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内容表达技术:内容表达的公式化

内容表达技术:内容表达的公式化而既然标题提到了内容表达的公式化与内容创作者的妥协,因此本文会试着从信息传播的受限因素开始发散,试着去理解为什么现在国内(可能不仅限于国内,下同)的内容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内容正在变得相似,或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说,为什么国内的内容会出现“你抄我我抄你”的风气。传播媒介平台的算法/规则图文不相关但即使信息再怎么传播,他的受众量总会受限于以下两点。群众的审美

本文的观点可能会受限于信息茧房而对客观事实产生偏差,如有纰漏望各位网友高抬贵手友善指出。

由于不大可能找得到对应数据作为佐证论据,文章通篇都建立在作者不切实际毫无依据的幻想上。

我们都知道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中,每一秒都有着爆炸性的数百万新的信息不断诞生,然后借由着手机或电脑或电视一股脑的塞入任意一个互联网网民的脑海中。

这种趋势我们一般俗称为“信息爆炸”,就好像某位B站UP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每天上网所接受的知识,是几千年前古人每天接受知识的数百倍”。这是好事是坏事没人知道,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平日生活的一亩三分地以外还有着其他文化其他人们,至少说互联网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最为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内容表达技术:内容表达的公式化(1)

图文不相关

但即使信息再怎么传播,他的受众量总会受限于以下两点。

  1. 群众的审美

  2. 传播媒介平台的算法/规则

而既然标题提到了内容表达的公式化与内容创作者的妥协,因此本文会试着从信息传播的受限因素开始发散,试着去理解为什么现在国内(可能不仅限于国内,下同)的内容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内容正在变得相似,或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说,为什么国内的内容会出现“你抄我我抄你”的风气。

正在逐步改变用户审美的算法

如果用过B站,小红书,抖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话,就会发现随着你使用时长的增加,软件会开始给你逐渐推送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也就是大数据这把双刃剑不那么锋利的一面,软件通过整理识别用户浏览内容的偏好,行为,动作等,通过一套算法算出用户会对什么内容更可能产生兴趣,进而将相对应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并籍此来增加用户的使用留存时长。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绕,实际上确实也就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一般;由于用户的审美会决定算法推送的内容,但算法只能做到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当用户习惯平台/软件提供的算法后,我们是否可以猜想,算法不断推送的视频,即使不一定是用户一开始感兴趣的内容,但也有可能会影响到用户的兴趣判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拿微博的话题来说吧(仅讨论非商业推广类型热搜话题),用户假如开始自发搜索“丁真代言乐刻5”的相关消息,进而影响到这个话题在热搜榜上的排名。另一方面,由于这个话题出现在了热搜榜上,就意味着会被更多的用户知道这么个话题的存在。即使是一开始可能连丁真都不知道是谁的人,看到热搜榜后可能也会点进去看看究竟丁真是何方神圣。

内容表达技术:内容表达的公式化(2)

抖音就因其准确到恐怖的算法而出名,但即使是抖音也不知道你的XP有多怪。

除了上述所说的平台算法与用户审美是双向选择以外,另外一种现象是当用户第一次使用这类软件时,你会发现软件一定会推送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都能接受的内容,可能是抖音的百万播放视频,可能是B站的每周必看,可能是小红书被无数人种草的动态。这类视频的大众接受度极高,大多都是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三岁儿童都能看的津津有味的东西。

这些对于用户侧来说这很正常,事实上现在任何一个做内容社区或者平台的软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优质的算法的话,恐怕也只会被人笑话。

但对于创作者侧来说,怎样通过各大平台的算法,让自己的内容尽可能被更多人看见,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创作者的进退两难

如果你的表达形式不符合算法影响下大众的审美,那么你的内容就无法被更多人看见。但是如果你去看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去看那些在算法下成功破圈的内容,然后你去复刻他们,你的内容就更有可能被用户感兴趣。

内容表达技术:内容表达的公式化(3)

一个平平无奇的封面,一根视频刚开始就点上的烟,这是同类生活区视频中几乎没人会干的事情,然后播放量就显而易见的低。

当算法认定某种视频有着较高的大众接受度时,内容创作者就会去尝试模仿跟风,试图用相同的方式获得算法的青睐。这种现象在B站的游戏区现象颇为严重,具体展现方式如下图所示。

内容表达技术:内容表达的公式化(4)

这是几个名字中都带有“Steam”的UP主,通过算法推送给我的账号的视频封面

你在游戏区看到的有关Steam资讯的新闻,几乎都是以这种封面主题呈现出来,更不用说里边内容的千篇一律了。在我当初调研B站资讯相关头部UP主时,硬是卡在了填写“UP主特点”这一部分。

很明显,为了在算法中脱颖而出,他们只能选择不断复刻他人,以确保自己的内容能够迎合大众的审美。

但对于内容平台来说,放任算法的结果是内容不断向着低质量的标题党靠拢,原因也很简单,引人吸睛的标题一直都更容易战胜像是本文这种看起来毫无起伏的叙述,但这种环境下用户的刺激阙值只会不断降低,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要用更为具体的例子来解读这一现象的话,你会发现小黑盒目前的头条大多垂直度都不高,原因也很简单——为了让更多人对自己的文章感兴趣,作者不得不舍弃文章的硬核干货内容,而是转而向更具有话题性、更具有讨论度的内容靠拢。这便是算法改变用户审美,改变作者的最鲜明的例子。

有解决方法吗?

遗憾的是,没有。

这甚至也不是什么正常用户会考虑的问题,因为算法依旧是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视频,用户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些视频并不是什么粗制滥造的低劣产物。反而是我这种没多少人会感兴趣的内容,势必会在算法的精密计算下最终被打上用户“不感兴趣”的标签。

但问题是,算法的最终形态,是否就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那样,不断的麻木着人类,最终操纵着人类的感官与审美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