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几十年后,生长在龙须沟边的徐亚兰还记得自己家那间破旧的秫秸房:“我家七口人,房子17平方米。房门口就是臭沟,脏极了,苍蝇和大尾巴蛆一团一团的。房背后是马路,让渣土、垃圾垫得特别高,一迈腿就能上房。一下雨,水就全灌我们家院里,米坛子面坛子都能漂起来。”到解放前,残长6300余米的龙须沟已经成了北京城最大的一个卫生死角——外城全部人口50万,其中40万人的生活污水都要流到这条曲折狭小的臭沟中,沟里的脏水泛着古铜锈色,一年至少有九个月臭气熏天。龙须沟在今日的金鱼池一带,是永乐年间为排泄先农坛以西之水而开凿的。后来,由于贫苦百姓不断迁入,垃圾、渣土越垫越高。先农坛、天坛以北350公顷面积内的雨水、污水全部汇集这条沟里,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彻底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对于这条紧挨着天坛的臭沟,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屡次治理,未收到任何效果。改造前的龙须沟臭气熏天。老人和孩子们出门时,经常一不小心掉下臭

与垃圾和粪便相比,更难治理的是北京城已经“名存实亡”的下水系统。古老的北京曾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城市下水道,但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到了解放初,总长314公里的下水道,有298公里淤塞不通。

难以流动的污水滋生了蚊蝇,蚊蝇又带来了传染病。据统计,1949年,全市因蚊蝇、叮咬染上细菌性大脑炎的患者227名,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恶性传染病一旦染上,就意味着死亡。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1)

改造前的龙须沟臭气熏天,成了北京城最大的一个卫生死角。

1950年,新政府拿出全年预算的2.25%,整治了外城最大的污水明沟——龙须沟。这是共产党入城后的第一个市政工程。

龙须沟在今日的金鱼池一带,是永乐年间为排泄先农坛以西之水而开凿的。后来,由于贫苦百姓不断迁入,垃圾、渣土越垫越高。先农坛、天坛以北350公顷面积内的雨水、污水全部汇集这条沟里,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彻底变成了一条臭水沟。

对于这条紧挨着天坛的臭沟,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屡次治理,未收到任何效果。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2)

改造前的龙须沟臭气熏天。老人和孩子们出门时,经常一不小心掉下臭水沟。

到解放前,残长6300余米的龙须沟已经成了北京城最大的一个卫生死角——外城全部人口50万,其中40万人的生活污水都要流到这条曲折狭小的臭沟中,沟里的脏水泛着古铜锈色,一年至少有九个月臭气熏天。

几十年后,生长在龙须沟边的徐亚兰还记得自己家那间破旧的秫秸房:“我家七口人,房子17平方米。房门口就是臭沟,脏极了,苍蝇和大尾巴蛆一团一团的。房背后是马路,让渣土、垃圾垫得特别高,一迈腿就能上房。一下雨,水就全灌我们家院里,米坛子面坛子都能漂起来。”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3)

因为肮脏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附近居民死亡率非常高。

1950年5月16日,龙须沟工程正式开工了。

一听说龙须沟有人管了,老百姓激动坏了,敲锣打鼓地欢迎,沟边插满了彩旗。

开始清淤时,参加工程的战士们先是用铁锹,结果一扬就成了“天女散花”,弄得满头满身都是臭泥,还没地方洗。后来有经验的人出主意,改用桶淘泥,一桶桶地往沟外边倒。光把那三四米厚的臭泥挖干净,就用了十多天。

1950年11月22日,龙须沟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共计完成新建干支管下水道9380.7米,疏浚明沟199米,填平旧暗沟土方11820立方米。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彻底掩盖了龙须沟昔日的模样。(2009年6月9日《北京日报》9版,《治沟龙须》)

小小的龙须沟,成了新旧社会对比的象征。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4)

住在龙须沟大半辈子的一位大娘,后来当上了天坛人民公社刷子加工厂的副厂长,她高兴地和龙须沟粉厂小学的少先队员一起过队日,给少先队员讲龙须沟巨变。摄于1961年。冯文冈/摄

改造龙须沟,仅仅是建国后北京城市上下水道建设的第一步。根据新华社的报道,1956年,北京城内最后一条臭水沟——御河,已经改建成下水道。至此,城里一百多条大小臭水沟已经全部消灭。

包括龙须沟、李广桥、大石桥等在内的北京著名的八大臭水沟的面貌已经根本改变。在宣武区南部,人们看到许多新建的工厂、学校、医院和住宅。谁能想像四年以前,这里曾经是纵横交错的臭水沟和苇塘。李广桥和大石桥两条臭水沟改建成下水道以后,铺上了路面,已经成为通向西郊高等学校区、工业区的主要干线。在铜法寺、御河等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过去一到下大雨的时候,沟水就夹杂着垃圾漫进住宅,影响居民的卫生。改造后,这里绿树成荫,沿街再看不到污泥和脏东西了。(1956年7月26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消灭最后一条臭水沟》)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5)

正在兴建大楼的地方是龙须沟过去有名的“臭沟沿”——小沟沿。摄于1961年。冯文冈/摄

就在清挖龙须沟的同一年,南北河沿、崇文门至朝阳门等六大城市下水系统得到疏浚;全长7662米的前三门护城河和北海、中海、南海完成清淤;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和西海这四个“死海”又有了活水……

到1952年,北京城内266.6公里的旧有下水道已全部经过掏挖整修,恢复了排水功能,加上新建的工程,全市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下水道干线,总计受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4.5%,近百处大小积水区从此消失。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6)

改造后,过去的龙须沟已变为平坦的大路。摄于1954年。李晞/摄

从1950年起,北京还开始建立民主水站,让广大群众吃上了清洁而价廉的自来水。这些水站都设立在劳动人民聚居的地区,一处水站可供150户以上的居民使用。在民主水站,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计算水费,不仅方便,也很便宜。

设立民主水站后,农民们饮用水时都感到方便多了。之前,南苑区赵公口村的水井因为离大道近,井水很脏。设立的民主水站放水时,全村特意开了庆祝大会,村民换上新衣服来参加。(1953年11月8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今年又添设民主水站一百多处》)

截至1957年,全市已经建立了1400多处民主水站。(1957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2版,《民主水站积极分子 一万多人受到奖励》)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7)

新旧社会对比。这是上世纪50年代,京西矿区的居民在新扩建的城子水源站打自来水。李祖慧 高宏/摄

由于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加强,1950年,全市伤寒患者及死亡者骤减,自1937年起在北京市每年爆发一次的天花也绝迹了。1950年全市人口死亡数却比上一年减少了1880人,其中产妇死亡率减少了0.46%,婴儿死亡率减少了2.21%,全市人口增加了近20万人。

龙须沟历史简介:温故有图有真相(8)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