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出差怎么发信息?公公半夜给儿媳发信息
公公出差怎么发信息?公公半夜给儿媳发信息刘大爷的儿子满中,承认他和妻子的生活,早已名存实亡。他继续说,虽然儿子已经结婚2年多,但是儿媳回了娘家,一年都未回来。你同意哪个观点呢?不急,我们先看一看,现实生活中,只听长辈话的伴侣,他们在婚姻中的真实体验。74岁的公公刘大爷,一见到调解员,他就说,怀疑花了20多万娶的儿媳,像是骗婚的,因为儿媳和儿子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
如果伴侣,全然不顾你的感受,只听他家人的话,你会作何感想?
有人说,如果伴侣的家人说得对,听他们的话,能过上好生活,就可以接受家人的干涉;
也有人反对说,不论跟着伴侣的家人,能否过上好生活,双方长辈都不应该干涉小两口的生活。
因为小两口有自己的婚姻生活观念,不论婚姻中是欢乐还是摩擦,一起向幸福探索的过程才是更重要的。
你同意哪个观点呢?
不急,我们先看一看,现实生活中,只听长辈话的伴侣,他们在婚姻中的真实体验。
公公直言儿媳骗婚,他还半夜给儿媳发骚扰信息74岁的公公刘大爷,一见到调解员,他就说,怀疑花了20多万娶的儿媳,像是骗婚的,因为儿媳和儿子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
他继续说,虽然儿子已经结婚2年多,但是儿媳回了娘家,一年都未回来。
刘大爷的儿子满中,承认他和妻子的生活,早已名存实亡。
调解员也见到了刘大爷的儿媳曼曼,曼曼对丈夫满中说:你们每天来我工作的地方闹,非要逼“死"我吗?
曼曼情绪激动地拿出了手机,她让调解员看公公给她发的信息。
她说,公公通过短信的方式骚扰她,不论上班期间,还是晚上一两点,都会收到来自公公的骚扰信息,并且公公还给女方的家人们发了类似的消息。
曼曼继续说,公公经常来她工作的地方骚扰她,这让她苦不堪言。
曼曼的说法,得到了女方家人的证实,他们作为亲戚,也经常会在半夜两三点,收到曼曼公公的骚扰和辱骂信息。
公公刘大爷表示,在儿媳没有提出离婚之前,他从未骂过儿媳,这些行为,都是在儿媳提出离婚后,他才做出的。
对此,调解员向曼曼的丈夫满中确认,刘大爷是否经常骂妻子?
满中只是说,他对此并不是很清楚。
满中的这一回答,让妻子曼曼感到失望,她反驳道,自己曾经给丈夫发信息,告诉了对方这件事,但丈夫却反而让她思考自身的问题。
调解员提醒刘大爷,作为公公不能干涉小两口太多,虽然理解他想让儿媳回家的心情,但总是来儿媳工作的地方闹,并且给女方家人发骚扰信息,只会将事情弄巧成拙。
听完调解员的话,刘大爷承认是自己的不对,但是他说,这也是被儿媳逼的。
调解员转头问儿媳曼曼,为什么回娘家一年,至今不归?
曼曼说:我们俩哪天在一起住,哪天不在一起住,公公全知道,公公每天发短信问,为什么和丈夫在一块住,为什么不在一块住,这样的私密问题,让她很是羞臊。
当问起满中,为什么父亲会知道小两口的私生活时,满中看了看父亲后说:是父亲猜测的。
公公也说,是小两口吵架时,他凑近看到儿媳在沙发上睡觉后,知道的,并说他从那时候开始,心中的不满就难以抑制了。
公公激动地说:我花钱(给儿子)娶媳妇,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她和儿子分房睡,我接受不了,就这么简单。
儿媳曼曼说,没有孩子,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这可以去医院检查,做规划,但不能把没生孩子的责任,全都怪在她的身上。
调解员提醒公公,他已经完成了给儿子娶媳妇的任务,儿子的婚姻,应该是小两口的事,他不宜参与过多,对于生孩子,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
曼曼说,她和丈夫曾经讨论过,如果买房,她想买到郑州市,哪怕是四环外呢,就是考虑到孩子的上学教育问题,但小两口所说的私房话,第二天就被公公知道了,公公还发短信问她。
当时,她反问公公是怎么知道的?她提醒公公,他的行为已经越界,过于干涉她的生活了。
但公公当时反驳道:我是我儿子的爹,我有权利代表他的一切。
调解员问满中,他是否把买房的事,告诉了父亲。
满中瞟了瞟父亲,他弱弱地说:我没有,我爸肯定想在这边买房,这里离家近,并且发展也不错。
刘大爷也为儿子说话,直言这不是儿子告诉他的。
其实,从现场的沟通过程可以看到,每次满中说话,都会瞟一眼父亲的表情,所以,虽然父子两人都不承认,可他们俩应该心知肚明。
调解员继续提醒公公,他已经干涉儿子儿媳的生活过多,不利于解决问题。
公公说,在结婚前他就说过,不让孩子们当房奴,这也是为儿子儿媳考虑。
他说,买房是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决定的,他计划在本地全款买一套安置房,然后装修好,难道为儿子儿媳着想也有错嘛!
听完公公的解释,曼曼仍然不满地表示,这些都属于小两口的生活范围,公公不应该强行干涉。
通过调解员的分析,公公了解到了自己的过于强势,导致了儿子的懦弱和儿媳的不满,他越界的的确过多。
公公直言:我以后放手。
但是我们也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愿意放手是真的,但是他担心放手后,儿子过得不好也是真的。
可最终,即便公公表示会完全放手,曼曼沉默一阵后,还是选择离婚。
她说,在发生矛盾时,丈夫从未为她说过话,直言:他爹闹成这个样子,我还回去和他过,我是有多么不要脸啊!我现在已经没脸了,我再回去,是真的过不下去了。
丈夫满中听了妻子的话后,也弱弱地说:如果她想分开,我觉得可以放手了。
他说,他深知之前的行为,给妻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愿意尊重女方的意愿。
小潞观点包办型溺爱,只能让孩子为父母而活。
丈夫满中,在调解过程中,每回答一个提问,他都会时不时地看一眼父亲,在公媳发生矛盾时,他也没有自己的立场,只是一味地顺从父亲。
同时,父亲几乎包办了儿子的生活,无论小时候,还是成年娶媳妇、买房等规划,全由父亲做主,儿子已经习惯了生活在父亲的这种“庇护”下。
满中也很想自由地生活,也想有自己的想法,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判断,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他更是不敢承担,因独立判断,而造成损失的责任,所以他在心理惯性上,只能依赖父亲的意志,压抑自己的内心想法。
溺爱的真相是,剥夺了孩子自我独立成长的空间。
心理学上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只限于0——1.5岁,超过这个年龄段,这种无条件的爱,就会异化为溺爱。
比如孩子小时候,他们想要得到远处的某物,父母就会代替他,从远处给他拿过来,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走过去拿。
作为孩子,他失去了探索的过程,缺少了对过程的付出体验,从而变得对过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只要求父母帮他直接拿到结果。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在各方面对孩子做到满足,但当孩子进入到学校或者成人社会时,他们的很多需求,其实作为父母是难以满足的。
可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对过程探索的兴趣,进而没能建立起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又养成了对结果无比渴望获得心理,这种心理和现实的反差,让这类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挫败和失望。
持续的溺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变成缺乏自我的人,作为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自我不断膨胀,变成极度自我的人,成为别人的“梦魇”。
真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探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