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边界:如何平衡残酷现实与美好远方之间的关系
深度解析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边界:如何平衡残酷现实与美好远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我们身处困顿,眼前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处处不如意又时时焦虑的时候,远方更像一场无法触及却又不愿醒来的梦。然而,当这种美好的幻想回归于现实生活时,很多人是不敢奢望的,怯于对身边人阔谈自己的梦想、畅谈心中的远方,因为怕别人嘲笑自己,而被误认为活在幻想之中,如痴人做梦。如果你当前的生活尤为稳定,每天枯燥乏味、痛苦悲伤,那你心中的远方,便意味着未知、变化和有趣,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也拥有更多丰富的体验和美好的期待。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现实和远方之间的关系呢?望这篇文给予每个心怀远方的困顿者,哪怕零星半点的抚慰和启发。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揣着一个“外面精彩的世界”、藏着一个“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心中美好的远方
人们口头上常提起“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趣的是,茶为什么会被放到最后呢?
不难发现,前几项都是各色各样的生活滋味,而茶本身是生活的艺术,它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和感受,方能品出茶香和心境,悟出世事百态和人生。
其实,“柴米油盐酱醋”也映射了现实,如茶象征着远方。只是更多时候,现实的苟且,远拼不过美好的远方。
如果你当前的生活尤为稳定,每天枯燥乏味、痛苦悲伤,那你心中的远方,便意味着未知、变化和有趣,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也拥有更多丰富的体验和美好的期待。
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现实和远方之间的关系呢?望这篇文给予每个心怀远方的困顿者,哪怕零星半点的抚慰和启发。
现实生活和美好远方之间的博弈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揣着一个“外面精彩的世界”、藏着一个“诗和远方”。
然而,当这种美好的幻想回归于现实生活时,很多人是不敢奢望的,怯于对身边人阔谈自己的梦想、畅谈心中的远方,因为怕别人嘲笑自己,而被误认为活在幻想之中,如痴人做梦。
尤其是当我们身处困顿,眼前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处处不如意又时时焦虑的时候,远方更像一场无法触及却又不愿醒来的梦。
我们之所以向往并追求远方,这也许和时代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结,如现在日渐增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凭靠自身某项过硬的技能,过着旁人艳羡的美好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潮流和人性攀比中,生活不尽如意的人们多少会变得浮躁不安,一边羡慕着别处,一边焦虑着现状,一边又渴望着远方。
90后网红李子柒被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如今红至海外。殊不知,她从小缺失父母爱,年仅14岁已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后又返乡与奶奶相依为命。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
虽身处破旧的农村,但她却把平淡的生活过成了一首古风田园诗,令人心生触动与向往。
可她每天在乡下做的那些事,比如养殖,锄草,砍柴,种菜,上山摘果,爬树捕鱼等农活,有多少人小时候也曾经历过,但好似从未感受过她这般热腾腾的烟火气?
我们终究所向往的,并不是李子柒的农村生活,而是她那般素简、脱俗和释然的内心,赋予生活独特的方式和意义,每天用心用情地活在自己创造的生命状态里,不失节奏,又葆有质感和仪式感。
就如罗曼·罗兰曾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管眼下过得有多苦、多累,也要对生活怀有一颗热爱和赤诚之心,因为踏实和心安,不是寄托于幻想,而是真切地感受当下,认真活好每一天。
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其实,真正的远方,永远驻扎于强大的内心深处。
有的人读的书多了,知识量日益丰富起来,拓展了认知边界,丈量了精神世界。
有的人去的地方多了,周游各个国家领地,增长了所见所闻,丰富了心灵体验。
但也有些人,没有读过万卷书,也没有行过万里路,只是经历了很多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而后心智变得越发成熟,活得越发通透澄澈,似乎也远观了世界,行走了远方。
远方的意义,并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寻找的过程本身,在这一径长途中,去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快节奏时代,把生活琐事当成修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每天的工作任务塞满日程表,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枯燥无聊,庸常失意,加之平日里的杂务琐事缠身,人就更容易心烦气躁了。
但生活中那些稀松平常的琐事,也值得被尊重与珍视,都可以将其视为人生中或深或浅的修行。
想起身边被大家所熟知的怀左学长,他今年六月份刚研究生毕业,一个人去往西安寻求发展。
工作之外,他还照常逛街买菜,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看上去这些活挺繁杂耗时的,但他却总乐在其中,每天很有精神头儿。
其实,学长以前几乎从不做这些杂事,没去过菜市场体验市井生活,不懂得怎么熬粥炒菜,甚至刷碗,扫地,洗衣服等小事都懒得去做,因为他觉得很耽误时间,又没多大意义。
但自从脱离学生身份、慢慢回归于生活本身后,他变得更独立了,做事十分勤快,尤其是那些曾令他烦扰的日常琐事,他会以学习者的心态去做,用心体验过程,甚至有时还特意去找做饭相关的视频看,查资料,并做笔记温习,学以致用。
怀左学长做的日常健康美食
如此以来,他之前那颗紧绷的心也逐渐平静了下来,不再那么焦灼,惶急。心自由了以后,凡事皆能静然处之。
关于这点,学长乐言:改变的方面包括心态和生活,也有看重事情的种种角度。这种感觉多数体现于生活中一起做家务,各自工作,吃饭聊天,逛超市,还有诸多的相视一笑中。长大也是这样,以一种越来越低的姿态,贴近到生活中,人情里,油烟缭绕,欢声四起。”
原来,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的琐事时,往往回过头来发现,那曾令自己心烦意乱的琐事,也可以成为追寻平淡生活中的乐趣,以及短暂生命里的一种修行。
在日本电影《编舟记》中,女主林香具矢曾在京都学料理,后来在一家餐厅工作。影片中有一幕是她躲在一个狭小逼仄的厨房里,盈着昏黄的灯光,站在那认真地磨刀。
当时,刚好被同住在出租屋里的马缔撞见,他对女主的这一举动深感好奇,只见她转过身微笑道:“磨刀能使我镇静,感觉能放空自己,很多事情都能有个了断。”
生活的艺术
生活处处是修行,有时候,越是那些毫不起眼的琐事,越能腾空大脑,平静内心。
更可贵的是,很多琐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如林香具矢磨刀,也是有技法和心法可循的,先粗磨,起毛边;再细磨,去毛边,让刀跟磨刀石保持一定的角度,不用使太大劲,最后再用专用磨刀石打光......
因此,当你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哪怕只是做饭,洗碗,扫地,拖地,散步,或者照顾孩子等家庭琐事,只要你不轻慢它,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成一种学习和修行,那你的专注就会产生“福流体验”,达到一种忘我的投入状态,可以体验到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生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体验,不论大事或小事,正事或琐事,都可以磨砺心性,增进智慧,使人感受其细微的温柔,妙趣和确幸,从而修身,修心,修灵,修炼成更好的自己。
不论处境如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对多数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的普通。”
远方的我们,近乎达到了理想中最满意的状态,可贵,光鲜,耀眼,但现实中的我们,大概会经常怀疑或抱怨自己太过于普通。
承认自己的普通,俨然是要突破心理那层骄傲且不甘的自尊心屏障,而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就意味着我们要与平凡的生命,平淡的日子,甚至可能会平庸的自己和解,相处与共融。
接受平凡的自己,便是活着的意义
当代作家贾平凹出身于贫苦农家,相貌平平,性格内向,体质羸弱,习惯踽踽独行。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有胃病,胆小又好面子,母亲是一位普通的裹脚妇女,没有文化。
早期,家人生活穷困,整日被生计所累,经常愁得焦头烂额。“文革”期间,又不幸遭遇家庭变故,父亲没了岗位,又险些丢命,当时他初中没读完便被迫退学,重返老家务农。
可他从来没有怪罪,没有怨恨过父母的普通。在他眼里,父母是那样的重要,时常把他牵挂于心,给予温暖的叮嘱和抚慰。
这份沉甸甸的爱,对他而言,平凡而伟大。
之后机缘巧合下,他逃离了山村,进城从事编辑工作,尽管曾履遭挫败,投稿无数次被拒,但他依然对写作心怀热诚,历经数十年,才在文学界内声名鹊起,后来凭借长篇小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一路走来,命运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我,并一直认为、接受自己也是个普通人。譬如,至今连通用的普通话都不会说,公开讲话只能用陕西方言,虽是个软肋,不过他的心却放宽了,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普通,是每个人生命的底色
他为人谦逊低调,不随众,不追名,默默地以匠人之心笔耕不辍,创立一部又一部的经典著作,但他并不上网,不用电脑,所有的创作只靠一支笔。当问其原因时,他坦言:“小时候没有学过拼音,学习电脑太难了。”
由此看来,哪怕再有名望的人,其实也是个普通人,有缺陷,有不足,有惧怕,但你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努力做好这样的普通人。
在女儿的婚礼上,贾平凹致辞:
“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强调和引导她从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譬如踢沙包,你就尽情地去踢,画图画,你就随心所欲地画。我反对要做什么家,你首先要做普通人。”
八岁,十八岁的我们,不甘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拒绝平庸无奇的人生,可到了二十八,三十八岁的年纪,慢慢读懂了生活以后,大多数人也便接受了自己的普通。
因为终其一生,普通才是人们要追寻的唯一答案。
小时候的渴望,长大后的奢望
不论你所处的境遇如何,也不管你是否优秀,都要试着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谦卑、沉静和淡然的心态,保持高效学习和勤奋的精神态度。
我们拼命地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心,更坦然一些,成为一个更好的普通人。心安顿好了,方随遇而安,于这平凡的世间,寻得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不盲目随从别人的生活,慢慢扎根之前,听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想快速地要答案,拿结果,但却往往忽略了点滴的进步和积累,因为它太漫长、枯燥,又没有突显的成效。
这时候,不可避免一些莫名的困惑,焦灼,惶恐涌上心头。因为我们大脑里的“比较系统”太敏感了,倘若没有明确的定位,目标和规划,就很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而扰乱了自己的节奏和状态。
譬如,有些人见别人过上了财富自由的生活,心生触动,于是脑子一热,便立马辞职创业。
但不曾晓,有的人兜兜转转,到头来哪一行都不精通,做不稳当,最后钱搭进去不少,心也倦怠不堪。无奈之下,只得回归原有的生活模式。
真正心有远方的人,不会轻易被现实的困难所打倒,也不会盲目跟别人攀比,而是先慢慢扎根,多做积累,顺势等待实现跨越的时机。
延迟满足感,顺势而为
记得听一位朋友讲过他前女同事的创业经历。
当年,他这位同事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大三那年,一心只做考研准备,奋力拼学,但遗憾的是,辛苦备考了两次,却都以落榜为终。
之后,她陷入了极度的迷茫和纠结中,也曾四处寻求亲朋好友的建议,最终摆在眼前的无非两条路:
1.继续一意孤行地追梦,2.直面现实的生存问题
几经考虑,她决定先实现经济独立,唯有如此,才是把握自己人生主动权的第一步。
她的初心很简单,不过是想创作真正有价值,且能够温暖人心的影视作品,而创作除了需要专业技能外,更离不开现实条件的支撑。
后来,她终于作出选择,只身来到北京,找到一份互联网平面设计的工作,但也很快体验到了北漂生活的辛酸。令人欣慰的是,她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明白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
所以她一边辛苦工作,又一边努力创作,平时利用通勤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其他空余时间用来构想、拍摄,晚上回去继续赶工,剪辑和处理视频。
在这段漫长的过渡时期,她过得很艰难,每天忍受着繁务的寂寞和枯燥,还得兼顾创作。
撑不下去的时候,她也曾想过放弃,可那颗不服输的心,总能在她要懈怠时给以提醒:“生活犹如海上行船,难免遇到迷雾,但好在,总会有明亮的灯塔以指引方向。”
想来,那盏明亮的灯塔,应是她的影视创作梦吧,而她当前所有的积累和准备,如技能的打磨,经验的积淀,也都是在扎根。
如今,这位女孩已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影视领域内有了一定的品牌力,也算是过上了多年前她曾向往的远方生活。
回过头看,所谓扎根,其实是持续积累经验资本。
当你的根还没有扎好的时候,先别慌急着野蛮生长,绽开花苞,因为根越往深处扎,你就越能感受到来自大地的力量。
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也唯有持续汲取根部的黑暗力量,才能迎接树身之上的光亮和明朗,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绿树枝展花开,生机盎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方遇一颗开花的绿树,也终将到达你想去的远方。
正如日本时装大师山本耀司所说: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最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个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那些你真正渴望、向往的自由和远方都是有成本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代价才能得到,有时付出都不一定有等值回报,更何况停留原地观望呢。
保持成长型思维,持续行动闭环现实和理想之间,其实只隔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差了一份定力和行动。
接受和消化失败、学习和自我改变、发现更多的机会,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持续思维和行动闭环。
唯有日日精进,方能终身成长
从接受和消化失败的层面来考虑,假设当前的你正处于这个节点,那便意味着要先通过自己这一关,接受自己的现状,并愿意承担过去的后果或痛苦,比如,反思总结失败,吸取经验教训。
其实,失败也不是最可怕的,损失更惨重的是,自己搭上了时间/精力/(认知)资源/金钱等后,又错失了重要的成长机会。
比如,你花钱报了一门教程课,但在后期的跟进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敷衍了事,或者突然懈怠、拖延,间断了学习,那这损失的,就不只是报名费,不只是你前期所花费的一些时间和精力。
而是你可能学到一项核心技能,结识志趣相投的挚友,链接优质的资源或获得转折性的成长价值,这些都是你本该努努力就可以争取的,一旦错失,才真的令人感到遗憾,惋惜。
所以,当我们内在的心理情绪、精神状态得以抚慰和稳定好之后,那积极乐观的心态将会促使我们向上求进,这也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即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和发展的,进而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同的改变和影响。
不要害怕去尝试,去挑战,去与人共享,很多人认为自己脸皮薄,不好意思,害怕别人笑话,但这样的思维局限性,结果往往会越来越框住自己,以至于一直感觉在“坚持”,但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和变化。
因为僵固型思维的人,总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恒定的,生活境况已成定数,无法再提升和改善了,也便很难消化失败,导致多数人陷入了自我否定和怀疑,思维和行为也共受限制。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化思维
改变心态也许只需一分钟,而这一分钟却能改变一整天;改变思维模式也许只需一瞬间,但这一瞬间的顿悟,却可能影响人一生。
只有具备了成长型思维,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寻求自我改变和突破,才会在一次次交付能力场景中获得与外界环境的反馈。
有反馈,就会有潜藏的机会,与此同时,自己才具备主动发现或创造新机会的能力,甚至会出现被动发现的机会。
茨威格曾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网络红人李佳琦又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
“一个人更大的幸运,是在发现自己使命的时候,遇到了风口。”
可幸运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只有积攒了足够多的勇气,毅力,能力和经验的人,才深知这幸运的标签背后,得需要承受多沉的重量。
很多时候,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你发现了它,也是自己努力过后的结果,即前期自己做了一定或足够的准备。
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工作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取得可观的成果,希望渺茫,不妨暂时停下来去调整当下的路标,反思自己到底是思维倾向,决策行为,还是选择方向等出现了问题。
找出问题本源后,精准努力,刻意练习,坚信长期积累的价值,总有一天,时间会给予你更多追求远方的选择和权利。
愿每个心怀远方的人,一步一步走好脚下的路,做好手头或繁琐、或重要的事,不焦虑,不彷徨,不犹豫,果敢地笃定内心的选择,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远方不在别处,在你的内心深处
作者介绍:笔名茉莉,热爱读书,写作和分享,喜欢向上成长的优质圈,倾向深度交流与思考;专注个人成长领域,文风“原创 真挚”。倒叙一截茉莉时光,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