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美援朝战争中的)
(揭秘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高炮独立11营2连3班使用的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该炮是二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最大射程8500米,有效射程3500米,最大射高6700米,有效射高3000米,实际射速80发/分。(图片来源:解放军报)第一炮是该师第203团打响的。9月1日晚,火炮进入阵地,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快速飞向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弹群之下,毙伤敌700余人,首战告捷,打出了“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一些美军士兵竟然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了大批“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辉煌战绩。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这门“喀秋莎”,就是其中的一门功勋炮。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炮兵部队中,第21师是“喀秋莎”火箭炮兵师。该师装备了120门火箭炮。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
文章摘自《解放军报》 作者:李俊亭
1950年10月,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在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取得辉煌胜利。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之际,本版向读者介绍几种抗美援朝的“英雄兵器”,它们有的在当时就是先进的武器,有的因使用者建立奇功而成名,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前苏联БМ-13火箭炮,绰号“喀秋莎”。采用滑轨定向器,弹径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炮共装16枚火箭弹,最大射程8500米,一次齐射仅需9.5-11秒,重新装填需5-10分钟。(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功勋卓著“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了大批“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辉煌战绩。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这门“喀秋莎”,就是其中的一门功勋炮。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炮兵部队中,第21师是“喀秋莎”火箭炮兵师。该师装备了120门火箭炮。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火力网,使敌集群目标来不及躲藏和转移即被歼灭。
1951年8月,敌人发动了“有限度的夏季攻势”,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火箭炮兵师奉命支援东、中、西线步兵作战,协同粉碎敌人的进攻。这次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火箭炮兵作战的第一仗。当时,敌人占有空军和炮兵优势,我炮兵部队根据战场情况和火箭炮兵部队作战特点,采用正确的战术和措施,取得了重大战果。
第一炮是该师第203团打响的。9月1日晚,火炮进入阵地,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快速飞向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弹群之下,毙伤敌700余人,首战告捷,打出了“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一些美军士兵竟然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
志愿军高炮独立11营2连3班使用的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该炮是二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最大射程8500米,有效射程3500米,最大射高6700米,有效射高3000米,实际射速80发/分。(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10星功臣”高射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装备了一批苏联生产的M1939式37毫米和85毫米高射炮。
志愿军高炮独立第11营使用的就是37毫米高射炮。在1952年的“反绞杀”作战中,针对美国空军实施机动重点突击的轰炸特点,高炮部队采取“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方针,除以一部兵力保卫桥梁、仓库区的重点目标外,其余部队实施广泛机动作战。高炮第11营在开城地区5个月的战斗中,机动灵活地同敌展开周旋,击落美军飞机35架,荣立集体二等功。该营2连3班战绩尤为突出,先后击落敌机10架,两次荣立三等功。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这门37毫米高射炮,在防盾板上喷绘有10颗红五星,就是他们辉煌战绩的见证。
志愿军高射炮兵的机动作战,给美军飞机造成巨大威胁。美国舰载航空兵因惧怕铁路沿线志愿军高射炮火的袭击,而拒绝前往轰炸,并称这一地区为“死亡之谷”。
在整个反“绞杀战”斗争中,志愿军高射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余架,对粉碎美国空军的“绞杀战”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海驾驶的米格-15歼击机。于1947年12月30日试飞成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机长10.1米,翼展10.08米,机高3.7米,最大飞行速度1070千米/小时,升限15500米。装2门23毫米机炮和1门37毫米机炮。(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9星战机”米格-15
米格-15歼击机。
在军博兵器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银灰色战鹰,它就是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歼击机。
1951年11月18日下午,志愿军空军雷达发现美机9批180余架次飞机,对清川、安州一带的铁路目标进行轰炸扫射。由志愿军空军和友军共同编成的机群,奉命起飞迎敌。
志愿军空军第9团第1大队大队长王海率6架战机飞抵战区后,发现左前方低空有数十架美空军F-84型战斗轰炸机,正对清川江大桥实施轰炸。
王海想到米格飞机的垂直机动性能要比美军飞机强,就率领6架战鹰迅速爬高,然后向美军飞机俯冲下来,尔后再快速爬高,再冲下来……美军飞机的队形被冲乱了。王海和战友们抓住时机,发起攻击。王海和焦景文各打掉2架美机。4号机孙生禄被8架美机围在了中间,却毫无惧色,咬住1架美机不放,硬是逼近至300米,把这架美机打得空中开花。
王海大队两轮入朝,与敌空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王海大队所有人员全部荣立战功,架架飞机都涂上了红五星。其中王海本人驾驶的战机击落击伤敌机9架,战鹰上的9颗红星就是王海战绩的标志。
孙占元用过的轻机枪。1928年装备苏军,1944年重新定型。该型枪全枪长127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全枪重9.1千克,47发实弹盘,初速840米/秒,战斗射速为每分钟80-90发,有效射程800米。(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一级英雄”轻机枪
志愿军第45师135团第7连排长孙占元使用过一种转盘式轻机枪,俗称转盘机枪。在上甘岭战役中,孙占元用该枪多次打退敌军的进攻,还用这挺机枪掩护战友冲击,抢占了主峰。
1952年10月14日,在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的战斗中,孙占元率全排担任突击作战任务。当日17时30分,孙占元带领突击排进入主峰2号阵地坑道,隐蔽待击。19时,他跃出坑道,率部发起猛烈冲击,但被敌军4个火力点拦阻。孙占元用这挺机枪掩护,令战士前往炸掉敌火力点,很快控制了局面。此后,敌军向孙占元率领的突击排发动疯狂反击,孙占元沉着指挥,把冲上来的敌军一次次打回去。
战斗中,孙占元腿部负伤,但他一声不吭,命易才学带两名战士去炸敌地堡,自己用机枪掩护。而他自己的腿被打断了,身边的泥土被鲜血染红。
山下,敌军又开始反击了。两腿被炸断的孙占元在弹药用尽后,爬到敌军尸体堆里,解下手榴弹投向敌群。并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孙占元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1944年式7.62毫米步骑枪。枪全长1020毫米(带刺刀1325毫米),枪管长520毫米,4条右旋膛线,枪重3.9千克。5发弹仓供弹,表尺射程1000米,初速820米/秒,有效射程400米。军博馆藏一级文物。(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冷面杀手”步骑枪
军博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支战绩非凡的步枪。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用这支枪,在32天内用436发子弹打死打伤214名敌人,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张桃芳成为神枪狙击手,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2年9月,张桃芳赴朝参战。当时,前沿部队在“零敲牛皮糖”作战方针指导下,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杀敌运动。张桃芳刻苦学习射击本领和狙击技术,仔细钻研狙击手段和敌人的活动规律,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此后,在18天内,张桃芳用250发子弹消灭了71个敌人,随后在全团第一个突破冷枪杀敌100名大关。敌人为逃避我志愿军狙击手的打击,在阵地上搞假目标,用火炮施放烟幕弹。结果,敌人的迫击炮刚打出1发炮弹,炮手就被张桃芳击毙。
在张桃芳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他所在的班冷枪杀敌760名。战绩如此辉煌,而张桃芳使用的并不是专用狙击步枪,只是一支普通的步枪——苏制莫辛·纳甘7.62毫米步骑枪。该枪射击精度高,有时被选作狙击步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