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时间回溯到1942年,他还是一名年仅19岁的普通的新四军战士。据沈华庭的女儿沈艳回忆,80年代,家中刚刚购得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上正在播放革命题材电影《英雄儿女》的片段,两鬓斑白的父亲对着电视机和她讲述了他刚刚入伍时,老连长是如何教他打枪,让他从“最初那个听到枪声都要捂耳朵的新兵蛋子”变成英勇无畏的新四军战士的故事。然而,让沈艳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条丝巾的故事。生命最后一刻,它比一切都重要这些物件的原主人叫作沈华庭。 1923年2月,沈华庭生于安徽省嘉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0年,“个头还没有枪杆高”的沈华庭加入了新四军,怀揣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先后参加过苏北战役、两淮保卫战和鲁南战役等重大战役。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浸没在时间洪流中的老照片,浓缩峥嵘岁月的旧报纸书刊,一段饱蘸深情的音频,一枚定格荣誉的徽章……一件件红色档案,蕴含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档案馆主办,交汇点新闻承办的“‘从启航到领航’红色寻根行动之‘国藏’系列”正式启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将深入长三角各红色场馆,通过记录红色档案学党史,为新征程凝心聚力。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来自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比生命还重要”的这些物件,凝结着“铁军精神”》的故事——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1)

1938年春,日军占领了华中广大地区。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苏浙皖边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取得了韦岗战斗的胜利,鼓舞了苏南军民的抗日斗志,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2)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3)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4)

一条被穿旧的棉裤、一张布满折痕的党员证,一个绣有红五星的针线包,这些曾被新四军老战士贴身珍藏的物件,如今被安放在叠嶂环抱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我们从战士上缴的丝巾上,还能清晰看见风干的血渍与牡丹花纹交织在一起,被尘封在历史的暗影深处,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炮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生命最后一刻,它比一切都重要

这些物件的原主人叫作沈华庭。

1923年2月,沈华庭生于安徽省嘉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0年,“个头还没有枪杆高”的沈华庭加入了新四军,怀揣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先后参加过苏北战役、两淮保卫战和鲁南战役等重大战役。

据沈华庭的女儿沈艳回忆,80年代,家中刚刚购得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上正在播放革命题材电影《英雄儿女》的片段,两鬓斑白的父亲对着电视机和她讲述了他刚刚入伍时,老连长是如何教他打枪,让他从“最初那个听到枪声都要捂耳朵的新兵蛋子”变成英勇无畏的新四军战士的故事。然而,让沈艳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条丝巾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1942年,他还是一名年仅19岁的普通的新四军战士。

在一次日军轰炸苏北碉堡的战斗中,沈华庭从胸口中弹的老连长手里接过一条染血的丝巾,老连长还未来得及嘱咐什么便光荣牺牲。沈华庭打开一层层包裹起来的丝巾,他发现里面是来自连队几位同志的入党申请书,单薄的纸张连着丝巾已被溅上了斑斑血痕。

沈华庭顿时明白了老连长的遗愿,面对老连长拼尽最后一丝力气递到他手上的丝巾,他难忍泪水,大声呼喊着连长。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5)

沈华庭(左)与战友的合影

沈华庭后来将入党申请书递交给了党组织,老连长和那条带血的丝巾却深深镌刻在了他的心底。为何老连长把这条丝巾看得比生命还要重?在生命最后一刻,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沈华庭在后半生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在探寻答案。

他们是战士,也是普通人

多年来,沈华庭从未放弃过寻找老连长的家人,可因为时隔已久及部队改编,他的寻找一直未果。沈华庭便一直将丝巾带在身边作为缅怀老连长的信物,直到其1994年逝世。沈艳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从衣箱里翻出了这些被父亲珍藏的临时党员证、针线包以及一条被染红的旧丝巾等物件。

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革命故事的耳濡目染下,沈艳心中的新四军与课本中描绘的形象有些许不同。“听我父亲讲述他亲身参与的重大战斗,似乎比书本上的记叙更惨烈些;而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冲上一线的战士,比老师的形容还要更高大些。”

可有时候,沈艳觉得他们其实也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沈艳记忆里的父亲,和每一位生长在上个世纪、捱过苦日子的农民父亲并没有什么不同。“父亲很勤俭,就连掉在地上的一颗饭粒子他都要捡起来。他一直教育我做人要实实在在、懂得奉献,不要因为条件好了就挥霍无度。”

沈艳有时会想,昔日的革命战士如果出生在和平年代,或许同幼年的自己一样,也是喜欢爬树有点顽皮的普通孩子。可他们生在了无可选择的烽火年代,千千万万的普通孩子从先烈们的手中接过遗志,缔造了新中国伟大的事业。

风雨茅山,见证红色基因的传承

2007年,正值新四军成立70周年之际,沈艳将沈华庭老战士相关的75件文物悉数捐献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其中就包括这条被父亲珍藏半生的丝巾。“朋友问我这些历史老物件为什么不自己留着?我回答说,捐给纪念馆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不忘历史。教育下一代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铸造的和平岁月,激励更多的后辈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6)

1938年4月28日,粟裕带领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苏南地区,在韦岗首战告捷之后,激发了苏南百姓的抗日热情和必胜的信念,同时开辟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介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史料挖掘,目前在茅山周边现存的抗日战役遗址,总共有300多处。

沈华庭老战士的75件遗物已成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重要馆藏文物。其中,那条带血的丝巾是三级馆藏文物。在孙志军看来,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信念的支撑。尤其是新四军作为一支“铁军”,拥有铁的信念和铁的意志。他饱含深情地说道:“这些物件虽然看似普通,可上面被历史遗留下的斑驳痕迹早已与我们的心血融为一体,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凝结点和承载物。”

记者注意到,在纪念馆的门口,摆放着四本被写得密密麻麻的参观留言簿,其中不乏抗战老兵的铿锵笔墨。通过那一个个力透纸背的字迹,我们仿佛能看见老兵身上那结了痂的弹孔,和他们当年跨过的道道战壕以及他们身上展现的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7)

青山不老,烟雨有情。

风雨茅山,巍峨地伫立在江南大地之上,守护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苍苍山脉如同党的革命事业,经历过风吹雨打却坚定如一,将党的红色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观者说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8)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9)

红色文化收藏故事:红色寻根国藏⑳(10)

参观者留言

策划:任松筠 孔德信

统筹:王高峰

交汇点记者 周晓雨 /文 王昊晨/视频

编辑: 沈蕾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