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呼和浩特,社会治理-专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呼和浩特,社会治理-专题2.抓住人才第一资源,全面夯实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基础各区择优选择专业运维机构,加强疫情期间服务居民力度,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疏导、情绪调节、心态调查等7775场次,参与人数总计150万人次。大部分站点在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心理抚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社区工作者心理服务能力,协助各类基层志愿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作用;40.1%的站点参与过预防、排查、化解矛盾和纠纷工作,切实起到了辅助基层治理创新、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群众对站点建设总体肯定。2021年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当面临心理问题时,有59%的居民选择的求助方式是寻找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在对现在的社会心理服务满意度方面,70%的居民感到满意。1.健全心理服务体系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顶层设计,制定
社会心理工作者小组训练活动
社区居民心理游戏活动
街道社工鼓圈游戏活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全国人民深刻感受到的巨大变化。北京市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十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社会化保障“北京模式”。
1.健全心理服务体系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顶层设计,制定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规划》,北京市印发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建立了政府各部门工作联系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2019年以来,北京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列为年度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市社工委市民政局出台站点建设规范、督查考核办法、验收评估细则等八项制度,颁发了全国首个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共建成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337家,包括15个区级指导中心、286个街道(乡镇)级中心和36个社区(村)级站,服务覆盖6042个社区(村)。到今年年底,北京将基本实现区级、街乡级社会心理服务站点的全覆盖,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平台网络初步形成。
各区择优选择专业运维机构,加强疫情期间服务居民力度,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疏导、情绪调节、心态调查等7775场次,参与人数总计150万人次。大部分站点在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心理抚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社区工作者心理服务能力,协助各类基层志愿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作用;40.1%的站点参与过预防、排查、化解矛盾和纠纷工作,切实起到了辅助基层治理创新、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群众对站点建设总体肯定。2021年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当面临心理问题时,有59%的居民选择的求助方式是寻找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在对现在的社会心理服务满意度方面,70%的居民感到满意。
2.抓住人才第一资源,全面夯实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基础
为培养社会心态建设和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2020年北京市社工委和民政局制定了《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纲要》,这是全国首创,能够推动建立需求导向、分级施训、跟踪督导、首都特色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体系。北京市每年组织全市社工参加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促进培养,聚焦新建社会心理服务站点运维机构管理人员普遍开展线下轮训,聚焦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工作人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各区社工委民政局负责社会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在线培训,三年来共培训21万余人次,编写《社会心理指导师》教材并由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印发。
经过三年努力,北京初步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训、管理、评价和督导体系,有6000人获得了社会心理指导师能力证书。一支以各街乡政府、各村居社会工作者和各基层站点心理工作人员为重点,本地化、接地气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初步建立。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社会心理服务人才会同北京广播电台制作“心理防疫百问百答”111期,开通六条社会心理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减压服务;支持市社心联动员启动“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做好疫情防控心理支持,为全国各地受疫情影响群众提供线上咨询干预和应急值守服务;为有需求的家庭、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被隔离人员提供心理辅助支持;积极服务保障冬奥,开展“冬奥 心理”主题月活动近千场次,直接参与群众7.62万人次。在突发火灾等事故处理过程中,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按照有关部门要求,积极为事故处理提供专业意见,积极疏导家属、缓解事故对心理造成的创伤,发挥了独特作用。
3.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努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党的二十大针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北京市按照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目标,努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标准化示范工程,在各级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和学校、医院等单位,重点解决和防止因矛盾冲突、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发生,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做出贡献,尤其是着力解决边远地区、困难群众和老、少、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关怀需求。
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个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开展了标准化试点工作,主要有“五大任务”: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按照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模式“一个核心”要求,机关、企业单位等共同建立标准化示范领导体制,确定专人负责制,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通报工作情况,督促检查项目进展。
二是共育专业人才。根据中共北京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印发的《社会心理指导人才纲要》(京社委心服发〔2020〕13 号),组织培训与考核承担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
三是宣贯标准规范。由北京市社心联建立专家委员会,成立标准化示范工作管理与推广办公室,制定和颁发社会心理服务《50项标准化服务清单》和《社会心理服务站基本建设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以及《社会心理指导师》人才标准、《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规范》等。社会心理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在本单位和本领域中开展全域融媒体平台内容推广,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社会心理服务标准化示范工程。
四是健全服务体系。按照北京市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制定基层单位服务数量和质量要求。依据《50项标准化服务清单》,为基层员工和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五是定期督导检查。北京市社心联组成社会心理督导组出具考评标准,每年进行一次督导考评。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给予奖励。通过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心理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多支柱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完善残疾人社会心理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
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