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江铁路规划图,洞见湾区深江铁路将为湾区发展带来四项意义

深江铁路规划图,洞见湾区深江铁路将为湾区发展带来四项意义最后,重视绿色智能理念的融入。在铁路设计、建造和运营全周期过程中,可充分应用BIM、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系统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精确度、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并将其纳入统一的智能监测和调度体系。同时为支持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建设方案应根据周边的土地和资源状况进行合理避让,尽量使用节能和再生材料,控制建造过程中的废气、噪音和污染物排放。其次,引导TOD模式的片区开发。根据2021年底公示的江门站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工程情况,站区周边将建设商业体 酒店的配套设施,其他站点也通过控规调整等方式逐步推进相关的片区规划工作。建议高密度地区可参照日本东京站开发模式,中密度区可参照二子玉川站的开发模式,结合当地产业和商贸特色,打造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和临站经济区。可通过空中步道和地下通廊的形式与周边的建筑相连通,在人车分离的同时便利行人,也加强与周边设施的联结性。通过站场周边的公共空间设计提升城市形象,

深江铁路规划图,洞见湾区深江铁路将为湾区发展带来四项意义(1)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10月9日,作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深江铁路全线开工,这是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深江铁路的规划建设在技术创新、城市发展和区域协同等方面都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是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深江铁路将经过水系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此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技术创新。根据相关报道,线路在出南沙站后,会采用5座主跨200米以上的斜拉桥。其中主跨808米的洪奇沥大桥,是世界首座钢混箱桁组合梁公铁合建斜拉桥,将实现交通基建领域的技术升级。

二是提升节点城市的能级。对始末两个城市而言,深江铁路将巩固深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扩展“一小时交通圈”范围。对江门的城市整体提升效用则更为显著,通车后江门将进一步融入全省乃至全国高速铁路网,实现其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后续将向西连接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实现江门各县市高铁全覆盖,向西可通过西丽站联通全国。而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也将通过人流、物流和资本的聚集,推动江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文旅业的特色发展。

三是强化深江产业的联动。深江两市分别为年轻的创新之都和老牌的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类别上可以互补。深圳作为超大城市,有一定的产业环节转移和外溢需要,而江门在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下,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具备相应的承接能力。近年来两市多次举办产业共建对接交流会,探索“总部 基地”的互惠模式。深江铁路建成后,能将两地原本2小时的往来时长缩短至40分钟,产业融合和要素流动将更为便捷。

四是助力区域集群的发展。深江铁路途经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五市,有效地串联起了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和珠中江都市圈的城市节点,有助于平衡“东强西弱”的交通格局,形成以广深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铁路枢纽集群。上述城市分布在珠江东西两岸,目前已建成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四条跨江通道,随着深江铁路的建设,未来还将有7条在建和规划的通道,届时两岸将在紧密缝合之下形成协同发展的“黄金内湾”,拉满区域协同效应值。

截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2100km,高铁里程1232km,铁路网密度达0.0372km/km²,超过长三角区域铁路网密度0.0325km/km²的水平,但与日本东京都市圈0.21km/km²的轨网密度相比仍差距显著,仅为其18%。深江铁路的布局将对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密度提升和泛珠三角地区交通主骨架的形成有所助益,在后续的建设运营中也可借鉴日本区域轨道交通的相关经验,以更好地发挥融通作用。

首先,做好综合立体交通的规划和衔接。构建高速铁路为筋骨、城际和城轨为血脉、长短途公交为毛细血管的多运输方式一体化体系,并做好各枢纽内部的衔接协调工作。特别是横栏、中山北等6座新建车站要提前系统布局,以实现信息互通、安检互认、支付互容、换乘便捷的目标。

其次,引导TOD模式的片区开发。根据2021年底公示的江门站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工程情况,站区周边将建设商业体 酒店的配套设施,其他站点也通过控规调整等方式逐步推进相关的片区规划工作。建议高密度地区可参照日本东京站开发模式,中密度区可参照二子玉川站的开发模式,结合当地产业和商贸特色,打造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和临站经济区。可通过空中步道和地下通廊的形式与周边的建筑相连通,在人车分离的同时便利行人,也加强与周边设施的联结性。通过站场周边的公共空间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如江门站可结合站点周边的小鸟天堂、梁启超纪念馆等自然人文景点,以及新会陈皮产业进行设计和宣传,通过直达的文旅巴士进行片区的有效衔接。

最后,重视绿色智能理念的融入。在铁路设计、建造和运营全周期过程中,可充分应用BIM、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系统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精确度、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并将其纳入统一的智能监测和调度体系。同时为支持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建设方案应根据周边的土地和资源状况进行合理避让,尽量使用节能和再生材料,控制建造过程中的废气、噪音和污染物排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