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合肥的巢湖有什么规划?辉煌十年看合肥

合肥的巢湖有什么规划?辉煌十年看合肥合肥市委常委会每季度调度一次,市委书记每月现场督导调研一次,环湖县(市)区每月调度一次……合肥市委每年召开巢湖综合治理大会,基本形成了“三个一”调度机制,凝聚起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合力。科技助力,提供有力数据支持2011 年,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拥湖入怀”让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也拉开了合肥大跨越发展的版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将巢湖打造为“最美名片”这一目标,合肥市扛起巢湖综合治理的重担。过去十年间,巢湖综合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控制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到努力探索出一种城湖共生的发展模式。2012 年至2016 年,这一阶段的巢湖综合治理主要从防洪保安、污染治理入手,减少巢湖周边洪涝灾害,控制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2017 年至2020 年,巢湖综合治理按照“流域规划、系统思考”的小流域治理理念,将治理内容由线扩展到

大皖新闻讯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跨越焕新颜。十年来,合肥始终将巢湖综合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大湖治理保护的新路子,努力让巢湖成为合肥的“最美名片”。

合肥的巢湖有什么规划?辉煌十年看合肥(1)

目前,投资近百亿、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全部建成。(资料图)

拥湖入怀,系统推进综合治理

巢湖流域地跨5 市17 个县(市)区,与长江自然沟通并互为吞吐,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上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人口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不断积聚的污染负荷远远超出巢湖自身承载能力,巢湖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011 年,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拥湖入怀”让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也拉开了合肥大跨越发展的版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将巢湖打造为“最美名片”这一目标,合肥市扛起巢湖综合治理的重担。过去十年间,巢湖综合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控制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到努力探索出一种城湖共生的发展模式。

2012 年至2016 年,这一阶段的巢湖综合治理主要从防洪保安、污染治理入手,减少巢湖周边洪涝灾害,控制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2017 年至2020 年,巢湖综合治理按照“流域规划、系统思考”的小流域治理理念,将治理内容由线扩展到面,由河道扩展到流域,探索流域治理的试点示范;2021 年起,巢湖综合治理以实施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契机,逐步向系统治理推进。

随着治理实践深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的定位、格局、需求变化逐渐清晰:从“治理好”到“最好名片”的定位转变,从“九龙治水”到“合力治水”的格局转变,从“望湖兴叹”到”近湖亲湖”的需求转变。如今,通过综合治理,变美了的巢湖为合肥释放了一片新天地,给合肥带来了灵气和希望。合肥市民不再“望湖兴叹”,拥湖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近湖、亲湖福祉。

科技助力,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合肥市委常委会每季度调度一次,市委书记每月现场督导调研一次,环湖县(市)区每月调度一次……合肥市委每年召开巢湖综合治理大会,基本形成了“三个一”调度机制,凝聚起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合力。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高位推进,全面实行巢湖湖(河)长制,市委书记任省级巢湖总湖长、负总责,流域各县(市)区承担属地责任,压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2012年,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正式成立,把合肥市环湖办、市巢湖风景区管委会职能整体并入巢管局,实现巢管局一个部门统一承担巢湖流域综合管理职责,理顺了治理机制。

在巢湖综合治理工作中,离不开科技力量。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与合肥学院共同组建巢湖研究院,并与中国环科院合作,依托巢湖研究院共同建立“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分中心”。与此同时,建立“数字巢湖”平台,以地理空间信息、流域水情雨情、点源面源污染监控系统等为基础,建设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扎实推进数字巢湖建设,800 里巢湖有了属于自己的数字“管家”。目前,“数字巢湖”平台已实现地理信息数字化,建立起天地空监测体系,为流域防洪、污染控制等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持。

不仅如此,我省还在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范围内遴选专家学者,组建“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巢湖综合治理出谋划策。探索应用新技术,创新构建污染源空间数据库,高边坡山体生态修复、多水塘活水链湿地、蓝藻磁捕船等一批先进技术装备陆续落地。

建设湿地,筑起天然生态屏障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也是环巢湖入湖河流中治理难度最大、国考断面干支流最后一个水质全面达标的河流,一直以来都是巢湖综合治理的“硬骨头”。

2022 年9 月16 日,安徽省巢湖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在合肥启动建设,这是国内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建成后,将为南淝河超标准洪水提供蓄滞场所,并且兼顾水质净化功能,对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和安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恢复是巢湖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也是复原巢湖绿水青山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合肥市高标准推进“十大湿地”建设,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突出湿地蓄洪和生态保护两大功能。目前,投资近百亿、总面积达100 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全部建成,累计修复恢复湿地6.2 万亩。着力构建环湖生态屏障,积极推进生态林带建设。近两年,环巢湖周边及环湖沿线累计完成营造林10.46 万亩,种植乔木32.6 万株,灌木334.5万平方米、水生植被617.1万平方米。

如今,巢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 年的211 种升至562 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3 种,今年新发现鸟类6 种,其中安徽省新记录鸟类2 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重现巢湖。近期,在巢湖多个地点还发现了世界级极危物种黄胸鹀,八百里巢湖正成为鸟类天堂。

水质改善,一度创造最好水平

有数据显示,巢湖一半污染来自城镇生活污染。污水处理是巢湖综合治理的当务之急。合肥市通过大力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截污工程建设等方式,全面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

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建成26 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达325 万吨。全市85 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出水标准达一级A 以上。在截污工程建设方面,创新采用DBO 模式在环湖新建35 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7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为科学调控水位,合肥市实施扩大西兆河引江通道和江水西引项目。2019 年干旱,经西兆河引水11.63 亿立方米,经驷马山到滁河干渠引水1.59 亿立方米。2021 年汛期,相关部门精准研判、充分准备,提前排出巢湖水量16 亿方,相当于一个正常巢湖蓄水量,确保了安全度汛。

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综合治理仍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巢湖水质改善明显,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 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 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1~7月,巢湖湖区和东、西半湖富营养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东半湖下降2.1,西半湖下降1.3,全湖下降1.6。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提升,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等清水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全面消除劣Ⅴ类,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好转为Ⅲ类,均优于国家考核要求。

多措并举,打好蓝藻“歼灭战”

2021 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 月30 日,与2020 年相比推迟了56 天;2022 年,水华发生累计面积为543.76 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

蓝藻水华一直是湖泊治理的难点。巢湖综合治理以来,蓝藻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年第一次出现蓝藻打捞能力远大于蓝藻繁殖速度,第一次出现与太湖相比的反差,第一次出现蓝藻生长的条件受到明显抑制。

近年来,合肥市建立起蓝藻防控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藻水分离站、深井处理装置等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全面提升蓝藻应急防控能力。沿湖共建成藻水分离站5 座,处理能力1.8 万吨/天,建成蓝藻深井处理装置7座(另有一座在建),处理能力68.6 万吨/天;配备磁捕船及浅水区辅助打捞船160余艘。

同时,出台《巢湖蓝藻应急防控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方案》,建立巢湖蓝藻数据信息工作平台,整合巢湖蓝藻监测、巡查、督查、预测预警等多渠道数据信息,定期编发“巢湖蓝藻监测预测周报”,将生态环境厅统一要求的巢湖蓝藻应急防控启动时间由4 月1 日提前到3 月15 日,对东、西半湖12 个监测点进行每周1 次的蓝藻监测,和饮用水源地每日巡查,每周对巢湖湖区及饮用水源地进行巡测,组织专门力量每天对沿湖蓝藻状况进行巡查,及时发布和报告蓝藻生长情况。

大型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只能一抓到底。下一步,合肥市将按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建立完善流域统一监测体系、跨区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等“六大体系”。到2025 年,确保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到2035 年,力争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争当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擦亮“最美名片”,打造巢湖名城。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