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会员公示名单:作协名单里被忽略的人
作协会员公示名单:作协名单里被忽略的人但我看到了一个名字,在看到那个名字的一瞬间,我的心突然像被一根针扎了一下。这是中国文坛的损失,我不关心。我是一个湖北人。所以,在这池水被四面八方搅得鱼虾不灵的时候,我顺便地,不经意地看了一下2022年中国作协公布的新会员名单。第一时间当然是看湖北的……明显没有我。
作者丨变先生
栏目「作家野史」第122期·范雨素
前几天,一个叫浅浅的人,搅了一池深深的水。
事后我冷静想了一下,如果她那个作品中动辄口口口口(此处省去685字)的父亲名气小一点,如果她的作品离农家肥远一点。说不定这潭水不会有一点动静。
我是一个湖北人。
所以,在这池水被四面八方搅得鱼虾不灵的时候,我顺便地,不经意地看了一下2022年中国作协公布的新会员名单。
第一时间当然是看湖北的……明显没有我。
这是中国文坛的损失,我不关心。
但我看到了一个名字,在看到那个名字的一瞬间,我的心突然像被一根针扎了一下。
一根很丑陋的针。
范雨素(女)……
“流星的光芒虽短促,但天上还有什么星能比它更灿烂,辉煌。
当流星出现的时候,就算是永恒不变的星座,也夺不去它的光芒。”
说这话的人叫古龙。
古龙为了骗稿费,写了上边这两句听来很有道理的话。
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文坛的天空出现了一颗流星。
四月的天空,在现代文学的一个角落,纪实传记类的灰暗中,突然有了亮光。
开篇一句: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 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像超新星的爆发,瞬间点亮了小半边天空,然后,一颗明亮的,充满了生命律动之美的流星划破夜空,夺去了许多星座的光芒。
更引来无数人许下文学的梦想心愿。
那粒掠过天穹的流星的惊艳,在我心中惊叹了5年,于淡忘之际,却因一个浅浅的尿在地上的农家肥而再次回忆起,真是讽刺啊。
照亮小半边天空的,是范雨素和她的作品《我是范雨素》。
1973年出生的范雨素,是湖北襄阳人。
写出这篇作品前,她正在北京皮村给一户人家里当保姆。
皮村紧挨着北京国际机场,每天无数光洁耀眼的飞机起落,机身花纹在地面清晰可见,发动机的轰鸣震动着地面。像是另一种高贵优雅,在向这个仍享用着六线小城生活水平的城中村显示着力量。
在多年前,范雨素通过各种书籍的阅读,知道了飞机是个什么东西,也知道了外边的世界很大,呆在这个农村一辈子,也许她崇拜的人要么是杀猪干净利落的屠子,要么是田里整治干净的农夫。
她觉得,我都是一个能看竖版繁体西游记的人了,再让我崇拜杀猪的,有点掉价。
不行,我得出去看看。
这个小女孩很有行动力,说干就干。
先选一个想去的地方吧,她看报道说北京有人冻掉了腿,那北京是不能去了,太冷,北边不能去就去南方吧,要去就去最南边。
于是,她去了海南岛。
这一年她十二岁。
她用各种在书上看到的方法混到了海南岛,直到脏得连人贩子都对她没有兴趣。
在见识了祖国南方的热情后,她又灰溜溜地回来了(强调一下:这个灰溜溜是实写,并不是形容词)。
父母见她如此大胆,将她打得灰蓬蓬的,远看去还以为范家在闹沙尘暴。
比范雨素早生几年的我,很诧异她的名字如此不俗,虽然有点可疑的港台味,但听来仍比我们湖北同时代的人名字典雅不少。
在看了她的作品后,我才明白,她是看了琼瑶小说后改的名字,她原来的名字是母亲给取的,叫范菊人……
因为生她的这天,门口的菊花开了。
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一章的名字叫:人淡如菊。这个词听来是很美的。
(《连城诀》剧照)
范雨素偏偏不要淡,因此改名加穷游,叛逆得很有了点襄阳菜味重油厚的特点。
以六七十年代的湖北农村而言,范雨素所受的苦,在我们来说很难算得上苦,有许多情节,读来甚至有亲切之感。
但对一餐两个红薯的描写,我表示强烈怀疑。
红薯会烧心,也就是会刺激胃酸分泌,人肚子空空吃红薯,能难过得你晚上都睡不着觉。所以过去饥荒,红薯只能救急,没谁能长期靠吃红薯活着。
很反常识是吧?再告诉大家另一个反常识的事吧。
在看到很多人小时候很穷,但很努力时,大家都感叹,哎哟,农活多辛苦啊,干了农活还想着读书,真是太努力了。
你错了!
在这个环境下,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在辛苦之后的补偿。
从烂泥浑水的田间回来,从施肥浇水的茶地回来,打开一本书,将所有难闻的气味,所有的辛苦,都可以在一瞬间丢到脑后。
在这翻书的短短时间里,人在心灵上完成了一种对恶劣环境的摆脱,思想若飞鸟,振翅间便向天穹飞去。
你不让这些人读书,这些人才真的苦得活不下去。
范雨素就是这么着读着各种书……
她真正地,把书当成人们进步的阶梯,一步步的,越爬越高。
白天还在田间帮母亲扒了垄,晚上就站在书山上望着远方,啊,头顶的星星闪耀,仿佛一伸手便可摘到了啊。
十二岁这年,她在哥哥帮助下,当上了村里民办教师。
按照当时政策和环境来看,这个活钱少,也不轻松(毕竟还要做家里农活)。但有一个好处,就是读到书的机会多了,读书的时间长了。
书越读得多,越是令她想到外边看看。
终于,二十岁这年,她又出了门。
好吧,南方去过了,这回去北方吧,年纪大了,知道多穿衣服腿不会冻掉了,她就来了北京。
她干了和岳云鹏一样的工作,在北京的饭店里给人当服务员。
摔盘子的委屈只是短短一句话,看得我却是眼睛湿润。
曾经的我,在后厨学艺时,也因为手嫩,连个鸡蛋汤都端不稳,越不稳越是溢汤出来,将两只手都烫得发红……
多年后,岳云鹏讲起被客人欺负的事,突然一时失声,从没被他逗笑过的我,却和他一起流下泪来。
生活的苦啊,曾经让自己委屈几晚上,难过好几天的苦啊,事后说起,也不过短短一句话而已,甚至,连说也难以措词。
可是,就是这短短一句,失声之语,最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是文学应有的力量。宝贵的力量。
然而此时范雨素却是最无助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她读过的那些书,构思过的那些梦想……
甚至都无法帮忙她端好一个盘子。
在万念惧灰后,她草草嫁了个男人。
得到了两个女儿……
和一身的伤痕。
那个男人是酒鬼,家暴习以为常。
再次的,她回了襄阳。身边,有两个女儿相伴。
可是,这一次襄阳不再是她老家。
不少亲戚都对她冷眼冷语。
中国人最怕失去根,然而,她已经找不到扎根的地方了。
无奈的她,只好再次回到北京。经人介绍做了一户人家的保姆。
她在这里,见识到了曾经只在书中看过的生活。
用一句俗气的话来讲,就是人家这才叫生活,她只能叫生存。
范雨素不但没有嫉妒,反而有一种打心眼里的高兴。从物质层面上说,服务的人家好,给得工资自然有保证。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一幅崭新的画卷在她面前徐徐展开……
就如多年前,她翻开一本又一本的书,知道南方的椰子,北方的冷,知道孙悟空不用干活,一个筋斗可以飞十万八千里。
她既亲历,又旁观,在无比光明的舞台上,看到了台下伸展扭曲的影子。
她知道了有孩子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是因为她们真的生活在花园。
她知道了有狗子天天吃牛心肺,看见衣服旧一点的人就惊天动地的叫。
她知道了生活中能说的苦不叫苦,真正的苦是连说都说不出来的苦。
她惶恐,仿佛以前受的所有教育,都有些站不住脚。
她不安,仿佛以前所有的人生经验,都显得不堪。
于是,她又流连到各废品收购站,给女儿买书。
买书不论本,论斤。
前后足足买了一千多斤。
在她纯朴的思想里,能写书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写的东西,自然是不会错的。自己当年一路看着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自己的女儿应该也能够的。
在见识过生活的荒诞与残酷后,范雨素再次将书本视为靠山,视为了力量。
有一次,淘到一本看着很高级的书,她裂嘴笑笑,想着女儿应该也喜欢看吧。
有一次,淘到一本很新的书,连翻看的痕迹都没有。
她情不自禁地叹息:“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真可怜啊!”
说完这句话,她一下愣住了。
周围的声音一下安静下来,她情不自禁看向天空……
皮村有个兴趣小组,是几十个有文学梦想的打工者组成的文学小组。生活稳定后,范雨素一直参加着。
闲时在老师指导下写点东西,成了她的享受。
握住笔,在纸上写着。
这一刻,她好像成了世界的女王。
时间来到了那个四月。
她默默坐在出租房里,似想起了什么,又似在休息。
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如闷雷滚过大地,窗户外有红灯闪烁着在天幕上画出两条虚线。
她睁开眼睛,看向简陋的梳妆台。镜中的自己,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妇女,只有眉宇间的凝重,在讲述着过往的艰辛。
如果没有这点凝重,也许她会看来更年轻,或者更光彩一些?
突然,她脑中出现一句话: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一颗流星,发出夺目的光辉,在天空划过,一时间,千古不变的星座,也显得有些失色。
范雨素是一颗真正的流星,在爆红的2017年后,她再无任何引起轰动,或者说哪怕只是小范围热议的作品。
她的那些文学兴趣小组的工友们,仍然在兴趣着,没有一个人发出光亮来。
我不认为范雨素还能写出什么优秀的作品来。
她最好的作品《我是范雨素》写得其实也是颠三倒四,如果您认真看了我这篇文章,您会发现,我这篇文章其实也写得有些颠三倒四。
但我是在模仿,用我的脑子在故意模仿她。
而范雨素,是用她的一生,在写她的文章。
所有的感情倾泻,所有的灵感迸射,所有的文思才气,都在这篇文章中发泄尽了。
所以无数人在她颠三倒四的描述中,深感共情。
无数人为她文章中的金句,感叹不已。
有人说,是祖师爷追着她喂饭吃。
我只能苦笑。
一生的感受来凝聚成的文章,跟祖师爷有什么关系?
她曾像一颗流星惊艳世人,随即陷入黑暗默默无闻。
今年是2022年。
范雨素已经几年没有作品问世了,要不是这次在名单中看到她,我只怕也很难想起。
网上的她,早已过气,没有谁再讨论她了。
但我希望大家记住一点:
有人脚踩泥土,卑微如浮尘,却仰望天际想化作流星与星座争光芒。
有人高贵显要,平步青云,却玩弄肥料要苟营私利和民众论短长。
作者丨变先生©️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