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请接招:成语郧阳城下之盟
成语请接招:成语郧阳城下之盟蒲骚之战、城下之盟,非光鲜制胜之战,但在举世骀荡的春秋黄金时代,能有这样的参与,虽国破城毁也跻身大潮洪流,为天下风云增情节,于创史舞台立形象,难能而可贵!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天下汹汹,四海滔滔,群国混战,这是一种礼崩乐坏之下的自然现象,存亡无妨,有此百国征战,进而有此后的百家争鸣。根据古书《春秋地名考略》《汇纂》《读史方舆纪要》、魏昌《楚国史》、张正明《湖北通史·先秦卷》、韩席《左传分国集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权威典籍,绞国应在县西北,也就是郧县大堰、大柳、青曲一带。考古有一实证:1990年五峰肖家河发掘一件青铜器,有铭文“缰王之孙叔姜,自作食?其眉寿无棋,永保用之”字样,这是缰王之孙叔姜的用物,他出师麇国,终老于那里。“缰”在古字里与“绞”通用,此“缰”即“绞”。缰国在哪儿?麇国附近,郧县大堰一带,考古曾在大堰发现关于缰国的文物。另据传统习俗也可证,这里人们古来习于搓绳,绳者缰
@秦楚刊号
插说了郧国地理存续问题,再回到这场战事的后续问题上。唇亡齿寒的道理其余四国应该懂,但他们始终惧怕楚国的大军,没施援手,这让楚国看到征服任何一国的契机,遂于公元前700年,桓公十二年,找了个借口,说绞与谋袭楚,兴兵伐绞。
《左传》原文这样记载:“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日,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谋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这一次主帅仍为屈瑕。楚师行动迅速,很快越过宜城、襄阳间的罗国,渡过谷城境内的南河,即古时的彭水,兵临绞国城南。绞国自知出城迎战难挡其锐,便关闭城门死守。绞城险要,森严壁垒。楚军多次试探性进攻未奏效,相持一月。楚军疲惫,莫敖屈瑕分析双方状况,认为绞城硬攻无效,只可智取。屈瑕向楚王献上“钓鱼”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问他诱敌何策,屈瑕说,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际,雇佣当地人上山打柴,他们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设伏兵断其后路,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有这样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却说绞国国君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着。绞君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柴火出山之机突袭,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收获不小,绞城缺薪之困得到缓解。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者越来越多。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捕大鱼。此后几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又出城劫掠,樵夫们见到如狼似虎的绞军,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大批出城,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伏击圈。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仓皇逃窜,又遇伏兵断了回城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君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现场于城下签了降书,史称“城下之盟”。这“盟”只怕是最早的一个战败国被迫签订的合约,春秋记载时特别使用了这个词语,在以后的无数次描述这类战事结果时便沿用此词,普世之用就赋予了一定的比喻义和转义,进而用作成语。《辞源》就认可了这一成语的源头是楚绞之战,《左传》的记载是成语的基本义。
根据此次战事,也有文本从屈瑕的“钓鱼”策略中总结了另一成语“抛砖引玉”,说这种引蛇出洞的做法实质上也是一种抛砖引玉之举,即抛出诱饵引来城内敌方“玉”的上钩,“抛砖引玉”的原生处应追溯于此次战事。这说法不被《词源》采纳,《词源》将《传灯录》记述的唐代诗人常建巧取诗人赵的续诗故事作为“抛砖引玉”的源头。
绞人虽遭受这次战败屈辱,一时并未灭国,只是低声下气,再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他国走在一起对抗楚国。又过二十多年,随着楚国征服的胃口渐大,连续将汉江上下、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七十多小国灭掉,各个化作版图一县,绞国也在被灭之列,亡国毁城,消失无影。绞国是春秋早期被灭之国,比上游的麋国真正早逝了将近一百年。
绞国在哪?
根据古书《春秋地名考略》《汇纂》《读史方舆纪要》、魏昌《楚国史》、张正明《湖北通史·先秦卷》、韩席《左传分国集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权威典籍,绞国应在县西北,也就是郧县大堰、大柳、青曲一带。考古有一实证:1990年五峰肖家河发掘一件青铜器,有铭文“缰王之孙叔姜,自作食?其眉寿无棋,永保用之”字样,这是缰王之孙叔姜的用物,他出师麇国,终老于那里。“缰”在古字里与“绞”通用,此“缰”即“绞”。缰国在哪儿?麇国附近,郧县大堰一带,考古曾在大堰发现关于缰国的文物。另据传统习俗也可证,这里人们古来习于搓绳,绳者缰绳、绞绳也,往古人们搭建茅屋,用绳将茅草绞在一起,以抗风吹。大堰之“大寺”乃新石器文明遗址,那里人们最早进入岩屋时代,以绞缉屋是其创世之初的基本生活方式,建立方国后就用“绞”或“缰”做了国家名。此说有其道理。也有认为绞国在郧县与丹江交接的习家店一带,那里至今仍有以“绞”命名的上绞村、下绞村、左绞村,说古绞国城址就在下绞村。这也许可存一说,无论丹江、郧县,这都是郧阳土地,这成语诞生权属于郧汉应该没有问题。
蒲骚之战、城下之盟,非光鲜制胜之战,但在举世骀荡的春秋黄金时代,能有这样的参与,虽国破城毁也跻身大潮洪流,为天下风云增情节,于创史舞台立形象,难能而可贵!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天下汹汹,四海滔滔,群国混战,这是一种礼崩乐坏之下的自然现象,存亡无妨,有此百国征战,进而有此后的百家争鸣。
下期继续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