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解14章,道德经与打坐第51章
道德经讲解14章,道德经与打坐第51章这是因为正念不够,心里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就像清澈的镜子洒满灰尘,就无法照见真相了。而看不到真相,人就找不到答案,也解决不了问题,烦恼就会四处蔓延,想要静心是不可能的。人往往只能看见别人,而看不到自己;只能看见表相,却看不到内心。这个心法来自《道德经》第十章中所说的“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简单说,观照就像修“镜子的智慧”。镜子的智慧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如果内修到这个程度,修道就达到极高的境界了!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
每天,我们将为您分享《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
现在,请您坐好,保持中正,面带微笑。然后,用“虚灵顶劲、垂帘正视、卷舌藏喉、松腰竖脊”的身法来调整一下姿态。
昨天,我们分享了修养玄德的第三个心法“观照”的第一部分,重点讲了“观想”是“观照”的基础。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观照”的第二部分:观照的作用。
这个心法来自《道德经》第十章中所说的“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简单说,观照就像修“镜子的智慧”。
镜子的智慧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 如果您去照镜子,镜前出现什么,镜中就再现什么,绝不会有增减;
- 镜前走过什么,镜子既不期待,也不挽留;
- 镜前若空空如也,那镜中也空无一物。
如果内修到这个程度,修道就达到极高的境界了!
人往往只能看见别人,而看不到自己;只能看见表相,却看不到内心。
这是因为正念不够,心里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就像清澈的镜子洒满灰尘,就无法照见真相了。而看不到真相,人就找不到答案,也解决不了问题,烦恼就会四处蔓延,想要静心是不可能的。
而“观照”就是内心清澈到了“玄鉴”的程度,像一面无形之镜,达到了“我知道”的状态,这就是“明”的境界,也就是对什么都清清楚楚。此时,若有人来问问题,他无需思索,答案就自动现前;如果他想做什么,也无需纠结,方向就在他心里。
观照是门科学,也是一种修心养性、凝神静气的法门。
但观照不能靠别人,必须靠自己,要把自己的真心、善心、定心全部激发出来,以这些正念来观照自己,这样才能得到人生的圆满。
- 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没把自私心观照好,怎么会有天下为公的无我心呢?
- 人都有忌妒心,如果没把忌妒心观照好,怎么能有成就他人的真诚心呢?
我们心里那些成见、执着、傲慢、愤怒、冷漠等情绪,其实都是没有观照好自心的表现。如果不对心田勤加照拂,放任心中藏污纳垢,既会让自己百病丛生,又将让关系紧张疏离,我们还怎么感受幸福、实现梦想、担当使命呢?
观照,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这是可以激发出来的。
人生中,只有那些能静得下心、稳得住情绪的人,才能看清真相、理顺关系。这是因为他内心清静无欲,所以各个感官的观照能力都极其强大,以至于每次都能作出正确选择。
成长的路上最重要的不是看清别人,而是看清自己,这样才能不断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关于这个心法的第三部分“如何进行观照”,我们将在明天为大家详尽介绍。请记得:今天的静坐要点是“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现在,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这一章的原文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的下篇《第51章(下篇):有德是阳的力量,缺德是阴的力量》,将放在下一个文档中发出。敬请谅解。其中含:
- 第51章的原文讲解;
- 每章中的三条规律;
- 本章《道德经》的问道心得等。
- 道德经与打坐~第01章:众妙之门 | 为什么要静坐?
- 道德经与打坐~第49章:百姓之心 | 修养玄德的心法2:柔弱(下篇)
- 道德经与打坐~第48章:为道日损 | 修养玄德的心法2:柔弱(上篇)
- 道德经与打坐~第46章:知足常乐 | 静心的根本方法:修养玄德
- 道德经与打坐~第45章:成功之象 | 关注情绪的方法2:一切痛苦,都来自于固化的观念
- 道德经与打坐~第44章:知足不辱 | 关注情绪的方法1:一切自己创造
- 道德经与打坐~第43章:无为有益 | 关注情绪的意义
- 道德经与打坐~第41章:闻道勤行 | 如何观念头
- 道德经-连载284:有道,却没有德来保养,这个道就不可能修成
- 道德经-连载285:道和德是先天的,决定了人的生命层次和生命质量
- 道德经-连载286:“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说明了修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