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许原 史称商颜、商原、许原,其状似铁镰、长虹,因此又叫铁镰山、长虹岭。位于渭南大荔县城北二十多里 为近于东西横亘的长条黄土梁。是南经大荔达渭南 或过大荔去西安的兵家必争之地。高门原在今韩城市南。《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汉司马迁墓在在高门原上,也称:司马塬。广乡原今名长寿原,地处渭南市临渭区湭河岸东南方 本土人叫东塬。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长年丰收,人们便称之为,丰原、长收塬。后谐音为"长寿原"。刘秀阴皇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宋仁宗的曹娥皇后故里都在长寿原。荆山原,坐落于富平、三原两县及西安市阎良区之间,传说是轩辕黄帝“荆山铸鼎”的地方。也称:中华原。《史记》: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上天,因名其处曰鼎湖。《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高门原司马迁庙】

“渭河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位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因在函谷关和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十三王朝建都于,历时千余年,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说。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1)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2)

*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渭河北侧的头道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

1.渭南:荆山原、广乡原、许原 、高门原、韩原

广乡原今名长寿原,地处渭南市临渭区湭河岸东南方 本土人叫东塬。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长年丰收,人们便称之为,丰原、长收塬。后谐音为"长寿原"。刘秀阴皇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宋仁宗的曹娥皇后故里都在长寿原。

荆山原,坐落于富平、三原两县及西安市阎良区之间,传说是轩辕黄帝“荆山铸鼎”的地方。也称:中华原。《史记》: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上天,因名其处曰鼎湖。《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3)

【高门原司马迁庙】

高门原在今韩城市南。《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汉司马迁墓在在高门原上,也称:司马塬。

许原 史称商颜、商原、许原,其状似铁镰、长虹,因此又叫铁镰山、长虹岭。位于渭南大荔县城北二十多里 为近于东西横亘的长条黄土梁。是南经大荔达渭南 或过大荔去西安的兵家必争之地。

韩原 韩城市南二十里。《韩城市志·建置沿革》写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这地方就是秦国口中的“河西之地”,秦穆公率军在韩原击败晋惠公,三家分晋,秦魏两国为了河西之地,屡次大战。

2.西安:乐游原 、龙首原、少陵原 、凤栖原 、风凉原、白鹿原、铜人原 、洪庆原 、新丰原

乐游原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北,是西安六爻九五之地,秦汉时代,这一带就是宜春苑游览胜地。汉宣帝至此,“乐不思归”,后在此处置乐游庙以祀,原以庙得名乐游原。原上建有著名的青龙寺。

龙首原 位于西安城北三里。《水经注》“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 其行道因山成迹”而得名龙首。元《类编长安志》载“隋唐宫殿皆依此原”。隋朝大兴城和盛唐大明宫都在龙首原上。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4)

少陵塬汉宣帝杜陵

少陵原 位于西安之南,浐河与潏河之间。秦朝时期有大雁落此冻僵复苏,名曰“鸿固原”:汉宣帝葬此地杜陵 故又称“杜陵原”: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其陵较小,称少陵,其原亦叫“少陵原”。

凤栖原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南界,东连少陵原,西至勋阴坡,史载:汉神爵四年凤凰落与杜陵 故名凤栖原,是少陵原向西北延伸的余脉。《咸宁县志》:“总为鸿固原 南曰少陵原,北曰凤栖原。”唐朝时期,大破安禄山的悍将何将军在此修建别墅,又称“何将军山”。

风凉原 位于西安东南,浐河上游,汤峪与库峪二水之间,宽约八里,故又叫“八里原”,亦叫“凉风原”。五代时期,“三龙五虎斗彦章”的枸枷川就在此地。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5)

白鹿原影视城

白鹿原 位于西安东南,灞河与浐河之间的黄土原地。《三秦记》载:周平王时,原上出现白鹿,游弋,故叫白鹿原。因汉文帝死后葬于原上,坟名霸陵,故又叫“霸陵原”。有鲸鱼沟自东南向西北流,注入浐河。原面分割为二,一半叫狄寨原,一半叫炮里塬。

铜人原 位于西安灞桥东北,南起洪庆镇,北抵新合。史载:秦始皇毁天下之兵器铸12铜人,汉朝时董卓融化铸造铜钱,剩下2尊,魏明帝欲运往洛阳,到此地重不可行,无法运走,留在霸城大道之南,该地因此名叫铜人原。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6)

洪庆原坑儒谷

洪庆原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麓的洪庆山西侧,隔灞河与白鹿原相对,《水经注》载:古名鸿谷,秦始皇焚书坑儒于此,因名横坑、洪坑,后雅化为洪庆,故而得名,因此地是蓝田、临潼、长安三县区交界,称三县原。

细柳原 在西安市西南约三十二里长安区细柳。传说此地为周亚夫屯兵的西汉京师三大营“细柳大营”。另一种说法细柳营在渭河北岸今咸阳市区西南两寺渡村南。

毕原 在西安市西南约二十八里郭杜、祝村一带。史书记载:周文王、武 王 、 周 公 皆 葬 于 毕 ,毕 即 毕 原 。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周公葬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7)

新丰原鸿门宴遗址

新丰原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沙河与零河之间,公元前207年,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历史事件“鸿门宴”。据《临潼县志》记载:新丰原名丽邑。刘邦当了皇帝,定都长安,尊其父为太上皇。下诏在丽邑仿照老家江苏沛县的丰邑街巷修筑房舍。然后,把原丰邑的同乡迁到这个地方,让他们和太上皇住在一起。同时,改丽邑为新丰。天下第一宴“楚汉鸿门宴”就发生在此地。

高阳原 在今西安市西南二十里长安区境。高阳原即今河池村东南一带高地,是唐代长安城西南一个贵族墓葬区。唐朝安乐公主的定昆池就在此地。

3.宝鸡:周原、五丈原、积石原、三畤原、和尚原

周原,北依岐山,南临渭水,西起凤翔,东至武功,是周文华的发源地,周王朝祖先古公亶父率部来到周原,开荒种地,修治田亩,建筑房舍,建造都城,称“京”或“京邑”,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号称“周”。周文王末年,都城从周原迁到长安县沣河西岸的丰京,武王时又迁到沣河东岸的镐京。周原成为周公、召公的封地,是周人立国的根据地。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8)

五丈原诸葛亮庙

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南境,秦岭的北麓。北瞰渭河,南靠棋盘山。是一背山面水,东、西、北三面路绝的险要所在。因此战时常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三国时 蜀汉诸葛亮攻魏,出褒斜道,曾以五丈原为出秦岭后的立足点,屯兵垦种其上,最后病死五丈原。

积石原又名“北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就是现在蔡家坡这块地方,隔渭河与五丈原相望。三国时,蜀魏争战,诸葛亮出褒斜屯兵五丈原时,魏司马懿使郭淮屯兵积石原与之对峙。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9)

石鼓原石鼓阁

三畤原在宝鸡凤翔县南二十里。因秦代时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作吴阳上畤,故名三畤原。唐代在原上发现十个石鼓,故又名“石鼓原”。

和尚原是位于鸡西南,与大散关同为控扼川、陕交通的要地。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在此地大破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历史记载说:"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此不振。"

4.咸阳:咸阳原、短阴原、浅水原

咸阳原在咸阳市区北部,是渭河、泾河的分水岭。西汉十一个皇帝除汉文帝葬霸陵原、汉宣帝葬少陵原外,其余都葬于咸阳原。西汉后期因汉五陵在此称“五陵原”,晋武帝在此置始平县,亦称“始平原”;后赵时因咸阳更名石安,又称“石安原”,隋唐时称“洪渎原”,是一个总称。其治脉在汉代长陵附近的原称为“长陵阪”康陵附近的原称“康陵阪”,平陵南面的原称“姜原”,长陵以东称“鹿苑原”,泾河南原称“石安原”。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10)

浅水原大战纪念碑

浅水原 位于咸阳长武县北五里许的浅水村附近,其发源处,地下水埋藏较浅,出露于黄土层中,浅水原名称由此而来。又因鹑觚县曾设在此,故亦名“鹑觚原”。唐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大破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史称“浅水原大战”。

短阴原在咸阳市西南二十里钓鱼台附近。土原无石,原周约二至三里,略高于周围平地。《水经注》﹕“渭水又东与沣水会于短阴山内”。此地是姜子牙“渭水钓鱼”的地方。

渭南市各县名的来历:八百里秦川25大名塬(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