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随便一挠就有红点点?被别人一挠就咯咯咯咯咯
为什么随便一挠就有红点点?被别人一挠就咯咯咯咯咯布莱希特渴望揭开“挠痒乐”这一奇趣现象的基本原理,也试图搞明白另一个更奇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只会在被别人挠的时候咯咯笑,却做不到自挠自乐?德国洪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布莱希特(Michael Brecht)认为,挠痒痒是“打架背景下的一种社交信号”,被挠者发出的咯咯笑声表达“可以触摸”的信号(你的笑信号甚至在触摸发生以前就可能出现),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又摸又挠的。我们小时候总会本能地朝着玩耍对象的怕痒区发起“挠击”,虽然此类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我们不难推测,这种本能大抵有着重要而神秘的社交作用。苏格拉底的疑问至今难有定论
你有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挠痒痒必须得是别人动手,而且最好还是冷不丁的那种,自己才会笑到失控?自己挠自己胳肢窝,咋就一点反应没有咧?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笑,是某些哺乳动物的社交行为之一,是一种卸下他人防备、缓解紧张氛围、建立友好联系的方式。
黑猩猩会乐,狗和海豚也乐,大鼠们则更是挠痒痒研究的常客——如果你把它们翻个面,挠它们肚子,它们会发出音高比人耳极限高出一倍以上的吱吱声。
在一份发表于1897年的论文《挠痒、大笑和滑稽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ickling Laughing and the Comic)中,作者指出,一般来说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怕痒区”(ticklish spots),其中脚心最怕痒,腋窝、脖子和下巴位列其后。
我们小时候总会本能地朝着玩耍对象的怕痒区发起“挠击”,虽然此类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我们不难推测,这种本能大抵有着重要而神秘的社交作用。
苏格拉底的疑问
至今难有定论
德国洪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布莱希特(Michael Brecht)认为,挠痒痒是“打架背景下的一种社交信号”,被挠者发出的咯咯笑声表达“可以触摸”的信号(你的笑信号甚至在触摸发生以前就可能出现),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又摸又挠的。
布莱希特渴望揭开“挠痒乐”这一奇趣现象的基本原理,也试图搞明白另一个更奇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只会在被别人挠的时候咯咯笑,却做不到自挠自乐?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家康斯坦蒂娜·基尔泰尼(Konstantina Kilteni)是布莱希特的同道者,长期致力于研究触觉及挠痒乐现象(不过她并未与布莱希特合作开展工作)。根据她的说法:“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伽利略和培根都曾对这一问题感到好奇。”
为什么轻轻的触摸会让人发痒?挠痒乐过程中大脑会发生些什么?为什么某些人,某些部位更容易发痒?为什么我们自己挠自己就不会咯咯笑了?
我们不知道这些古老问题的答案。而要寻找问题答案也绝不容易。
人体对于挠痒的反应怎么测量,如何量化?这一反应的测量值又能多大程度上反映主观感知到的“痒”?光这两个难点就相当令人头大。
为接近挠痒科学的真相,布莱希特和同事招募了12名志愿者,借助摄像机、麦克风和传感器等设备,开始了如列文虎克般细致的观察实验。
实验证明
自己挠自己,越挠越冷静
这些志愿者本就彼此相识,如此一来可规避参与者情绪对实验的影响,因为过往研究证明,挠痒乐行为是情绪依赖的,会被焦虑和陌生感抑制。
实验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志愿者轮流搭档两人组,依次扮演挠人者和被挠者。挠人者会躲在搭档身后,依照指令“突袭”对方的颈部、腋窝、侧部躯干、足底和头顶——每个部位都快速挠5次。
到第二个阶段,挠人和自挠同时进行——当挠人者向搭档左脚心发起进攻时,被挠者也会同时挠自己右脚心,或另找一处怕痒区假装挠痒痒(不真的接触皮肤)。
上述两阶段的实验观察得到如下结果:
在被别人挠痒痒后的大约300毫秒内,志愿者面部表情和呼吸节奏转变成经典的挠痒乐状态,即脸颊向上仰,咧嘴开笑颜。
到500毫秒左右时,被挠者发出笑声;这比预期的要晚,因为被触摸后的正常声音反应时间约为320毫秒。
(布莱希特等人推测发笑可能需要处理更复杂情绪,故耗时更长时间。)
大约70%的挠痒突袭都会导致笑出声的反应;主观痒感越强烈,笑声越大、音调越高。不过头顶区域是例外,几乎无法致痒。
自我挠痒无法带来痒感和笑声,反而还会降低他人挠痒所产生的痒感——将“挠痒乐”反应延迟至近700毫秒才发生,且平均发生率下降25%。
布莱希特和同事对观察结果感到惊喜,也开始分析“我们为何无法自挠自乐”的问题。
大脑的自我抑制
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大脑的预测错误,挠痒痒会引起发笑,不可预知的触碰令大脑迷惑,陷入一种小型狂乱状态;而自我挠痒总是可以预测的……
不过布莱希特并不认同此理论。在他看来,挠痒乐现象与预测无关,而是因为大脑会在自己摸自己的时候发出一种抑制触摸敏感性的全身信息。“大脑拥有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是自己摸自己,就不要产生反应。”
伦敦大学学院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苏菲·斯科特(Sophie Scott)虽未参与布莱希特的工作,但支持后者观点:当我们的行为促成感官知觉时,大脑反而会拒绝这种感官知觉。
“当你说话时,别人的说话声听起来就微弱了,因为你的大脑抑制了对说话声的感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很难判断自己说话的音量。同理的,当你给自己挠痒痒时,别人的触摸也就没那么痒了。”
基尔泰尼指出,目前科学界对于挠痒乐现象的认知依旧非常浅薄,我们还不知道神经系统在此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记录下肌肉收缩反应,扩大研究规模,甚至借助特定设备来将挠痒行为标准化。
不过无论如何,布莱希特团队的成果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例如痒感强度与笑声数据的关联。基尔泰尼正计划在自己的项目中借鉴这些的录音和视频资料。
挠痒科学也有望揭示情绪处理领域的诸多谜团。
根据斯科特的观点,表达情感不只依靠面部反应,笑声同样承载情绪、身份、健康、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信息,只不过它们比面部反应更难以研究。此外,触摸也是传递情感的方式,只不过我们一直在忽视拥抱、拍打、抚慰的意义。
资料来源:
Neuroscientists unravel the mystery of why you can’t tickle yourself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