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何为忠言逆耳:忠言为什么会逆耳呢

何为忠言逆耳:忠言为什么会逆耳呢

今天与爱人通话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亲戚家的小孩要吃多少多少肉圆子,而自家小子不怎么吃。我随口一句“你又没弄,怎么知道他不吃呢?”这可到好,直接把通话断了,唉!其实妻也非常不易,一人带着两个小孩还要看守一个小店(这一两月我在外地办事),周末时,时常还带孩子们回乡下看望一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家在两个镇上)确实没有太多时间弄吃的花样给孩子,加之自家小子也确实有点挑食,真弄了也吃不了多少,也就不想弄了。

唉,真是忠言逆耳呀!不对,反思一下,忠言为什么就一定会逆耳呢?为此,查询了一下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知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但用现在的逆向思维来想,也可有不同的解释:为什么良药就一定会苦呢?难道它不可以是甜的吗?实际上现在有不少药就是甜的或无味的(当然也有不少有很重的味或苦的),特别是小孩的药。根本就不需要劝说饮之,自己会主动喝,像我家的3岁多小孩有时若找到或看见家里的护彤感冒药,会拿着药到你面前,然后假装咳两声说自己感冒了,要吃药药,其实呢他根本没感冒生病。所以良药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已经可以不“苦于口”了。

同样的,忠言也可以做到不逆耳,之所以忠言会逆耳,更可能是说忠言的人的表达方式不对。现代社会中有关演讲与口才的、说话的艺术等方面的书可说汗牛充栋,大行其道,其原因就是人们认识到了有效表达的重要性。要是古代的谏官能多学学这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少挨不少的板子、少很多的死谏的情况(当然也需要君不至昏)。怎样才能有效表达呢?我认为《穷查理宝典》里的一句话可能不错,这就是:“说服一个人,从这个人的利益出发是最有效的。”如上面,我若改为说:“要不等忙了这两天,周末时,大小子回家(住校),你抽空弄一点馋馋他们,让他们抢来抢去的,看他们吃不吃。”可能妻会很高兴的接受,毕竟她比我更爱孩子们。

何为忠言逆耳:忠言为什么会逆耳呢(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