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这个字一经诞生,便受到蔡方荫所执教的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之后又在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流传开来。从造字法来看,砼由人、工、石组成,属于会意字,砼左形右声,又属于形声字。蔡方荫决定造一个字来代替混凝土,混凝土是人工石,人、工、石等组合就造成了“砼”这个字。砼砼,读音tóng,你现在看到混凝土罐车上某某商砼字样便是。

即使你是中国人,你也未必多了解汉字,看完本文就会颠覆你对汉字固有的认知,才发现汉字的世界竟然如此奇妙不已。

最年轻的汉字:砼

说起新造的汉字,有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元素周期表那些个元素,它们的历史不过百年之久。

但最年轻的汉字却是在新中国之后诞生,而它的发明者是一位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他的名字叫作蔡方荫。

在蔡方荫担任教授时,他和他的学生要和“混凝土”打无数次交道,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数字教学设备,老师做板书,学生做笔记,都要手写,最麻烦的是,“混凝土”笔画繁多,足有三十画。

蔡方荫决定造一个字来代替混凝土,混凝土是人工石,人、工、石等组合就造成了“砼”这个字。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1)

砼,读音tóng,你现在看到混凝土罐车上某某商砼字样便是。

从造字法来看,砼由人、工、石组成,属于会意字,砼左形右声,又属于形声字。

这个字一经诞生,便受到蔡方荫所执教的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之后又在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流传开来。

这一新造的字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和“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措施,“砼”字第一次被官方承认。

最古老的汉字:文

说起古老的文字,会说到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会说到古埃及人的圣书字,可惜都已经失传了。

只有汉字才流传下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因而最古老的汉字年岁也不小了。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2)

年纪最大的汉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一生万物的一,是唯有天大的天,还是万物之之灵的人,抑或是十大天干、十二地支,这些通通不是。

1984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个扁壶,壶的两面都有类似文字的图案,其中一面的文字暂时无法辨认,而另一面可以看得出来是一个“文”。

文,成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汉字,至今已有4000多岁了。

笔画最多的字:huang

说起笔画最多的字,人们会想到这几年很火的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面是陕西地区的一种面食。

biáng字笔画繁多,繁体字形竟达到56画之多,而这个字在《新华字典》、《康熙字典》都未收录,它是关中百姓自创的汉字,当地许多人都认识这个字。

关于这个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秀才到陕西咸阳吃biángbiáng面,吃完面后碍于囊中羞涩没有结账,这下店小二不干了,不让他走。

秀才说:“biángbiáng面怎么写?”店小二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没有写。”秀才又说:“我要是写出来,可否免账?”店小二心想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就答应了。

于是秀才就唱了起来,他边唱边写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3)

biáng

其实除了这个出名的字,目前发现的笔画最多的字应该是这个,如下图所示: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4)

huang

它的读音为huang,笔画数竟然达到惊人的172,属于会意字,意思代指世界。

使用频次最高的汉字:的

中国汉字数量非常庞大,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1716年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7035个,《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54678个,收录汉字最多的当属《中华字海》,共收录85000个之多。

2012年,“中华字库”工程启动,经过统计,中国文字有30万之多,其中汉字约10万个,少数民族文字约10万个,诸如甲骨文之类的古代文字编码同样有约10万个。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5)

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掌握这10万个汉字,常用字有2000个,次常用字有1500个,这些已经占到日常使用的99%,即使你只有认识1000个汉字,书本上92%的汉字你都能看懂,你要是掌握了2000个汉字,那已经覆盖了书面词汇的98%。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当属“的”字,如本文当中“的”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的”字相当于古代文言文“之乎者也”的“之”,其余依次是“一”、“是”、“了”、“我”,这五个字占到了日常使用的10%。

(题外话:我到姨妈家做客,我敲门,姨问:“谁呀?”我回答道:“的姨,是了我!”)

最具创新的汉字:她

说到第三人称代词时,古人可没有“他”、“她”还有“它”的烦恼,全部用“之”来表示,但这可忙坏了那些传教士,他们在翻译《圣经》之类的书籍时,竟不知道如何翻译she。

1814年,传教士马礼迅在翻译she时,写成了“该妇”,意为这个妇女,后来还尝试将he、she、it依次翻译成他男、他女、他物,不仅不简洁明了,而且措辞不甚很好。

中国人在接触西方文化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1878年,广东人郭赞生在翻译英语语法《语法初阶》时,则用“伊”代替she,“他”代替he,“彼”代替it。

对于“她”字的诞生,并非刘半农凭空捏造,“她”字古已有之,方言用字,是巴蜀地区对母亲的称呼,读作jiě,不过它是一个生僻字。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6)

刘半农从1917年提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用“她”来表示,读作tā,对于这件事,周作人1918年8月有发文提及,他有不同的意见,要用“她”的话得新铸很多新字,这不适宜当前的印刷,他主张在“他”字的右下角加一个小一点的“女”字。

后来周作人在经过与钱玄同讨论之后,决定采用“伊”字,《诗经》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句,鲁迅、周作人、茅盾、叶圣陶等文坛大家也是使用“伊”字。

这时候使用“她”字并不多,1919年5月康白情发表一系列文章开始大量使用“她”字,继康白情之后,1921年,郑振铎、茅盾、冰心等开始使用“她”字,就连一贯使用“伊”字的鲁迅也改变了这个习惯,改用“她”字。

1923年起,全国各中小学的教材开始使用“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只不过读法各有不同,有ta、yi、ya等,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她”和tā的读音才成为社会的主流。

最张冠李戴的两个汉字:来和麦

追溯“来”的甲骨文写法,有穗有叶又有根,是一棵小麦,而“麦”字呢?是一棵小麦下面有一个脚印,表示来到这里,原来我们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来”和“麦”,都各自干了越俎代庖的活。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来到美丽的海边”该写成“我们麦到美丽的海边”,“金灿灿的麦田一望无际”该写成“金灿灿的来田一望无际”。

即使按照现在的字形我们仍然看出一丝端倪,“禾”是一棵禾苗,而“来”呢?它与“禾”字形相仿,有麦穗的字形,因此早年有不少期刊报纸发文指出,“来”应该是“麦”,“麦”应该是“来”。

事实真是如此吗?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7)

来和麦

《说文解字》中说道:“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像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凡来之属皆从来。”

根据《说文解字》“对“来”的解释,“来”既可以指麦子,因为从天赐而来又有往来之意,这两种意思并用一段时间后,“来”越来越倾向于现代“来”的含义。

而关于“麦”,翻开各种典籍,还无法查证它有往来之意,它的本义仍然指麦子,是由于“来”失去麦子的本意后,先人自行创造的汉字,至于在下面加个“夂”字(即脚印、足迹),那是麦子天上而来,这样就很好解释了这个问题。

有学者指出,“来”本来就是“麦”,“麦”本来就是“来”,实在有些断章取义,过于绝对了。

最误会的两个汉字:射和矮

单看“射”字和“矮”字,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可要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发现了有趣的现象:这两个汉字是不是写反了吗?

射,身加寸,一寸的身高不就是矮吗?矮,委有扔出去的意思,矢就是指箭(现在仍然有成语“有的放矢”),把箭扔出去不就是射吗?

其实查证这两个汉字的渊源,事实并非如此。

这两个汉字最先出现的是“射”字,甲骨文的“射”字一支箭搭在一把弓上,意为射箭,在周朝时开始加上了一只手,就更加形象,而在古代,手和寸是几乎通用的,所以很好解释了“射”字右半部为什么不是“手”而是“寸”,而左半部“弓”的字形在不断演化中越来越趋于“身”,这样的例子在汉字的演化中比比皆是。

最少人知道的汉字,最年轻的汉字还不到七十岁(8)

射和矮

而“矮”字出现得相当晚,《史记》当中并未找到任何一个“矮”字,形容一个人矮小时会用到“短”字,比如说郭解短小精悍,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也未收录有“矮”字,现代《说文解字》中的“矮”字是宋朝人附加上去的。

在史书当中,“矮”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南齐书》,北魏当时有一个官职叫乌矮真,是一个音译词,当中的“矮”应读为wěi,没有任何的意义,“矮”字首次出现矮小的意思是在《旧唐书》:“道州地产民多矮”。

从“矮”字出现时间晚可以证明,“矮”和“射”并非写反了,试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假如写反了,那这六艺岂不是“礼、乐、矮、御、书、数”?

那“矮”字是怎么来的?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倭”的本字,“倭”是汉朝人对日本的称呼,意思是恭顺,也就是“委”的本意,第二个意思是矮,在这里仍然读作wěi;另一种观点认为,“矮”是“委”的变字,从“委”的早期字形可以看出,一个女子屈着身子在一棵禾苗下面,本身就有放低身子的意思。

结语

中文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没有之一,形、音、义千变万化,加一笔成一个字,减一笔又是另一个字,同一个字有可能有不同的读音,相同的读音更是有不同的字,一个字的意思丰富多彩,尤以“打”为最,造成万物皆可“打”的局面:打球、打酱油、打碟、打字、打电话、打牌、打卡、打车、打针、打工、打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不要说老外看了都直呼头疼,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未必很了解汉字的那些事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