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盗墓奇案故事,古今盗墓第一狠
古代盗墓奇案故事,古今盗墓第一狠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至少有如下三种版本。照这么一说,伍子胥的盗墓行为是合法的,因为经过吴王批准了嘛。公元前511年,伍子胥找到了复仇的机会。当时楚国攻打蔡国,蔡昭公知道伍子胥在吴国,就向吴求救。吴王同意支援,派出伍子胥、孙武一起助攻。结果在吴、蔡多方力量的围攻下,楚昭王败逃他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就是发生在这次事件之后。打下楚国都城后,伍子胥听说楚平王已死,气得捶胸大哭。有人劝他仇人已死,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痛哭?伍子胥说:“我哭平王死得太早,恨不能亲枭其首,以雪父兄之仇。”据说,他为此向吴王请求,允许他掘平王墓,斩首鞭尸以复仇,吴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中国盗墓史上,如果说武则天是帝王“盗墓第一狠”,那么伍子胥当是臣级“盗墓第一狠”。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武”与“伍”音相同,他们的盗墓动机竟然也那么相似,均不是冲着随葬宝物去的,武则天是惩罚,伍子胥是复仇。
伍子胥狠在哪儿?狠在“鞭尸三百”。他的这一行为,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盗墓派别——“复仇派”,影响深远,至今争议不断。后来的项羽也效法伍子胥,朝秦始皇的陵墓下铲,成为“复仇派”盗墓者中的王者。
伍子胥盗楚平王墓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不同史书上所记载的情况并一不致,甚至连他掘墓鞭尸这件事都有人怀疑。
《史记》(卷六十六)记载,“五年而楚平王卒”,即楚平王死于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后,立他与秦女所生的儿子熊轸为王,即史上所说的“楚昭王”。当时吴国趁楚国国丧时机,前去攻打,但未能成功。
公元前511年,伍子胥找到了复仇的机会。当时楚国攻打蔡国,蔡昭公知道伍子胥在吴国,就向吴求救。吴王同意支援,派出伍子胥、孙武一起助攻。结果在吴、蔡多方力量的围攻下,楚昭王败逃他国。
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就是发生在这次事件之后。
打下楚国都城后,伍子胥听说楚平王已死,气得捶胸大哭。有人劝他仇人已死,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痛哭?伍子胥说:“我哭平王死得太早,恨不能亲枭其首,以雪父兄之仇。”据说,他为此向吴王请求,允许他掘平王墓,斩首鞭尸以复仇,吴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照这么一说,伍子胥的盗墓行为是合法的,因为经过吴王批准了嘛。
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至少有如下三种版本。
一、《史记》版:司马迁写伍子胥盗墓的经过,可谓惜墨如金,仅有19个字——
“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伍子胥找了半天楚昭王却没有找到,于是就挖掘楚平王的坟墓,将其尸体从棺材中拖出来,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了300下,这才住手。此即“鞭尸三百”典故的来由。此时,楚平王已死了五年,伍子胥离楚出逃已过了10年。
二、《越绝书》版:稀见史书《越绝书》中也记载了伍子胥掘墓鞭尸体的事情,《吴越书·吴内传第四 》(卷第三):
“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这段文字比司马迁写得要形象一些,伍子胥边鞭尸还边说“鞭尸宣言”:“从前我父无罪你杀了他,现在我就这样来向你报仇!”
三、《吴越春秋》版:面对楚平王的尸体,泄愤心切的伍子胥没有在楚平王活着的时候完成报仇计划,终于在他死后实现了“教训”目的。《吴越春秋》记载:
“吴王入郢,止留。伍子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这段文字颇为形象:伍子胥在朝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大鞭后,还双脚踩住其肚子,右手捏着他的眼睛,指责他为什么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哥哥冤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