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原创作品礼翼书院

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原创作品礼翼书院5.老聃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易》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管子》: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极,至也)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2.《管子》: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3.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

温故知新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有版本“生”作“任”)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导读

在礼翼书院第六次学习中,上次曾言“管仲大人要宣布散朝了,“收势”开始,”今天这节学习内容则是【礼翼书院·管子·形势第二】----第三、四次学习内容的再次阐释并总结。所以除了温习第六次学习内容外,请各位读者君自行翻阅本号第三、四次学习内容尤为必要——

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斲削也。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平原之隰,奚有於高?大山之隈,奚有於深訾讆(zī wèi)之人,勿与任大。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

原文学习

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棰。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於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以经解经

1.《管子》: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极,至也)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2.《管子》: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

3.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

4.《易》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老聃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荀子:民可载舟,也可覆舟。

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原创作品礼翼书院(1)

雅兰读经

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棰。

栋,极也。屋内至中至高之处。亦曰阿,俗谓之正梁。——《说文 · 木部》

栋桡——《易 · 大过》

弱子,幼小的孩子。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文句大意

用新伐的未经晒干的木材做房粱引起房子倒塌,因为责任在己不敢把怨怒之火撒到别人身上,只能引咎自责暗叹倒霉。幼小的孩子,本来是被慈母悉心呵护的, 但是若淘气到上房揭瓦也会被棍棒痛扁。此为“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棰。”

生栋覆屋,慈母操棰这里用来比喻人如果过失由自己引起,损失再大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敢发 。如果过失因他人而起。损失再小也会发雷霆之怒。

经典隐恶扬善,只说普遍人性。并不排除那些自己犯了错而去把责任推给下属或者他人的,那属于极端恶劣之人性了。

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於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老聃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怎样才算做到了天道之极?怎样才是无私近无私远?我们先一起来看《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两个故事——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祁黄羊之所以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就是因为人家心里根本没有私心远近这回事。所以孔子闻之称善。

腹黄享诛子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文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腹黄享,人名。在墨家学派中,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人物,才称“巨子”。

腹黄享不以一己之私爱废墨家之法所以为“巨子。”

文句大意

天道至公无私无有人情关系远近之分,故远者也来亲近。人事废天道,行私心。举事以个人喜好,关系亲疏定远近 从而引发爱恶相攻即使近亲之间也难以避免怨恨(请自动回放古装影视剧各类五花八门宫廷戏。此为"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

万物之於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文句大意

动物之识仅为饱腹,并无贪婪之心。植物无识有生而已,并无私心之念。故与人也无私也无远近之分。此为“万物之於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

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成功一定有方法 失败一定有原因。

万物如此无私,人类社会中,为何会有人因占有的物多而富?有的人劳碌一生却难以维系口腹之饱?为何有的人能积小成大以弱变强?面对凶险之势能转危为安?就是因为这些人有独特的做事方法。也就是为之之术。

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地潟xì 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qiǎng(襁)至 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 也。——老规矩,译文大家自行百度(坏笑)

文句大意

同样做一件事情,聪明人做起来游刃有余,而愚笨之人却常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此为“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大节,及下面语句,请大家自行翻阅今日【导读】内容。

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原创作品礼翼书院(2)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因为在这次学习内容中,管仲大人一直在强调“天”字。我们就说说政治家词典里的“天。”

《管仲·形势篇》里的此“天”除了大家都熟悉的“苍茫之天”也就是“自然之势”外,更多的是指百姓。

老聃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就是开明人主的天。

什么是百姓的天?

民以食为天。

看古今中外历史可知,一个开明君主,一个在位者要让百姓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不然他的位子就会朝夕不保。

老话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得民心者的天下。

荀子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这几句话人人耳熟能详,且含义简洁直白。这几句引文其实就是这节最完美的解读。

本号也曾经多次说过,先秦诸子提出一种观点,会自己从各个角度阐释论证,本篇本书会自带解读。若把第六次学习内容视为“收,”今天和下周学习内容则是再次“放。”而这几句则是对第六次学习内容的回应。是对本次学习内容的“收。”先秦诸子行文风格看似散漫,其实文句内在逻辑非常严密,只因其表达行云流水不加雕饰,当代人不习惯而已。

好,一起回放本号上次学习内容——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

走一下解读形式,下面说说“功”——

功,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

功,以劳定国也。——《说文》

事求可,功求成。——《庄子 • 天地》

根据文意和本意,这里取其本意。功,为之之术也。

文句大意

明君上不背天,下不废地,所以天给他有利的天时,地为他生产财富。昏君上违天道,下背地理,所以天不给他有利的天时,地也不给他生产财富。这就是"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的道理。

周武王是天所助力的人主,故可以从偏居一隅的小诸侯,到最后以王的身份拥有天下万邦。这就是“顺天者有其功,天之所助,虽小必大”的道理。

桀与纣,是天所抵制的君主。虽然曾经拥有天下,因为逆天而行,不得人心仍然国破家亡。此为:“天之所违,虽大必削。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原创作品礼翼书院(3)

参考译文

用新伐未经晒干的木材做房粱引起房子倒塌,因为责任在己不敢怨恨别人,只能引咎自责暗叹倒霉。幼小的孩子,本来是被慈母悉心呵护的, 但是若是淘气到上房揭瓦也会被痛扁。顺天道去做,远者都会来亲近;事起于人为,近亲也要怨恨。万物之于人,是没有远近亲疏之分的。高明的人用起来就有余,愚笨的人用起来就不足。顺乎天道去做,天就帮助他;反乎天道去做,天就违背他。天之所助,弱小可以变得强大;天之所弃,成功可以变为失败。顺应天道的可以得其成效,违背天道的就要招致灾祸,且无可挽救。

——《管子·形势篇》第七次学习结束!

初稿:2014-04-13 15:57

再次修订:2019-08-15 10:42

计3930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