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引起争议:方方日记中的传闻能作为证据使用吗
方方日记引起争议:方方日记中的传闻能作为证据使用吗方方日记中的二手消息就是道听途说,就是传闻,如果按照英美法系的法律理解,这些东西很难作为呈堂证供的,因为它们既不是商业记录,也并非公众记录。比如,警察在勘查一场交通事故时,听到几个目击证人都说行人闯红灯,导致了事故。那么,这时,警察从目击证人那里获得的消息就是hearsay 此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其实,事情未必如此糟糕,方方日记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我朋友说”,“我邻居说”之类的二手消息。这属于道听途说,是传闻。而在法律英语里,有一个词和此相对应,hearsay.在美国读书时,曾经有教授特意就这个词跟我们中国学生进行讨论,说明hearsay 并非中国法律中的间接证据,通常不会被直接作为证据。除非它属于专业的商业记录,或者专业人士在履行职责时获得的公众记录。
“小人物和大历史”系列
从不同的视角讲述法律的故事
方方日记即将于美国和德国出版,由此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有人说,这会给别有用心的人送去子弹,作为甩锅中国的证据。
其实,事情未必如此糟糕,方方日记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我朋友说”,“我邻居说”之类的二手消息。这属于道听途说,是传闻。而在法律英语里,有一个词和此相对应,hearsay.
在美国读书时,曾经有教授特意就这个词跟我们中国学生进行讨论,说明hearsay 并非中国法律中的间接证据,通常不会被直接作为证据。
除非它属于专业的商业记录,或者专业人士在履行职责时获得的公众记录。
比如,警察在勘查一场交通事故时,听到几个目击证人都说行人闯红灯,导致了事故。那么,这时,警察从目击证人那里获得的消息就是hearsay 此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方方日记中的二手消息就是道听途说,就是传闻,如果按照英美法系的法律理解,这些东西很难作为呈堂证供的,因为它们既不是商业记录,也并非公众记录。
可是,现在这个日记海外出版还是刺伤了很多人的心,包括原来力挺她的人,为什么?
我有朋友在武汉,经历了封城的全过程。他们一家四口,两个月没有下楼。
但是,我从他给我的微信中,明显能感到变化:从最开始的恐惧不安,到后来的淡定坚强,甚至后来,他还带着孩子每天做游戏。
他对我说:“希望越来越大,很快会到来。我觉得作为武汉人,特别骄傲。”其实,他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是他以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为荣。
另外一个朋友,封城时,他正带着老婆孩子在内蒙探亲,得知消息分外沮丧。他说:“我的父母和朋友正在经历煎熬,我却躲在这里,感觉自己很可耻。”
于是,三月初,他独自返回武汉,隔离期满后,开始到处拍摄照片,空旷的街道,遍地的落樱,门可罗雀的超市,社区里送菜的志愿者。
他说要把照片保留好,等孩子们长大给他们看看,告诉他们故乡是怎样一个英雄的城市。
这些普通的武汉人没有自己的自媒体,没有作家的头衔,他们太过普通,发出的声音非常微弱,但是,他们才是真正的武汉人,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武汉。
遇到这百年不遇的重大灾难,刚开始的恐慌和不安是人之常情,应对不利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必须要追责和反思的。
方方日记最开始的记录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从未有过的封城之举让几乎所有国人都感到不安和迷茫,处于风暴中心的武汉的点点滴滴吸引着大家的心绪。
这个时候的日记恰逢其时,给大家开了扇一探究竟的窗,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善良成就了这本日记。
可是,慢慢地随着情况的变化,随着关于武汉的信息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本日记不是记录武汉的人,而更多的是描述作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当然,这无可厚非,日记写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它不能代表武汉,不能说明这段时间里武汉真正发生的故事。
如今这本日记要在海外出版,给根本不了解武汉情况的外国人看,还打着“武汉日记”的旗号。
有人说要捍卫方方说话的权利,事实上,她已经说话了,享受了权利。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在不知不觉中被代表的普通人的说话权利在哪里?
早期的医院人满为患在方方的笔下得到充分体现,可是,后来的“应收尽收”没了踪影。
有人住不进医院,辗转街头被重点描写,可是,后来的“床等人”不见丝毫笔墨。
无法外出、购物不便,引发内心焦虑的陈述比比皆是,却不见肯定一下,社区为了她这样的独居老人特意专门送菜的细致周到。
常规病症无法就诊得到细致记录,却不见后来社区和居民组织微信群,安排专门车辆,为孕妇和慢性病人安排医院就诊的关注。
总之,灰暗、沮丧、不满和苟延残喘是这本日记的主色调,我们从中看不到政府的努力纠错、看不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看不到各级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看不到快递员和环卫工人的兢兢业业、看不到方舱医院的乐观向上、看不到火神山和雷神山的艰苦卓绝,这本日记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一个:世界末日在武汉上演。
一个作者到底为了什么写作?方方日记中体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她为那些死者哀叹,这也是她获得无数人拥护的原因。
但是,除此之外,一个作者在跨越阶级、阶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上的,还有人性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也应该是针对生者的。
全国无数人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不应该被无视,不应该被道听途说的hearsay掩盖,三千多名死难者是事实,可是,14亿人的团结和共克时艰才是全部真相!
我觉得在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甚至破口大骂是不对的。但是,对于被hearsay曲解和无视的愤怒,完全可以理解。方方日记海外出版的巨大争议是来源于这里。
争议归争议,现在这本日记要在国外出版了,用事实说明我们国内不是一个声音,我们强大自信到允许批评的言论存在,这是不战而胜!
---------------------------------------------------------------------------
作者:资深律师/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研究专家
我的头条号(颖想法律)经常会发布法律常识和理念的文章,希望大家关注,并树立法律思维方式,遇事冷静客观思考,让自己的生活平安快乐!感谢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分享我的法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