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家的时代,他还要吃多久角色滤镜的红利
游戏家的时代,他还要吃多久角色滤镜的红利张新成这次在榆木精·演戏嘴巴万年张不开·木头美人的衬托下,变成了剧中青年演员阵营的演技担当。 亲情戏和原生家庭问题探讨原本是这部剧的主线,大家都以为这种温吞但不清水的治愈系可以让国产家庭剧回春,结果还是在中段翻车了。 srds,剧情掉分我们不说了,不管怎样它还算本季国产剧及格线上的作品之一,我们来唠唠演员。
《以家人之名》播到现在,有个信号是爆剧不爆人。
还有个明确信号是,《请回答1988》内味儿陡然变馊,害,又沦为常规三角四角恋狗血故事。
(昨天评分下跌还冲上了热搜一)
亲情戏和原生家庭问题探讨原本是这部剧的主线,大家都以为这种温吞但不清水的治愈系可以让国产家庭剧回春,结果还是在中段翻车了。
srds,剧情掉分我们不说了,不管怎样它还算本季国产剧及格线上的作品之一,我们来唠唠演员。
张新成这次在榆木精·演戏嘴巴万年张不开·木头美人的衬托下,变成了剧中青年演员阵营的演技担当。
有一说一,张新成这次的角色完成度确实是OK的。
贡献了几处有穿透力和情绪张力的表演。
前几集的剧情中,贺子秋回家扑通给李海潮下跪磕头,把一路追着剧走的观众搞得热泪盈眶,联系剧情,贺子秋的情绪是复杂的,想家想爸爸的、同时又自责,用网友的话说,这一跪就跪出了共情感。
贺子秋懂事又贴心,引屏幕外的阿姨阵阵怜爱。每次到哭戏的位置,张新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不赖。
但,仅仅也只是够用,在流量表演重灾区显得清新脱俗,和剧播期间张新成的演技热搜词条还是有距离的。
虽然说腻了但我们不介意再说一遍的是,演员的营销类稿件最好慎用「吹爆」、「炸裂」等字眼。
把这些手动提炼出来的高光拿掉,回到贺子秋的人设本身,总结起来还是:温暖小太阳,大咧又逗趣,背后有少年之殇,但永远对他人和这个世界保持善意。
所以嘛,即便是相对生活化的家庭题材,且演员表演过关,但我们从戏路选择上看,演员还是在打保守牌。
驾驭这样的角色,不会连及格分都保不住,运气好一点碰上个不作为的对手,名次也不错。
这就像是个在职场打拼了三四年的员工,半新不新,能力是有的,就是吊着一口气无法吐出来,卡在了升职加薪的关口。这类人面临的尴尬就是,如果保持现状,工龄上去了,薪水和职位还有可能被后来的新人赶超。
所以抛开滤镜,张新成的客观问题也摆在面前——没有肉眼可见的突破。
角色属性——无论是造型还是设定、带出来的气质,总觉得还是保留了几分林杨的基因。
《以家人之名》有现实向剧情和话题度护法(翻车前),但其他作品就没有那么好运了,要么扑得悄无声息,即便有点水花,也难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题材范围——一直在青春偶像辖区内玩耍。
《大宋少年志》口碑很能打,但张新成饰演的元仲辛还是大大咧咧,嘻哈类型的角色;
今年的《冰糖炖雪梨》,标准化量产下的糖果偶像剧,据张新成本人在采访中的口述,是因为被竞技题材的热血感吸引,如果是披着体育题材的外衣谈恋爱,自己是绝对不会接的。(真的吗,真的没有披皮吗)黎语冰的人设是冰球男神,集傲娇毒舌于一身,但也有温暖稚气的一面,这样看,人设大同小异。
(如果没有剧名水印,你甚至很难区分剧照来自哪一部剧)
后面还穿插了一部喝醉了酒才有可能接下的《蜗牛与黄鹂鸟》,可以说是毫无灵魂毫无价值可言的翻拍作,从剧情到演员表现都是天雷滚滚,老实讲我知道这个剧完全仰仗于微博上的天雷cut。张新成在里头饰演的是想成为最NB指挥家的钢琴小王子,关键词:毒舌傲娇,却也细心敏感。
业务一流的戏骨在烂剧本里尚且发挥不出功力,甚至会被拖后腿,何况没多少年工龄的演员,再何况,对手演员还是演技为负的灾难选手。4.3的打分真是虚高了。
对演员来说,这样的项目是雷区。
尤其是始终无法自我优化升级的老新人周期,这种本子极不划算:浪费档期,对演技修炼毫无帮助,演员应该庆幸烂剧没出圈。
发现了吗?其实张新成接下的大部分项目,在市面上一堆青春糖果剧里算是中上位区,至少不是听名字就很雷的大烂剧。
但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能不能靠人物滤镜立足。
毕竟出道作就尝到过甜头,大家对林杨的滤镜很厚,即便艺人有瑕疵,观众也大概率舍不得黑。
毫无疑问,他适合这种类型的角色。
外形条件不用多说,他身上有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少年的样子,没有太大的距离感,同时又满足了女孩们对纯白少年的美好想象,干净善良,眼神里带着一点笃定。
另外,作为中等偏上的学生,这是他非常熟悉的题型。
演员的确要挑跟自己匹配度高的角色,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但同类型的角色循环,并不是安全信号,反倒应该警惕。
在我们看来,重复少年气含糖量高的角色,和重复霸总没有本质区别。
张新成资源并不差,算上这次《以家人之名》,这是他今年第三部上星剧,此前《大宋》和《冰糖》在其他卫视还有二轮和三轮播出。公司和平台力捧,这个上星率让很多前辈演员都望尘莫及。很显然的是,资源的投入并没有换来同等的回报。
除了资本的投出产出比考量,更重要的是演员自身,角色风格固化之后,面临的转型问题会更严峻。
团队和艺人本身难以割舍角色滤镜的红利,所以就陷入了突破和打保守牌的挣扎中。
基本上青春偶像题材捧出来的演员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外形条件限制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转型意识」还很薄弱。(这次同剧的谭松韵其实也是)就像张新成在某个采访里说,以前自己会担心突破问题,现在更期待专与精,先把同类型的角色做到极致。但实际上,现实与理想有一定的距离,再好的演员碰到雷剧剧本也没有活路。
和张新成算是是同期生的胡一天、宋威龙,结果显而易见。在偶像甜宠板块里,鲜肉演员们至少可以争取到男一,而基本上很多有过小水花的演员都是走这个策略:先保男主。所以一部接一部,在甜宠世界里做傲娇霸总梦不会腻。
同类的还有白敬亭,《匆匆那年》之后其实就没有能排的上号的作品,正在排队的《平凡的荣耀》质量如何还是未知数。
摸到既适合自己,又有突破,还能赚到口碑的,刘昊然要算一个。
把范围扩大一点,但凡吃过甜宠红利的,转型的坚定感也并不强烈。这两天看到邓伦粉丝写脱粉小论文,先说邓伦吃了很长时间《香蜜》的老本,又说这两年邓伦完全沦为综艺咖,两年接了9个综艺,影视项目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好像也没有争取好项目的野心。
当下的市场环境,青春甜宠扎堆出现,并没有艺人和团队想象中养人。多且粗糙是一方面,每季还有海外舶来的精品剧套餐,观众的审美也在升级。
而且,演员在自己擅长的的风格领域里「画鸡蛋」,没办法正视到自己的短板,更没办法建立自我认知。
总觉得够用就好。
当年轻演员还不具备把同类型的角色细分出区分度的时候,最安全的方式其实是:1,「逆向选择」剧本,尽量和自身人设反差大;2,题材差异化,不放弃和好的制作团队合作的机会。(现在很多新演员因为某个糖果剧小爆,飘到天上,等着同类剧本送上门来)
张新成在采访里一直强调自己「不仅仅只有甜」、「希望拿掉一些少年气」,也表达过一些对表演的理解,多少还是能让人感受到演员的真诚。只是观众更愿意通过作品和角色来看。
毕竟他的起点很高,学生周期创下了艺考神话,出道作品就炸出了水花。
简历表上「学校经历」那一栏说一句吊打同龄人也不为过,找实习工作绝对够用,并且很紧俏。
但「工作经验」那一栏,比下有余,优势不足。
潮水总有退去的一天,滤镜也总有模糊失焦的一天。
大家对有潜质的演员总是有额外的期待:比起做四平八稳的中等生,更想看到他们往优等生里冲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