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晚年尼克松谈及中美关系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晚年尼克松谈及中美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美两国已经建交,但这并没有消除两国的固有矛盾,改变两国政治立场,但是中美两国的 这一举动,无疑改变了当时世界的局势,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毛主席强大的政治风度和个人魅力,让尼克松肃然起敬。中国对美国的反帝态度也发生转变,这让尼克松改变了对中国固有的印象。1972年《上海公报》刊出中美两国建交的消息,引起了当时的舆论热议,轰动了世界。毫无疑问,美国想找到一个“帮手”,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这个时候,东方大国中国就可以成为他的筹码之一。另一方面,中苏关系在此时交恶。1969年,中国与苏联爆发珍宝岛战役,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总是想以“老大哥”的身份,干预中国的内政。而取得独立自主地位的新中国,自然不会同意苏联干涉内政。因此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几乎处于战争的边缘。中国也想借用美国的影响力,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此外,美国在国际上封锁中国的策略,已被证实完全失败,中国获得
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其任期内出访中国,主动和中国展开外交有很大关系。尼克松于1972年出访中国,并促成中美建交,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许多中国人对尼克松产生好感。
当时尼克松的访华之旅,可谓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与中国主动交好的美国总统。在中美建交后,中国的经济也开始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晚年的尼克松,在谈到中国关系时,却称自己“很可能亲手创造出了一个科学怪物”,很明显,尼克松口中的科学怪物,就是指中国。在晚年尼克松的眼中,中国已经对美国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他才对中国如此忌惮。那为何当年他要一手促成中美建交,为中国的成长提供契机呢?
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正深陷越战泥潭中,国内发展情绪高涨,美军却无法从越南脱身。从全球层面来说,美苏之间正在进行冷战对抗,并且美国还在对抗中处于守势,苏联的风头一时盖过了美国。根据统计,1971年的苏联在常规军备、武装部队人数、核武器数量等方面都超过了美国,这让美国在对抗中处于弱势对位。
毫无疑问,美国想找到一个“帮手”,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这个时候,东方大国中国就可以成为他的筹码之一。另一方面,中苏关系在此时交恶。1969年,中国与苏联爆发珍宝岛战役,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总是想以“老大哥”的身份,干预中国的内政。而取得独立自主地位的新中国,自然不会同意苏联干涉内政。因此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几乎处于战争的边缘。中国也想借用美国的影响力,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
此外,美国在国际上封锁中国的策略,已被证实完全失败,中国获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必须要转变对待中国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美都有向对方“靠近”的理由。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改善中美的关系,主动与中国交好,就显得合乎情理了。
毛主席也看到了尼克松的意图,因此调整美、中、苏的外交战略,通过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的方式,“以小球推动大球”,打破中美关系僵持的局面。1972年,尼克松先是派基辛格秘密访华,在得到确切的信号后,最终敲定亲自前往中国。由于中美两国抱有相同的立场,在双方的会面过程中,气氛一直都较为和谐。
毛主席强大的政治风度和个人魅力,让尼克松肃然起敬。中国对美国的反帝态度也发生转变,这让尼克松改变了对中国固有的印象。1972年《上海公报》刊出中美两国建交的消息,引起了当时的舆论热议,轰动了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美两国已经建交,但这并没有消除两国的固有矛盾,改变两国政治立场,但是中美两国的 这一举动,无疑改变了当时世界的局势,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然而,让尼克松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意料。中美建交后,美国宣布解除对华贸易禁运,各国与中国的国际贸易不断增加,这也让西方的技术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由于和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国家体量成为西方许多公司青睐的对象。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逐渐走向国际的舞台,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一个强大的中国,显然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美国只是希望增加自己对抗苏联的筹码,却不曾想中国在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中,迅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尼克松自然有了反悔之意,然而,此时事态已经容不得他左右,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事实,任谁也无法改变。
晚年的尼克松,自称自己亲手创造了中国这个科学怪物,这也充分说明,国家与国家之间,并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从尼克松对华态度的转变来看,大国之间的外交往往看重的是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