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半孩子能读古诗(居然好多古诗不会读了)
四岁半孩子能读古诗(居然好多古诗不会读了)《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被改成: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记得小时候老师一直叮嘱我们,这些字的发音要特别注意,有的是多音字,有的念的是古音,并不是普通话里的读音。因此,每次读到这首诗,我们都特别注意要把衰读成(cuī)。没想到多年以后我们当年的错的变成了现在的对的,让人感到发懵。《鹿柴》中返景(yǐng)入深林被改成了:返景(jǐng)入深林。当年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这个字我清清楚楚记得要读景(yǐng),听老师解释是同影子的影,全句意思是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森林。难道真为了小孩子朗读方便就改了读音?那么诗题《鹿柴(zhài)》的柴(zhài)字为何不直接改成(chái)。很多人第一眼看它就是火柴的柴啊。《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被改成了: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这本是教育部的指定书目,要求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应该是当下最具权威性的一本小学生诗词集。但近日在教孩子读古诗时,翻开这本书却发现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读音悄悄的变了,一时间,我感到很迷茫,内心困惑又感到焦虑。以前带孩子去野外郊游,看到美景难免触景生情,随口吟上几句诗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好。但如今,不拿着这本指定书籍我都不敢随便念诗了,生怕孩子突然冒出一句:爸爸,你念的不对!
先来看几首改了读音的古诗吧:
《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yǎ)茫茫,改成了:天苍苍,野(yě)茫茫。
想当年听老师把野读成(yǎ)的时候,感觉好像自己就来到了大草原上,有种浓浓的草原风情。可是如今这个野(yě)读起来总感觉少了什么。
《鹿柴》中返景(yǐng)入深林被改成了:返景(jǐng)入深林。
当年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这个字我清清楚楚记得要读景(yǐng),听老师解释是同影子的影,全句意思是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森林。难道真为了小孩子朗读方便就改了读音?那么诗题《鹿柴(zhài)》的柴(zhài)字为何不直接改成(chái)。很多人第一眼看它就是火柴的柴啊。
《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被改成了: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记得小时候老师一直叮嘱我们,这些字的发音要特别注意,有的是多音字,有的念的是古音,并不是普通话里的读音。因此,每次读到这首诗,我们都特别注意要把衰读成(cuī)。没想到多年以后我们当年的错的变成了现在的对的,让人感到发懵。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被改成: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古音斜(xiá)与后面两句的晚(wǎn)、花(huā)形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改成(xié)破坏古诗的押韵?如果要都改为现代读音,那么为何又要保留古文中的通假字?把通假字直接改成现在意义的字不是更容易理解?
当然,王炸在后面这首:《过华清宫》。
《过华清宫》把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改成了:一骑(qí)红尘妃子笑。
纳尼?一骑(qí)在红尘身上,妃子就笑?红尘是谁?为什么要被人骑(qí)?原来的骑(jì)多好,一骑(jì)红尘,让人感到马跑得非常快。另外还有西凉铁骑(jì),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改成西凉铁骑(qí),这是什么鬼?
有些大部分人都读错的字改读音倒是与时俱进,但这些深深印在人们心里的古诗词也改读音,势必造成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文化沟通的障碍。
顺便查了查,被改读音的字还不少:
原粳(jīng)米改成了如今的粳(gěng)米
原脊(jí)梁改成了脊(jǐ)梁
原门框(kuāng)改成了门框(kuàng)
原成绩(jī)改成了成绩(jì)
原树荫(yīn)改成了树荫(yìn)
原咱(zá)们改成了咱(zán)们
原作(zuó)料改成了作(zuò)料
……欢迎补充
当然曾经也有改得好的,比如呆(dāi)板,原来读呆(ái)板(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1987年以前的读音)。由于全中国大多数人都读呆(dāi)板,于是教育部更改了原先的读音,这是与时俱进的做法。
总之,我认为有些大家习惯了的生活用语可以改读音,但古诗词中的读音会破坏诗文韵律美的不能改,尤其是会破坏诗文原有意境的更不能改。我们需要尊重古人,对文化怀有敬畏之心,让流传了千年的古诗文能够延续原来的美继续传承下去。确实要改,也应做到广开视听,慎之又慎,切勿瞎改、乱改、改来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