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材邮票:远离我们的邮票
反面教材邮票:远离我们的邮票那会儿家庭条件不允许花钱买新邮票,就用自己的香烟盒标和镇上邮电所一个叫张强的交换邮票。初中时,家搬到镇上,认识了一些同学和邻居,受粮管所一个叫刘勇的影响,喜欢搜集香烟盒、火车盒标,还有就是邮票。给表姐的信很简单,信的内容就是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并加上最基本的抬头称呼和此致敬礼、落款名字、日期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学校附近小卖部有信封、信纸和邮票卖。用了一个中午时间,把信写完后,封好贴了8分钱的邮票投到学校附近的供销合作社邮筒里。当时贴的邮票,印象中是北京饭店那张通用邮票,8分面值。一学期过去了,也没收到表姐的回信,第一次写信就石沉大海,心里有点沮丧。
十一在家整理书柜,翻出中学时代的邮册,看着一枚枚邮票,把思绪带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那会儿通讯包括书信、电话和电报,互联网还在萌芽孕育状态。
我的第一封信,是小学四年级课外作业,老师要求写一封信给亲友,并得到对方回信。
当时我除了村里、初小、高小和县城亲戚家外,甚至连镇上都没去过。所以写给谁我想了半天,决定写给表姐(大姨家的大女儿),她嫁到本镇另一个村,没通公路,一年也就见一两次面。
给表姐的信很简单,信的内容就是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并加上最基本的抬头称呼和此致敬礼、落款名字、日期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学校附近小卖部有信封、信纸和邮票卖。用了一个中午时间,把信写完后,封好贴了8分钱的邮票投到学校附近的供销合作社邮筒里。
当时贴的邮票,印象中是北京饭店那张通用邮票,8分面值。
一学期过去了,也没收到表姐的回信,第一次写信就石沉大海,心里有点沮丧。
初中时,家搬到镇上,认识了一些同学和邻居,受粮管所一个叫刘勇的影响,喜欢搜集香烟盒、火车盒标,还有就是邮票。
那会儿家庭条件不允许花钱买新邮票,就用自己的香烟盒标和镇上邮电所一个叫张强的交换邮票。
张强的父亲是我们镇上的邮递员,经常有从实寄封撕下邮票的机会。另外邮电所盖新楼时,把库房里过去几十年中的无法投递的信进行焚烧销毁,张强在火堆里抢出不少信件,撕下邮票收藏起来。
我的一部分品相不佳的文革票和80年底初的邮票,就来自实寄封撕下的。撕下时没有技巧,不泡水干撕,所以缺角、少层票比比皆是。
再以后,就是大一些寒暑假和同学写写信,也忘记什么内容了。
工作后,每年都会和父亲通几次信,读父亲书信里,总是感觉和小时候严厉的形象天差地别,字里行间充满了谆谆教导和工作生活细节的叮咛。
那时候,平信的邮资涨到2毛,所以邮票也已20分面值居多。
进入千禧年,我接触到互联网,用33.6Kbps的Modem拨号上网,163和169别上国内和国外网站。
从那之后,除了要寄照片或夹带纸质材料外,基本不再写信了。
邮资逐渐上涨,邮票也从生活进入收藏了,记录了一些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深度参与奥运,从拉拉队到鸟巢主赛场:
回到邮票,电子邮件先以工作方式渗透到我的生活,个人沟通方式以雅虎通、OICQ让我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
再后来,工作中除了邮件也有了MSN、Skype等,邮票逐渐随着书信远离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