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吃的鱼丸,温星说书鲁迅比你还馋的
鲁迅吃的鱼丸,温星说书鲁迅比你还馋的这本《鲁迅的饭局》中,关于鲁迅先生爱吃零食的小故事很多,日常喝茶时吃小零食更是鲁迅的标配。朋友们千万别觉得奇怪。同年另一天,鲁迅日记又记载,半夜写作累了,一口气就吃了三个梨。咂巴咂巴嘴,嗯,不错。这胃口,跟苏东坡夸张的“日啖荔枝三百颗”有得一拼啊。什么,这不是糖,是一种药!?鲁迅一听就傻眼了,赶紧包起来放好。但到半夜,他又想,生疮的时候毕竟不多,味道真不错呀,不如趁新鲜再吃点。于是,又吃掉一大半。鲁迅太逗了!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第一次刷牙,觉得牙膏甜甜的明明就是一种糖嘛,就大口大口地吃,简直笑死了。鲁迅对水果也非常着迷。1912年的一天,他和翻译家钱稻孙饭后散步,到了北京什刹海附近的一个地方,买葡萄,在葡萄架子下站着就开吃,丝毫不顾及形象。这可是民国教育部的两个国家干部呀,简直跟嘴馋的邻居大叔一样可爱,没区别。
《温星说书》视频文稿之一:鲁迅,比你还馋的“超级吃货”《鲁迅的饭局》 作者:薛林荣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迅的饭局(上):零食,鲁迅的天使《温星说书》,我是温星。用三期节目,为朋友们分享这本好书——《鲁迅的饭局》。第一期主题,如你们所见,《零食,鲁迅的天使》。
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爱吃零食的人。关于这一点,现代文学史上有个著名的笑话,说有一次啊,朋友送鲁迅一盒糖,一种“圆圆的小薄片”,他刚拿到手里,打开就吃。夫人许广平瞅了一眼,说这叫“柿霜糖”,嘴巴上火生疮,一擦就好。
什么,这不是糖,是一种药!?鲁迅一听就傻眼了,赶紧包起来放好。
但到半夜,他又想,生疮的时候毕竟不多,味道真不错呀,不如趁新鲜再吃点。于是,又吃掉一大半。鲁迅太逗了!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第一次刷牙,觉得牙膏甜甜的明明就是一种糖嘛,就大口大口地吃,简直笑死了。
鲁迅对水果也非常着迷。1912年的一天,他和翻译家钱稻孙饭后散步,到了北京什刹海附近的一个地方,买葡萄,在葡萄架子下站着就开吃,丝毫不顾及形象。这可是民国教育部的两个国家干部呀,简直跟嘴馋的邻居大叔一样可爱,没区别。
同年另一天,鲁迅日记又记载,半夜写作累了,一口气就吃了三个梨。咂巴咂巴嘴,嗯,不错。这胃口,跟苏东坡夸张的“日啖荔枝三百颗”有得一拼啊。
这本《鲁迅的饭局》中,关于鲁迅先生爱吃零食的小故事很多,日常喝茶时吃小零食更是鲁迅的标配。朋友们千万别觉得奇怪。
鲁迅先生不是铁打的,更不是神,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我理解,这是他在时代角色、历史身份之外真实生活中的一种情调、情趣。鲁迅有一句名言,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为什么?因为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与迷茫,让孩子们开心。
我想说,零食,或许也算是鲁迅的天使。毕竟,再勇猛坚强的战士,也不可能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紧绷着,他也会焦虑,他也会迷茫,所以,鲁迅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润滑剂”,让自己稍微开心一下,让自己稍微像孩子那样任性一下,搞笑一下。
鲁迅的饭局(中):饭局,影响中国历史
《温星说书》,我是温星。接着分享这本《鲁迅的饭局》。鲁迅先生著名的饭局很多,其中最有名的,首屈一指“达夫赏饭”,是小说家郁达夫做东。
我想指出,都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这个饭局,不对。当时,鲁迅正被郭沫若一群人围攻,郁达夫是在借宴请表明自己支持鲁迅的态度。“横眉冷对”这两句早就在鲁迅脑子里,“千夫”指曾经的“自己人”,并非敌人。
实际上,完整的那首七律《自嘲》,是饭局后半年才写好的。当然,可以说,这首代表鲁迅精神的经典诗作,是通过这个饭局才最终完成并传播“封神”的。
鲁迅的饭局上无酒不欢。他甚至自我调侃说“先生小酒人,微醉自沉沦”。他自己说,三天不喝就浑身不爽,简直要散架。鲁迅日记记载曾醉过11次,“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当然,他从不曾因此而耽误正事儿,即便是他在日记里所界定的“大醉”,也从未惹过麻烦。作为那个时代最坚强的“斗士”,对他而言,酒气,我觉得可以直接等同于豪气。
鲁迅相关的一些观点,写在他著名的那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相信朋友们应该并不陌生。
我认为,鲁迅的许多饭局,几乎都堪称历史洪流之中的另类的“战场”,在看似风花雪月的觥筹交错之间,便举重若轻地完成了某一项历史性的使命。
比如,1912年7月那场与蔡元培的“饯别宴”,为什么要饯别蔡元培?比如,1922年除夕之夜与“副刊大王”孙伏园对饮,畅谈,过年,是如何影响了之后鲁迅作品的创作与发表?又比如,1929年上海的南云楼风波,为什么从此后鲁迅便与林语堂冲突交恶?
在我看来,鲁迅饭局里的种种细节,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甚至改写着历史,尤其是现代文学文化史。
鲁迅的饭局(下):走嘛,去鲁迅家蹭饭
《温星说书》,我是温星。鲁迅先生不仅很慷慨经常在外面请客,更喜欢在家里设宴。就跟现在一样,我们请人到自己家里,来吃相对比较正式的家宴或者家常便饭,可以说都是一种对朋友的最高礼遇,代表着彼此关系不一般。
鲁迅家宴分两种情况。专门邀请安排的叫“制馔”,馔就是美食。他觉得,“要请,就要吃得好”,否则不如不请。这种比较正式的制馔,鲁迅日记记载多达32次,而且,往往还是专门从比较大的酒店餐馆请大厨来掌勺。另一种,叫做“留饭”,就是客人来访不知不觉到饭点儿了,就留下吃个便饭。
像茅盾、郑振铎、萧红、郁达夫、刘半农、冯雪峰,还有日本人内山完造等等,都是常客。这个名单,几乎就是那个时代进步文人的“全家福”。
当然,鲁迅从来不铺张浪费,菜品精致而并不奢侈,奢侈的是在鲁迅家,跟鲁迅一起吃,比现在跟巴菲特共进晚餐还牛。
鲁迅府上很像一个随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进步文化沙龙,尤其是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移居上海之后,鲁迅府上就是上海的文化中心。
说到这儿,我不由想起林徽因的“太太客厅”,也是名流扎堆。不过,那是一个风花雪月八卦频出的沙龙,跟我所说的鲁迅家里的沙龙有着本质区别。我知道鲁迅先生很看不惯林徽因的作派,如果知道我拿太太客厅来跟他家做关联对比,一定很生气。
前面我提到那么多名字,其中,在鲁迅家蹭饭最多的肯定是萧红。对,就是近年来大有被神话趋势、越来越传奇的萧红。1936年7月15日,身心皆千疮百孔的萧红即将赴日本东京疗养,重病中的鲁迅为她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这是鲁迅府上最后一次家宴,更是鲁迅与萧红的最后一面,3个多月后,先生溘然长辞。
鲁迅是萧红的伯乐,也算恩师。没有鲁迅,绝对不会有萧红。有人甚至因此说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这纯属毫不负责任的捕风捉影。文坛上最缺的不是千里马,正是像鲁迅先生这样全力扶持培养青年才俊的前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