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好听的乐曲,听贝多芬的曲子
贝多芬好听的乐曲,听贝多芬的曲子《热情奏鸣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以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十分热烈紧张的内容,发出了贝多芬深长而热情的呼喊,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乐曲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第二乐章,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第三乐章则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献给爱丽丝》(for Elise)是贝多芬1810年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是他为自己的学生,当时17岁的伊丽莎白·罗克尔所作,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旋律清新流畅,欢乐明快,非常优美动听。
《命运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那时,他的耳聋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热恋的情人因门第原因离他而去,但是,他并没有自甘沉沦,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贝多芬写下了“命运在敲门”的警语,这一主题亦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大约完成于1808年,当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作品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在溪边,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牧人的歌。
《月光(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1801年,贝多芬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却又经历了情感的波折,在这样心境下,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曲子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第二乐章表现了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是激动的急板。这部作品最美丽的,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由是被冠以《月光曲》之名。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英雄交响曲》(即《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04年,洋溢着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是贝多芬为拿破仑所写,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原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作品完全体现着英雄性格,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采用传统奏鸣曲式,是自交响曲诞生后最宏伟壮大的乐曲。该作品是贝多芬创作历程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成熟风格形成的标志,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也是古典主义的先驱作品。
《合唱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悲怆》(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之作。戏剧性的优美旋律,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了它的酷刑,“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音乐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对理想的执着。全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第三乐章是是回旋奏鸣曲。
《热情奏鸣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以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十分热烈紧张的内容,发出了贝多芬深长而热情的呼喊,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乐曲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第二乐章,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第三乐章则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皇帝”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该曲完成于1809年,在当时亦被誉为“协奏曲之王”。全曲共分三个乐章,作品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黎明奏鸣曲》(《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又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该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告别”奏鸣曲》(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9-1810年,是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鲁道夫大公是意大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幼子,也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弟弟,他与贝多芬的交往是从1804年开始的,并跟贝多芬学习钢琴和作曲。他对贝多芬怀有很深的理解和敬意。1809年4月9日,奥地利与法国进入交战状态,拿破仑很快攻打奥地利。5月4日,鲁道夫大公离开时,贝多芬写了这首钢琴奏鸣曲送给他,表达了不舍和怀念。
《A大调第七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第92号,完成于1812年6月,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人们通常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全曲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稍稍绵延的,活板。第二乐章:小快板。第三乐章:不太快的急板。第四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在旋风般的末乐章中,舞曲的冲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现,瓦格纳把这乐章称为“舞曲的极品”。
《土耳其进行曲》是贝多芬的歌唱剧作品(1812年在布达佩斯首演)《雅典的废墟》(Op.113)中的一首曲子(No.4),降B大调。智慧女神密涅瓦因为嫉妒苏格拉底而没有在法庭上为他辩护,宙斯让她沉睡了2000年。2000年后,密涅瓦醒了,被墨丘利带到了雅典。她深爱的雅典已变成了废墟,听墨丘利说,缪斯他们逃到了匈牙利的佩斯。于是一起到了佩斯,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人对神和缪斯的无比忠诚,佩斯作为新的雅典开始繁荣复苏。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祖父自从二十岁来到波恩就做了那里的乐长。父亲是一名擅长高音的歌手。母亲出身低微,是一个厨子和女佣生的女儿。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