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小道口位置,远处西北方向曾是王庄村故址1957年曹县地图显示四合村和王庄谢友田,楼庄村人,1923年3月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楼庄村支书等小道口是黄河故道不起眼的道口,地图上找不到,现在知道的很少。但在明清时期却是板城里、刘(留)庄里南北向的重要道口,是鹿庙到翟庙必经之地。现在道口的位置在曹县楼庄镇忠和寨行政村四合村自然村西北角。民国时期道口旁还曾建有地堡,是供行人歇脚的地方,站在地堡上可远望远方。站在大堤上可以向东、西看到3-4里远位置。小道口卫图

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天气晴朗,我骑自行车到距家70里外的楼庄镇的小道口探访,因为79年前小道口附近发生了抗日战争中的“小道口伏击战”,已写入中共曹县地方简明史。重访战斗遗址,拜访知情者王炳林老师、李纪喜老师以及几位革命老人后人和忠和寨村村民等,还原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

李孟合,忠和寨村人,1929年6月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

李孟义,忠和寨村人,1925年7月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

刘记言,忠和寨村人,1929年10月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

谢友田,楼庄村人,1923年3月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楼庄村支书等

小道口是黄河故道不起眼的道口,地图上找不到,现在知道的很少。但在明清时期却是板城里、刘(留)庄里南北向的重要道口,是鹿庙到翟庙必经之地。现在道口的位置在曹县楼庄镇忠和寨行政村四合村自然村西北角。民国时期道口旁还曾建有地堡,是供行人歇脚的地方,站在地堡上可远望远方。站在大堤上可以向东、西看到3-4里远位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5)

小道口卫图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6)

1957年曹县地图显示四合村和王庄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7)

小道口位置,远处西北方向曾是王庄村故址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8)

堤下通向小道口的路,尽头就是小道口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9)

堤上小道口的路,尽头就是小道口

小道口堤下有个龙王庙,据庙碑记载,为洪武年间所建,期望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年年有个好收成。清乾隆46年(1871年)重建龙王庙时挖掘一口井,名“龙王井”,水质甘洌,为过往人们提供水源。水位浅,伸手即可汲水。据四合村退休教师李继喜老师讲,以前天旱时,堤上旱井打不出水时,村民都到此处取水。在作者记忆中,1972年春天到十七中看运动会,路过此处,曾喝过此井水,也许太渴了,喝了一大马瓢水。1988-1990年作者在十七中教课,多次路过此处,有一荒凉小庙,庙西南北向一段大堤还存在,此处显得荒凉阴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0)

庙碑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1)

龙王庙位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2)

龙王井,乾隆四十六年(1871年)建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3)

石碑位置以前是龙王庙位置,碑旁是古井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4)

古井位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5)

2011年重建的龙王庙

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进入了龙王庙内,查看了庙碑记载,看了古井。古井口径约80厘米,古蓝砖砌,井壁布满绿苔。井水面距地面不到一米。村民现在仍使用此井水浇地。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6)

谢焜举人:对龙王井记载

四合村 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 楼庄镇政府北1.5公里。北邻古黄河大堤。村庄聚落呈长方形,整体规则。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南邻忠和寨、北邻五合村自然村、东邻吕寨、西邻中信寨。有居民62户,人口186人,其中106名男性,80名女性。总面积1平方千米。汉族 以农为主;有李、王、聂、曹4姓 李姓居多。属忠和寨村民委员会。据居住在四合村楼庄镇退休教师李纪喜老师介绍,1947-1948年 李、王、回、曹4姓自本乡迁此,因四姓联合建村 故名。后回姓迁到他村,1958年建太行堤水库时,聂姓迁入四合村。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7)

2018年12月《曹县标准地名图集》四合村位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8)

四合村村牌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19)

村东西向主街(民国时期许河到魏湾必经之道路)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0)

古黄河大堤(太行堤)前东西向街,曾是大堤的边沿,时间不长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1)

古黄河大堤(太行堤),仍高出地面1-2米,院落位置曾是大堤位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2)

四合村东南角残存谢氏墓地,曾是小道口战斗日伪负隅顽抗之地

小道口黄河大堤民国时期高度约有2-3米,顶部宽5-8米,底部宽25-30米。大堤南30米左右有东西向路一条,向东1里多是小马庄,向西2里多是王楼寨,是考城县许河到魏湾的必经之路。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3)

1959年曹县地图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4)

昔日的大堤已经成为农田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5)

曾经的战场已成为农田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6)

小道口南20米路西已成为农田,图中自行车为作者立下汗马功劳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7)

小道口西200米残存的黄河大堤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8)

进入四合村的路,旁边是扶贫车间

四合村(村牌)西边有个小庄叫小回庄,解放前只有几户人家,有汪、回两姓,和作者爷爷一样都是谢氏地主的佃户。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还有两家,都是单身汉。后来都被亲戚接走了,如今已成为果园。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29)

小回庄大约八十年代初不存在了,村北东西向大堤还存在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0)

小回庄位置成为冬桃园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1)

冬桃园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2)

冬桃园

四合村南150米就是忠和寨村,现有居民319户,人口989人,其中541名男性,448名女性。均系汉族,有王、李、曹、聂、谢、回、刘等姓。总面积1.5平方千米。据村碑载:1940年 由谢海清、刘孟德、李孟周、高天作自本境琉璃阁迁此建村并筑寨墙 取忠孝和美之意 命村忠和寨。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3)

忠和寨村碑

以下是中共曹县地方简明史《初心如磐》记述《小道口伏击战》(王炳林执笔):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4)

《初心如磐》一书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5)

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6)

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7)

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8)

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39)

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0)

小道口伏击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1)

小道口伏击战

根据《曹县志》和《曹县地名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小道口附近村庄属于考城县管辖,1940-1943年为游击区,1943年后成为解放区。小道口伏击战发生时,四合村还没有存在,但四合村位置确实是战场。

王炳林老师执笔的“小道口伏击战”介绍参加战斗的主角是齐滨县独立营,但四合村附近的村民说是六基干大队,可能称谓不同。经询问文中马振清营长为现兰考县南彰人,1951年因媳妇是国民党特务之女(未向组织汇报)而被开除党籍而务农。

作者综合中共曹县地方简明史记载(王炳林老师执笔)、李纪喜老师和忠和寨村民介绍以及楼庄革命老人及后人回忆、《曹县英烈名录》等还原一下“小道口伏击战”。

1942年2月17日 农历正月初三。前一天刚下了一场大雪 积雪足有半尺深 冷风刺骨 风雪交加。曹县独立营的战士们吃过早饭 准备打扫积雪。这时候 集合号响了 战士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有了敌情 各自迅速武装起来 向集合场跑去。马振清营长讲话 “刚接到塔湾村的情报 驻扎许河的日军带着大约一个连的伪军去塔湾、孙庄抢粮食 县委县政府决定歼灭来犯之敌。”营教导员接着作战前动员讲话 鼓励战士们英勇杀敌 争当英雄。战士们听后个个热血沸腾 摩拳擦掌 坚决痛击敌人。队伍立刻出发,领路人是琉璃阁和吕家寨的战士 他们熟悉附近环境。队伍一出发就开始跑步前进 跑了一阵子 快步走一阵子。急行军队伍只听到脚踏深雪的声音。尽管天气寒冷战士们已无寒意。有一个领路的战士大声喊道:“马营长 我想和恁说句话。”二人靠近后 那个战士说:“马营长 我有一个想法 恁看行不行。埋伏地点可设在小道口大堤上。南面有忠和寨 西边是小回庄 这样形成四面包围之势。大堤南面的大路又是日军返回许河村的必经之路 我看这个地方最好不过。”马营长听他这一说 高兴地说:“我正考虑着这个事呢!那里的环境我不了解 正在发愁呢!你说的这个地方很合适。”经过急行军 从“红三村”刘岗到小道口足有三十多里的路程 大约11点半 队伍就赶到了目的地。马营长站在大堤上观察四周情况 心想这果然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马营长和教导员商量对策后随即下达命令:“一连一排进入小马庄村埋伏 并负责侦察敌情;二排进入南边忠和寨;三排去西边小回庄;二连、三连从道口依次往东西拉开在堤上埋伏。各个战斗单位加强警戒 有情况及时报告。”这时候小道口成为临时指挥所。分派到小马村里的战士在排长指挥下 一分为二 路北、路南院子里、屋子上布满人。南边忠和寨的战士 都伏在村北寨海子里。去西边小回庄的战士 利用仅有几座院落作为阵地。大堤上的战士 从道口往东西拉开一字形长蛇阵。不大ー会儿 一排战士来报告:“老乡说日军早上从这里经过 还没有回来。”马营长一听这消息心里不着急了 有时间做更充分的准备。从大堤南面东西走向的大路不足三百米 紧靠大堤南边有一条依堤走向的洼地。发起冲锋时 战士能临时在洼地里做掩体回击敌人。那时许河驻有12个日军 是个据点 有一座坚固的碉堡。经常到塔湾、李馆、孙庄、戴庄等八路军游击区扫荡。另外距许河村不足八里 有个崔园子 是个大的地主堡垒,已投靠日伪,那里住着大约一千名伪军。马营长安排完毕 还在考虑着这次作战的方方面面:今天作战能有把握吗?能迅速制胜吗?战士作战经验不足 武器装备不够 一个营才有一挺机枪 子弹也不多 有的新战士只领了两颗手榴弹。但转念一想 目前士气高昂 人人精神抖擞,争当战斗英雄!马营长一边思索 一边察看周围的情况。天晴日出 旷野显得格外明朗。一望无际的雪地分外明亮 四周是一片寂静 有时只能听到风吹枯草的微声。战士卧在雪上 时间长了把雪都融化了 只轻轻地挪一挪地方。这时从东边跑来两个战士 向马营长报告敌情。这二人里有一位是塔湾村游击队长 他说 “早上,日伪到孙庄没抢够粮,又到塔湾去抢。日伪军还在塔湾村没有返回呢。敌人里有10名日军 1个连的伪军 1挺重机枪 2挺轻机枪 1门钢炮 7辆大车 6匹战马。”马营长得到这样可靠详细的情报 立即考虑原来的布阵是否妥当 认为村里战士少 力量弱 即派二连一排进村配合作战。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2)

李荣村

忽然北边哨兵前来报告说:“李副县长(李荣村 时任曹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当时不设副县长 县政府职务中 秘书职务仅次于县长。编者注)带着一个排的战士前来助战。”“好啊。”马营长笑着走下堤去迎接 见面后李县长说明来意:“恐怕你们力量不足 县委决定派我领上一个护卫排的战士前来帮忙。另外你们出发后 县委又紧急通知白茅、大寨、魏湾几处民兵区小队联合支援一下 打一下外围 防备有伪军来救援。”这样一说 马营长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作战方案还有漏洞。“就是没有防备崔园子里住的一千多名伪军的事 还是县领导想得周密。” 通过商量后 立即派所有来支授的民兵战士赶到忠义寨、忠信寨去设伏。李县长说:“我领着去。”这两个村寨不大 都是从堤北迁来的群众 都有寨墙 战士能利用寨墙掩护自己。站在墙上往西南望去 能看三四里远,崔园子情况能提早发现应对。他们立刻封锁各个路口 以防走漏消息。李县长走后 马营长对这次伏击更有把握了。十几分钟后,东边的哨兵前来报告敌情说:“吕寨南门外出现日军的骑兵。马营长立即拿着红旗左右摇几次 这是预定的暗号。意思是敌人来了 要求战区做好准备。战士们立即把子弹推上膛 刺刀出鞘 手榴弹拆开后盖 做好一切战斗准备。马营长跟据塔湾村队长的报告 考虑着日军有七辆大车 以第七辆大车刚离村时开始打为最好 前头敌人到不了小回庄 后面伪军出不了小马庄村。这时一名哨兵来报告说:“敌人前头是四个日本兵 中间是七辆大车 车后是百十名伪军 有两个日军领队。前面车上架着一挺重机枪 后面车上架着轻机枪 机枪手全部是日本兵。”马营长沉着气趴在堤上注视着村西头。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敌人的骑兵终于出现了。马蹄声由小到大 由远及近。大车轮子声 人与人说话声 赶车的吆喝声越来越清楚。一辆、两辆、三辆……第七辆大车出现了。第一辆大车已到道口前方,第七辆大车也到村头。马营长朝天空啪啪就是两枪。顿时 四面八方震耳欲聋的枪弹声划破了寂静的天空。大堤上居高临下 步枪、机枪一齐射向大车上的敌人。树里的战士利用房屋院落的优势 充分发挥手榴弹的威力 顿时把一个大街炸成火海 硝烟弥漫。车后的伪军敌人乱了阵脚 成为无头 乱作一团 都想逃命 哪有反抗之心。两个敌人想架起炮来还击 还没架好 就被一阵子手榴弹消灭了。街上的战斗已到了白热化程度 有的伪军惊慌失措 往院子里跑 战士乱喊:“缴枪不杀!赶快投降!”很多伪军扔下手中的枪 举起双手乖乖地投降了。南面的战士利用好的掩体 用长枪向车上的敌人射击。西边回庄的战士听到指挥枪响后 立即对准最前面的骑兵开火 日军骑兵想回过头进行回击 但看到已被包围 亦无心应战。西边战士的枪口一齐对着这几个骑兵 马跑得再快总没有子弹快 顿时两个骑兵被击毙掉下马来。另一个中弹也倒下来 只剩一个日本骑兵趴在马背上 拼命往西跑。埋伏在忠义寨、忠信寨的战士在李县长的指挥下听到枪响严阵以待。看见过来一个日军骑兵 正好进了包围圈 有人喊:“先打马。”话音刚落 马应声倒地日军摔了下来 还没有翻身起来时 被几个冲上来的战士按住捉个活的俘虏。冲锋号响了。各战区的战士一个个从掩体里跳出来 向敌人冲了过去 形成了包围圈。村里的战士们从屋顶上跳下来 冲到了大街上,用刺刀消灭了残余的敌人。村里战士们集中在村西头,向西冲了过来!有两个日军领着十几个伪军迅速躲在谢氏坟地里,以坟做掩体,负隅顽抗。南面寨海子的战士匍匐前进,离坟地30-40米远时,几名战士一起跃起,连投几颗手榴弹,战士们乘势消灭了这股敌人。前头第一辆大车日本的重机枪以大车做掩体,向周边冲锋的战士射击。北面的战土从洼地跳出来冲向敌人 距敌人不足四十米。西边听到号响即刻冲过去 形成包围圈。日军的重机枪是战士们争夺的重要目标。开战前马营长就说:“哪个连得的武器哪个连用 哪个排得的哪个排用。”这时排与排、连与连之间都想夺过来 都想争。打得更激烈了。日军转动着机枪四面扫射。战士的手榴弹扔得更准了。终于机枪不响了。路南路北的战士同时冲向敌人 用刺刀结束了几个伪军。重机枪让一连三排的战士缴获了。这时敌人只剩下中间的、东头的两挺轻机枪还在响着 还有七八个伪军在抵抗。包围圏越来越小 形成了两小片 一挺机枪形成一片。敌人分成两股 东头一股 中间一股。南面的、西边的战士合成一大股 包围了中间的机枪。从小马庄村里冲出来的战士配合着北面的战士包围东头的那挺机枪。战士们的枪不敢乱打了 因为周围都是自己的人 只能仍手榴弹。很快机枪不响了。机枪让二连战士缴获了。现在只剩下中间的一挺机枪还在不停地疯狂扫射。之前日军机枪手利用北面大车作掩护 南面利用两个坟头做掩体拼命扫射 可现在不行了。东边的、西边的都被消灭了 日军被包围了 子弹也不多了 末日临头 救援兵无望。日军机枪手不想让这挺机枪完整地被缴获 于是动手拆机枪零件散开 用手枪来对抗。这时北边的战士从车下爬过去 用刺刀刺到他的腹部。同时又有战士刺到他的身上 他彻底不抵抗了 两个日军也被消灭了。这挺机枪让三连收拾了。激烈的战斗过后 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留下呛人的弹药气味、燃烧气味 在一平方公里的雪地上 逐渐地弥漫、消散。李县长、马营长命令全体战士迅速打扫战场 救治伤员,统计战利品。此次战斗 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钢炮1门、子弹500发、炮弹10枚、手枪5支、步枪120余支。俘获日军4名、伪军62名。其他物资由塔湾、孙庄等民兵运走。崔园子的伪军得到消息后 立即出动了500余人的兵力 赶到战场时 抗日战士早就无影无踪了。他们看到的是数十具横七竖八的日伪军尸体(他们拉走了日伪尸体,但当时在坟碑楼旁坑内一日本兵尸体没发现,傍黑前几个小孩去坟地捡子弹壳时发现此日本兵,用脚一踢,竟然活了。原来炸晕了,“叽哩哇啦”、“叽哩哇啦”,但不能走。小孩子们吓得跑回村去,告诉了大人。由于当时此处是日本势力范围,伪村长和村民合计一下,套车把日本兵送到许河据点)。这场伏击战从枪响到结束 前后只用了一个钟头 极大地鼓舞了曹县人民的抗日斗志。但此次战斗曹县独立营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战士死伤30多人。牺牲能查到名字烈士的有王贵喜、杨念琴、赵连松……。许河日军自从这次伏击战后 再也不敢出来到此活动了。1943年此处几个村庄成为解放区。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军也没有敢路过和扫荡这些村庄。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是用先烈的血换来的,勿忘历史,勿忘先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会对得起先烈们的牺牲。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致敬,革命英烈!铭记,传承英雄精神!回顾历史 心存感恩 我们生存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如果要让祖国不受侵略,我们就要铭记历史,努力奋斗!

作者: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

特别感谢王炳林老师、李纪喜老师,党史委张主任,军人事务局张主任,民政局赵主任,档案局王局长和高局长以及楼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张丹同志等提供资料。

附文中各村简介

小回庄:回氏原姓张,元顺帝时赐以回姓,卜居刘庄集。清末迁此建村,因人少称小回庄。后人逐渐迁忠和寨、忠义寨和忠信寨。汪氏清末来自本镇王占乾村。到80年代初村庄不存在。

忠义寨:位于曹县城西26.4公里,楼庄镇政府西北1公里。东西300米,南北550米,聚落呈一字型,整体规则。总面积0.8平方千米。西邻徐庄,南邻楼庄,北邻韩庄。由忠义寨一个自然村构成,为农村居民点。有240户,900人,男性500人,女性400人,均系汉族。有张、王、李、谢、回、庄、黄姓等。清顺治间(1644—1661年),十一世祖讳涛(清太学生)从琉璃阁迁此定居并筑村寨,因其平生秉倡忠义,故名村忠义寨。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3)

忠信寨:位于曹县城27.3公里。楼庄镇政府西北3公。聚落呈块状。东邻南韩庄,西邻西谢集,北邻葛庄,南邻琉璃阁村。总面积0.5平方千米,112户,385人,男性190人,女性195人。均系汉族。1941年9月23日,本境琉璃阁村高、李、谢、赵、马、黄、回等十户村民迁此建村,取十宝之邑必有忠信之意,命村忠信寨。

小马庄:1940年 马氏从本镇马庄迁此 因村小名村小马庄。为避重名 现改名新马庄。

孙庄:明洪武间(1368-1398年) 原为山西洪洞张姓迁此 名村张胡同。后孙姓由山西洪洞迁曹县韩集大冯家村 旋由大冯家村迁此 张姓迁出 故而名孙庄。

塔儿湾:就是现在的老塔湾。唐朝时 该村名芝麻口 相传曾建金身佛殿1座 殿东置高塔导航 故又名塔儿湾。据县志记载,大乘塔在曹县西五十余里的大丰寺中,濒临黄河,所在的地方是明代时期的曹州重镇塔儿湾。据大乘塔上的石刻记载,大乘塔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唐尉迟恭奉敕监修。黄巢和王仙芝在大丰寺密谋在此举义,黄巢起义开始就发生在塔儿湾。黄巢的家就是附近黄庄村的,因黄巢起义,黄庄村黄姓或被杀或改姓或远走他乡,如今黄庄没有黄姓。因为处于黄河之滨,大乘塔成为黄河航道上的重要引航标志。《明实录》载,明洪武二年大将徐达北征时过塔儿湾渡口。明洪武间(1368-1398年) 吕氏五世祖讳英 自米楼后称吕家楼(今韩集镇吕家)迁此。1958年修水库南迁 1978年返迁旧址 遂改称今名。清康熙一乾隆年间 著名气功师吕成龙出生于此。

塔儿湾从唐代开始就有一户骆姓,一直单传。前些天调研,1958年迁水库时迁入新塔湾,现骆姓这一代有两个儿子,不再单传。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4)

太行堤

抗日战争时期此村是八路军根据地。附近李馆村群众以本村为中心,深挖地道。他们所挖的地道往南通向任庄等5个自然村,往北与山东曹县10余个村庄相连,构成了一道连接豫鲁两省、绵延25千米的、坚固的“地下长城”。1942年2月20日 驻河南省民权县的日伪军 到曹县西塔湾一带抢粮 被当地民兵毙伤16人。1947年 国民党八十三师残部逃经塔湾村 4名士兵在破庙外休息 塔湾民兵将其活捉 缴获步枪4支。4月 考城国民党守军张盛泰部100余人去塔湾以北村庄抢粮 行至塔湾街里遭到沙敏芝民兵队袭击 死6人 其余逃窜。解放战争期间,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参与扒陇海铁路,支前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曹县大寨乡抗战,重访曹县楼庄镇小道口(45)

抗战时期李馆地道示意图

吕寨:明洪武间(1368-1398年) 吕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因筑寨得名吕家寨 后简称吕寨。抗战时期吕寨是老吕寨,现在的吕寨行政村是1958年建太行堤水库时从老吕寨迁移到此的。

兰考县许河乡崔园子自然村的名字由来已久,据说清末,现在的崔园子行政村所在地是山东省曹县吕寨一个姓吕的地主的土地,后来,吕家从吕寨搬至此地的小崔庄,吕氏地主吕孝堂遂把他的驻地称为吕园子。但因为小崔庄名字的历史比较早,人们习惯地称吕园子为崔庄园子,后来,为了方便,人们又改叫做崔园子。吕氏地主家大业大,拥有土地数万亩,据说,当时号称“千倾”(10万亩),而且还树了“千倾牌”,由于地多,吕家有很多的佃户,致使发展到现在,崔园子行政村的姓氏有76个姓。抗日战争时期是日伪堡垒。

许河村居民原居在大堤以北的“老牛圈”内,距现址约500米,当时称“许河寨”,因姓许族人率先迁居,且寨子周围经常跑黄河水而得村名。当时寨子内有李庄、楼岗、前蔡庄、后蔡庄、南堤跟、北堤跟、三道街几个小庄组成。由于居地地势低洼,人们相继搬迁到现址,新址已居住100多年,后来人们把现在住的村就叫“新许河寨”,简称“新寨”,也就是现在叫的许河村。据《许氏族谱》记载,自明朝永乐年间以来,许姓族人定居于此已有600多年,为许河村最大姓氏。后来相继入驻的有,蔡氏(蔡姜楼村)、李氏(山东省曹县楼庄乡谢集村)、武氏(曹县楼庄乡武新庄村)、吴氏(吴河村)、赵氏(南赵庄)、谢氏(山东省曹县楼庄乡谢集村)、刘氏、张氏、秦氏、陈氏、董氏、郑氏、马氏迁入,共计14姓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