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没有记载孔子,司马迁在史记里
史记有没有记载孔子,司马迁在史记里“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功而杀之。……文公(公子鲍)即位。”不管是司马贞也好,张守节也罢,他们对野合的注解就是:男女双方年纪不相当、不合礼仪的婚姻就是“野合”。但笔者认为,夫妻年龄差距大结婚被认为是不合礼仪,即野合,这个理由说不通,因为在古代的社会现象中,老夫少妻、或者少夫老妻是常有的事。在《左传·文公十六年》也载有一个男女双方年纪不相当的夫妻案例:“‘野合’者,盖谓叔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有解说:“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孔子是被人类顶礼膜拜的大人物,他不属于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神话传说人物。他是来自民间的肉身凡胎,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更是成为影响中国最大的流派。几千年来,他一直深受尊崇.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 更是端坐于庙堂之上。只因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用了“野合而生”来记载孔子: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因此关于孔子的身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的人则认为孔子是私生子。那么孔子到底是不是私生子呢?”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野合而生孔子,司马贞在《史记索引》里是这样注解的:
“‘野合’者,盖谓叔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有解说:
“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不管是司马贞也好,张守节也罢,他们对野合的注解就是:男女双方年纪不相当、不合礼仪的婚姻就是“野合”。但笔者认为,夫妻年龄差距大结婚被认为是不合礼仪,即野合,这个理由说不通,因为在古代的社会现象中,老夫少妻、或者少夫老妻是常有的事。在《左传·文公十六年》也载有一个男女双方年纪不相当的夫妻案例: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功而杀之。……文公(公子鲍)即位。”
公子鲍是谁呢?昭公的庶弟文公,襄夫人是谁呢?宋襄公夫人,也就是周襄王的姐姐,叫“王姬”,是公子鲍的嫡系奶奶。根据史料记载,此时王姬的年龄不低于60岁。因王姬看上了长相俊俏的公子鲍,可公子鲍不愿意啊,最后王姬以利相诱,条件就是助力公子鲍杀掉昭公,当大王,可这个老妻少夫的结合,后人也没把他们的结合记载为“野合”啊。所以笔者认为,野合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野合”在清朝毛奇龄的《昏礼辨正》里也有记载:
"幼时观邻人娶妇,妇至,不谒庙,不拜舅姑,牵妇入于房,合卺而就枕席焉。归而疑之曰:此非野合乎?"
这里对野合的解释是:娶老婆不入庙拜祖的夫妻结合,也是不合礼仪,即野合。
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里也有对于野合的记载:
" 释种惊寤,因即谢曰:'羇旅羸人,何见亲附?'遂款殷勤,凌逼野合。"
啥意思,这里指的就是不正当的男女勾合,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打野战”。弄清楚了野合的多种释义,那么孔子是不是母亲与父亲野合而生的呢?
二、关于孔子的父母关于孔子父亲与母亲的结合,在《孔子家语·本姓解》里是这样写的:
“(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孔子的母亲是明媒正娶,也是合乎古代婚礼仪式的,况且孔子的父母也是两厢情愿的。并没有不妥之处。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把孔子写成是”野合“而生的呢?
关于“野合”一词的解释,之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古代民俗的不了解造成的。“野合”一词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相亲聚会。这在《周礼·地官·媒氏》有载:
“媒氏掌万民之判……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先民们的野合习俗,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适龄男女如若不参加,是要受到处罚的,这种野合欢会的习俗在《诗经》里面也有很多描述,如《郑风·溱洧》有载: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段话在唐朝的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所笺《毛诗正义》里有注解:
“于此之时,有士与女方适野田,执芳香之兰草兮。既感春气,讬采香草,期于田野,共为淫泆。……维士与女,因即其相与戏谑,行夫妇之事。”
啥意思呢?这里描述的是,众多男女在溱与洧二水之滨相会,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互赠鲜花香草,嬉戏谈爱,如果看对眼了,就在野外行夫妻之事。
这种野合习俗起源于中国两合氏族婚姻,特别是从西周到春秋这段时期很是流行,到了西周的时候,已经允许已婚男子参加,在《礼记·内则》里是这样写的: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这里的“奔”字与《周礼·地官·媒氏》所载的“奔着不禁”的奔,指的都是已婚男子参加野合之会的明证,所以即便孔子的父亲已娶了2个老婆,他依然可以去参加野合之会。
孔根据史料记载,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年近70岁,,孔子的父亲为何60多岁了还去参加野合呢?是因为花心好色?才不是,是因为孔子的父亲想要生一个健康的儿子。这在《孔子家语·本姓解》里可以得到考证:
“(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在孔子未出生之前,孔子的父亲已经生了9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孟皮,但孟皮是个瘸子,在古代封建社会,孔子的父亲是怎么着都要生个儿子出来啊,否则就后继无人了。那么,想生儿子又与去参加“野合之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高禖祭祀说起了。在《礼记·月令》有载:
“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啥意思呢?我们再来看孔颖达的注释:
“《周礼·媒氏职》注‘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媒字从女,今从示旁,为之示,是神明告示之义。”
所以“禖”就是现在“媒”的意思,禖神指的就是牵合男女之事,管理婚配的人。而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对“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的注释则是:祈求多子多孙。概括来说,“高禖”是被当时的先民奉做管理男女结婚和生育子女的神。而男女以相亲为目的的“野合之会”之所以要选在仲春之月,因为春天是阳气勃发、万物生辉的季节。所以不管是“仲春祭高禖”,还是“仲春会男女”,都反映的是当时的先民们对禖神婚配男女、繁衍子孙后代的信仰,换句话说,主要目的求子和婚配这2个愿望。
我们再来看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关于孔子身世的表述: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根据史料记载,祀高禖活动在春秋时期流行于燕、齐、宋、楚、鲁、郑等国,而孔子的父亲身处鲁地,那么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根据当时的风俗进行野合、求子,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360百科里对野合还有另一种解释:“历经千山万水去求性交对象,因为上古人类认为越是走得远才能找到"神级的性对象",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就会有'神力'。
“笔者认为,年近70岁的孔子父亲,之所以去参加野合之会,一是祈求“高禖”能赐予他一个健康的儿子,二是希望自己与年近18岁颜徵”野合“而生的儿子能具有”神力“。而司马迁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更是对当时风俗的秉笔直书。
所以孔子的身世之所以被后人曲解几千年,一是因为后人对”野合风俗”的不了解,二是因为对这句话的断章取义。当掸去“野合”一词身上的“灰尘”时,孔子的出生之谜就涣然冰释,所以咱们的孔大圣人不是传说中野合而生的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