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均衡一定是占有策略:谁先单方面改变策略
纳什均衡一定是占有策略:谁先单方面改变策略但是,万一甲投了,乙没投,甲就损失了500万,而乙却捡了200万便宜。乙投甲不投同理。由上图可以看出,共同投入培养用户习惯,赚取1000万的策略是最优策略。如果都不投,只能保持现状,不赚不赔。(关于用户习惯为何能带来高收益,可点击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查看)最优策略
“ 纳什均衡就是一种博弈的稳定结果,谁先单方改变策略,谁就会损失。”
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商量每家投入1000万,共同培育用户消费习惯,以赚取更大收益。
你们预计,用户习惯培养起来后,每家至少赚得2000万的收益;
但如果只有一家投入,可能只能赚500万,也就是损失了500万,而另一家也能搭便车赚200万;
如果都不投,只能保持现状,不赚不赔。
(关于用户习惯为何能带来高收益,可点击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查看)
最优策略
由上图可以看出,共同投入培养用户习惯,赚取1000万的策略是最优策略。
但是,万一甲投了,乙没投,甲就损失了500万,而乙却捡了200万便宜。乙投甲不投同理。
商场如战场,损失500万的风险可不是小事,于是甲乙都按兵不动,等着对手行动,自己坐收渔翁。
2个月过去了,甲乙心里都暗想:幸好我没投入,不然就白白损失了500万,就知道对手不是个好东西。
“共同投入,共同收益” 明显是 最优策略
为什么明明有最优策略,却不采用呢?
纳什均衡
上面的案例:博弈的最后,大家都不投入。
最终,双方都不投入形成了稳定的均衡,谁先单方面改变策略,谁就会损失,这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平衡或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的解释有点难懂,一句话解释:
纳什均衡:博弈双方或多方最终形成的一个稳定均衡状态,谁先单方面改变策略,谁就会损失。
很显然,案例中形成的纳什均衡属于坏的纳什均衡。
怎样打破这种坏的均衡?
怎样把 “坏的均衡” 转变为 “好的纳什均衡” 呢?
好的纳什均衡
这里可以设计一个 “制度” 把坏的均衡转变为好的均衡。
签署违约条款:未投入者,赔偿对方500万。
这时,共同投入,共同收益就变成了新的、好的纳什均衡。
约翰·纳什这个学说一提出,就引起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关注: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曾说:你只要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它也是经济学家;
- 博弈论专家坎多瑞说:这只鹦鹉现在必须多学一个词了,那就是“纳什均衡”。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尔森说:发现纳什均衡的意义,可以和生命科学中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媲美。
任何坏的纳什均衡,只要增加一定的 “制度约束”,就可以把坏的均衡转变为好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例子
人民公社:
“大锅饭” 明显是实现富裕的最快、最优的策略,但是因为是一个坏的纳什均衡,干多干少都一样,最终形成大家都不干活的稳定均衡。
通过 “包产到户” 这个 “制度”,把农民的最优策略转变为 “努力”、“勤恳”,最终形成了好的纳什均衡。
寡头的价格垄断:
寡头(Oligopoly)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百度百科
对于寡头,最优策略是都不降价,形成价格垄断,但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坏的均衡。
通过政府干预,或者某些商家降价赢得市场份额等机制,打破坏的均衡。
但如果降价太多,利润微薄,产品质量可能会下降,最终 “劣币驱逐良币” 又会影响市场运行,这又是一个坏的均衡。
所以,坏的均衡和好的均衡是相对的,如何控制这个均衡的度(机制或制度)很重要。
回到文初的例子,如果违约条款赔偿额度过高(比如1000万),那甲、乙可能都不会投入,因为违约成本太高。而500万刚好是:保证投入方不受损失的一个均衡,一个好的纳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