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巫漪丽钢琴教育家:86岁钢琴家巫漪丽

巫漪丽钢琴教育家:86岁钢琴家巫漪丽菜馆老板和巫漪丽很熟 他们用上海话亲切交谈。得知记者专程来采访巫漪丽 老板和老板娘开始骄傲地向记者说起巫漪丽。巫漪丽已在新加坡定居20多年 但一直忘不了上海味道。她喜欢这家菜馆 因为“有家庭风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与巫漪丽的专访约在新加坡芽笼路的一家上海菜馆。她点了一碗炸酱面 一碗荠菜鲜肉馄饨 两盘小菜。“这个荠菜鲜肉馄饨是上海特色点心 你一定要尝一尝。”巫漪丽招呼记者。

巫漪丽钢琴教育家:86岁钢琴家巫漪丽(1)

86岁的钢琴家巫漪丽现定居于新加坡。这是巫漪丽在新加坡的学生家里弹钢琴(摄于8月7日)。

本报记者王若辰摄

巫漪丽在新加坡被称为“曾祖母级钢琴家”。现年86岁的巫漪丽在新加坡过着“独行侠”生活。她独自一人 租住一个单间 和房东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弹了一辈子钢琴 巫漪丽仍希望 “巅峰在未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

与巫漪丽的专访约在新加坡芽笼路的一家上海菜馆。她点了一碗炸酱面 一碗荠菜鲜肉馄饨 两盘小菜。

“这个荠菜鲜肉馄饨是上海特色点心 你一定要尝一尝。”巫漪丽招呼记者。

巫漪丽已在新加坡定居20多年 但一直忘不了上海味道。她喜欢这家菜馆 因为“有家庭风味”。

菜馆老板和巫漪丽很熟 他们用上海话亲切交谈。得知记者专程来采访巫漪丽 老板和老板娘开始骄傲地向记者说起巫漪丽。

“巫老师在新加坡很有名的 媒体都叫她‘曾祖母级钢琴家’。”老板说。

“巫老师刚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老板娘说。

而巫漪丽把手一挥:“别这么说 我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都是平凡人。”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钢琴家 现年86岁的巫漪丽纵然曾被誉为“中国最好的钢琴伴奏” 但“走红”时间并不长。

今年春天 一段巫漪丽演奏《梁祝》钢琴曲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一曲《梁祝》犹如一泓蜿蜒的清泉 从巫漪丽的指尖汩汩涌出 穿过丛林 沾湿草叶 伴着鸟鸣 映照彩虹 流淌着 回旋着 最终生出翅膀 羽化成蝶 翩然而尽情地为灵魂而舞。

这段视频 拍摄于今年2月新加坡独立创作室“静境镜”举办的“老不得空”座谈会。巫漪丽说:“我之所以接受‘老不得空’的演出邀请 是因为我老来回顾我的一生 觉得确实不是一场空。”

新中国第一代钢琴家

“一次在重庆演出时 钢琴放在舞台中间 结果有人跑来问 那个黑柜柜是干什么的?我们就把琴盖打开 露出琴键 给当地人讲钢琴怎么发出声音来”

白底素花上衣 满头华发 背略伛偻 步履蹒跚 巫漪丽常称自己为“独行侠”。

巫漪丽年少成名 才情过人 却在“文革”那场洪流中 被迫离开故土和爱人 半生漂泊。如今 在新加坡 她独自一人生活 租住一个单间 和房东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她以教琴为生 但为了有充足时间练琴 没有为了挣钱收很多学生。她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 一箪食 一瓢饮 是她的日常。

“独行侠”巫漪丽有着让人艳羡的辉煌往事。

她6岁开始学琴 屡屡获得儿童钢琴比赛大奖 不到10岁成为意大利世界级钢琴家梅百器的第一个儿童学生 18岁首次登台便扬名上海滩 31岁获评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 并被誉为“中国最好的钢琴伴奏”。

巫漪丽出生于1931年的上海。

6岁那年 巫漪丽看了一部叫《子夜琴声》的美国电影 电影中一个弹奏肖邦《即兴幻想曲》的片段 让小小的巫漪丽失眠了。“我一天到晚想着这首曲调。我觉得钢琴声音很美妙 就决心学会弹钢琴。”

在那个年代 即使是在繁华开放的上海滩 钢琴也是个稀罕物。虽然费钱 父母还是全力呵护着巫漪丽的学琴梦想。

她的祖父是兴中会登记在册的会员 外祖父当过上海商会会长 并曾资助过孙中山辛亥革命。父亲巫振英早年留学美国 学成归国后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建筑师。母亲李慧英也接受过西式教育 思想开明。

钢琴自始至终是巫漪丽生活的主旋律。

巫漪丽初中就读于上海清心女子中学 即现在的上海市第八中学。入学伊始 母亲找到校长 说巫漪丽要上钢琴课 会和学校课堂时间冲突。那位校长也热爱音乐 得知巫漪丽是跟着钢琴大师梅百器学琴 更是特意给她安排了课外辅导 使她在不耽误钢琴课的情况下 赶上学校课堂的进度。

高中时 巫漪丽选择在上海培成女子中学 即现在的上海戏剧学院附中读书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培成女中是半天制教学 能够保障她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练琴。

“我小时候练琴从没觉得枯燥 也没偷过懒 一弹钢琴就会很开心 这应该是我和钢琴之间的缘分。”巫漪丽说。

日复一日 春去秋来 双手在琴键上起起落落 巫漪丽的钢琴功底日渐深厚。

18岁那年 她第一次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 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那是在上海兰心大戏院 当时上海的音乐殿堂。但巫漪丽并不感到紧张 “只是第一次面对那么多人 觉得很新奇”。

一战成名。演出的巨大成功 让巫漪丽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上海滩 她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最年轻的女钢琴师”。

此后 巫漪丽的琴声走得越来越远。

1954年 她离开上海 北上抵京 正式加入中央乐团。一年后担任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1962年 她获评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 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在此期间 巫漪丽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 除了西藏 各个省份几乎全部去过。那个年代 音乐鉴赏对于大众而言 尚处于启蒙阶段 甚至很少有人认得钢琴。巫漪丽回忆道:“一次在重庆演出时 钢琴放在舞台中间 结果有人跑来问 那个黑柜柜是干什么的?我们就把琴盖打开 露出琴键 给当地人讲钢琴怎么发出声音来。”

巫漪丽还多次代表我国到波兰、丹麦、印尼、缅甸等国演出 或为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演奏。1954年 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访华 巫漪丽担任欢迎仪式的钢琴伴奏。因天气严寒 巫漪丽的双手“冻成了胡萝卜颜色” 手指冻僵不能屈伸 无法连续弹出So Fa Me Re Do 只得用拳头划过琴键。现在回想 巫漪丽笑谈:“我可没学过用拳头‘划’琴 这都是急中生智。”

“西洋乐器中国情”

她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者和首演者 她改编的广东乐曲《娱乐升平》钢琴独奏受到广大听众的盛赞

《梁祝》是中国乐曲中的经典。而巫漪丽就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者和首演者。

1959年 社会各界积极为国庆10周年献礼 各地的文艺活动也蓬勃开展。

彼时 人们对《梁祝》音乐作品的期待度很高。但当时还没有《梁祝》钢琴伴奏 巫漪丽便找来总谱 “闭关”三天三夜 创作出《梁祝》钢琴伴奏 并将它从纸上搬到舞台上 成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者和首演者。

“我对《梁祝》的改编 是一个中西音乐表达手法相糅合的过程 外国听众对它的接受度也很高。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中国乐曲 《梁祝》应该算一个。它的旋律确实非常触动人心。”巫漪丽对这曲经典有很深的感情。

巫漪丽是“学贯中西”的人。她一直记得当年她的领导曾教导她 “要在中国作品上多下功夫 要‘西洋乐器中国情’。”

“像我这个年纪的演奏家 学‘洋’的比较多。”而巫漪丽既接受过传统教育 也接受过西式教育。“我对中国文学还不是太生疏 古典诗词也知道一点 名小说我也读过一些。我现在读书 也是中、英文书都读。”

中国古代文人中 巫漪丽最爱辛弃疾和杜甫 喜欢他们的“豪放胸怀和家国情怀”。

巫漪丽还编过一些广东音乐钢琴曲 其中广为流传的 就有《娱乐升平》。

《娱乐升平》是广东人过年时演奏的曲子。巫漪丽改编的《娱乐升平》保留了它的原汁原味 它的热气腾腾。欢快、跳跃、紧凑的旋律非常有感染力 琴键上 巫漪丽上下翻飞的手指 就像一个扎着两根羊角辫的小女孩 在车马喧哗中一蹦一跳地朝前跑 跑向大红灯笼 跑向大胖元宵。

“广东音乐很好听。它的节奏性很强 重音也有特色。其他乐曲的重音很多都在第一拍 但广东音乐不是 它更富于变化。”

巫漪丽对广东音乐的情有独钟也许并不完全出于审美旨趣。

她的祖籍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她的祖父早年移民美国 叶落也未归根。她的父辈也从未去过故乡。到她这一代 已与故乡彻底“失联”。但是 今年4月 在朋友和龙川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 巫漪丽辗转回到了故乡。“我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回到故乡 我是我们家三代人中第一个回去的。那一天是2017年4月18日。”巫漪丽动情地说。

在新加坡当钢琴启蒙老师

巫漪丽主张 指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不是重点 音乐的重点是人 琴声便是表达情感、与世界交流的语言 弹琴就要“弹出曲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1981年 巫漪丽赴美国进修。她少年时的恩师梅百器是“钢琴之王”李斯特的再传弟子 彼时来到美国 她依然跟随李斯特学派的老师 潜心深造 收获良多。

1986年 她再度来到美国 本没打算长住 却在机缘巧合之下 一待就是7年。

1993年 巫漪丽在旧金山与中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 一位新加坡观众要求认识巫漪丽 并辗转与她相见。“我们聊得很投机。她对中国乐曲 包括中国历史都很熟悉。”巫漪丽说。而这位观众 就是新加坡女高音声乐家苏燕卿。

作为声乐家 苏燕卿非常欣赏巫漪丽的钢琴伴奏水准。她邀请巫漪丽到新加坡教授钢琴。

“当时我在美国学习到一套新教学法 它要求给听者一种‘视像’ 即用音乐营造出画面感。我愿意将这种教学法付诸实践。于是我答应了苏女士的邀请 就这样去了新加坡。”巫漪丽说。

在新加坡 巫漪丽是很多人的钢琴启蒙老师。巫漪丽主张 指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不是重点 音乐的重点是人 琴声便是表达情感、与世界交流的语言 弹琴就要“弹出曲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巫漪丽最欣赏的钢琴家是阿根廷女钢琴家马尔塔·阿格里齐 因为“她的演奏非常有感染力 情感丰沛细腻”。

巫漪丽爱给学生讲故事 讲音乐家的故事 讲乐曲背后的故事 讲自己演出的故事 从而增强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及理解力。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也逐渐成为她的教学风格。

她还“发明”出一套“进化论”来引导学生。“学生刚开始弹琴的时候 我说他弹得像大象——大象的腿粗粗的 走得很慢也很沉重;接下去呢 学生弹得有进步 我会说 不错 现在弹得像黄狗;再继续练 可以‘进化’成公鸡;直到最后变成小鸟 轻盈了 灵动了 能飞了。”巫漪丽说。

对于年幼的学生 巫漪丽强调“带着孩子从音乐中找到乐趣 让他们沉浸在自己制造的音乐声中” 而不是将乐曲“数字化”为多少拍、一天练多少遍。“我更不会打骂学生 那是没办法的老师才做的事。”

巫漪丽还有很多老年学生 年纪最大的90岁。“谁说老年人不能学钢琴?什么年纪学习钢琴都不晚。人不会因年老而手指不灵活 手指都是越用越灵活。”巫漪丽的学生里 老年人学琴热情更高。“他们喜欢钢琴很久了 但年轻时没有机会学 所以现在很珍惜学琴的机会。”

在新加坡 钢琴证书在升学时可以加分 钢琴教育存在功利化现象。作为声名在外的钢琴教师 巫漪丽却不跟这股风。“为了考级 所要准备的东西太狭窄。学生翻来覆去只弹那么几首曲子 而自身的能力却不会怎么发展。音乐应该是宽广的。”

巫漪丽在新加坡教琴至今 已有20多年光阴。她培养了数十位学生 也与很多学生、家长成为好友。

今年31岁的Rachel已跟着巫漪丽学了6年琴 她说:“我通过朋友认识了巫老师 后来上了巫老师的课 发现自己遇到了宝。巫老师一生对音乐的投入和奉献是我学习的榜样。能够跟着巫老师这样的大师学习 真是三生有幸。”

“对待学生 我把自己放在和他平等的位置上。我也许不是一位良师 但我也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益友。”巫漪丽说。

有一个学生刚刚失去母亲 他来找巫漪丽。巫漪丽便教他弹《世上只有妈妈好》。从下午到晚上 这个学生就坐在那里 一直弹这首曲子。悲痛的阴霾 慢慢就在琴声中散开了。

“大师”风潮再起

“你不能单纯教学 你要继续演奏 在演奏中才能真正释放你对音乐的感情和见解。”时隔多年 她再次弹起《鳟鱼五重奏》 全部情感尽注指尖

巫漪丽爱学生 学生也爱巫漪丽。

有一位学生很欣赏巫漪丽弹奏的钢琴曲 便问她是否有专辑。巫漪丽回答说 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出专辑。这位学生家境富有 便表示愿意资助巫漪丽录制、出版专辑。

巫漪丽行动起来。几经寻找 她最终找到国际知名录音师杨四平合作。

杨四平背着一百多斤重的录音设备 从广西跑到新加坡 来给巫漪丽录音。他们的合作很顺利 不到一周时间便录完了一张专辑。杨四平又将母带拿回中国唱片广东公司。2008年 广东松竹梅影音(国际制品)有限公司出版了这张专辑 专辑名叫《一代大师》。

这是巫漪丽的第一张专辑 那年 她77岁。专辑甫一面世 即引起业内外如潮好评。

巫漪丽回忆道:“唱片公司对我说 能够弹奏中国乐曲作品的人中 你是一代大师。这个我不敢当。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钢琴家 倒算是符合事实。但我算不算‘大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

5年后 82岁的巫漪丽出版了第二张专辑《一代大师II》。“大师”再出 风潮又起。这张专辑获2013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 巫漪丽荣膺年度音乐艺术成就奖。

耄耋之年录制的这两张专辑 像是巫漪丽对自己一生钢琴路的遥望和纪念 亦像是对师友过往殷殷教诲的回答。

她选录《松花江上》《平湖秋月》《娱乐升平》 践行当年领导教诲的“西洋乐器中国情”。

她选录舒伯特名曲《鳟鱼五重奏》 以此怀念她的师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朱工一。朱工一在病中听她弹完《鳟鱼五重奏》后对她说:“你不能单纯教学 你要继续演奏 在演奏中才能真正释放你对音乐的感情和见解。”

时隔多年 她再次弹起这首名曲 全部情感尽注指尖。

“这种声音鲜活而纯净 每一个音符都像裹着芬芳的露珠在荷叶上跳动……”录音师杨四平这样评价她的专辑。

“希望我的巅峰在未来”

现在的她 每天都要练琴、教琴、读书、写信、听新闻 有时为演出做做准备 有时去看画展找找灵感 也还在酝酿新的作品

巫漪丽不喜欢别人问她的岁数。别人问到 她就回答——“古来稀”。

巫漪丽的日常生活在同龄人中确实稀见。她每天都要练琴、教琴、读书、写信、听新闻 有演出邀约时 还要提早为演出做准备。用她自己的话说 就是“处于‘半退休’状态”。

而这每一件事 都是她认为必须做的。

她读书 主要是读音乐和保健方面的书 既养心又养身;

她写信 是给国内的亲人和老朋友写 这既是她与亲朋交往之所需 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中文水平;

她听新闻 下午一点和晚上十点各听一次 因为“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大 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最重要的 还是那架钢琴。

巫漪丽在新加坡租房生活 房间不大 钢琴放在客厅。“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 只希望有一个能让我保持弹钢琴的环境。”巫漪丽在感到孤独时 会“弹一些忧郁的曲子”排解。

巫漪丽的妹妹在上海家中跟记者通电话时说:“姐姐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坎坷 她是凭着对钢琴的热爱、靠着钢琴的陪伴挺过来的。如今她孤身一人在外 但还有钢琴陪伴 还能弹琴、教琴 也算让我们有所安慰。”

有时 巫漪丽也去看画展 听音乐会。对巫漪丽而言 绘画、文学等都能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 丰富自己的音乐内涵 甚至让创作灵感“找上门”。

此外 巫漪丽口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那就是整理。她正在整理几十年来学过、弹过、爱过、念过的那些琴谱、随手写下的旋律 以及其他钢琴演奏家的专辑作品。“整理好了 我希望自己能弹奏出来。”她说。

采访临近结束时 巫漪丽即兴弹奏了一段钢琴曲。黑白琴键上飞舞的双手 青筋盘虬 但五指依然修长。

“我弹了一辈子钢琴 到了这个年纪 应该说比较得心应手。但是离‘最高水平’还差着距离。我希望我的巅峰在未来。”这位老艺术家说。

记者表明想要一段巫漪丽以往演出或练琴的视频。巫漪丽坦言自己并没有 因为她没有录像设备 自己收发电子邮件也“不太灵” 就没有向别人要过。“我带你到我学生家弹钢琴 你现场录吧。”巫漪丽说。

弹完琴 巫漪丽从学生家出来 准备坐公交车回家。她慢慢地迈着步子走向公交车站 踽踽独行的背影被夕阳拉得狭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