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永乐迁都时,为了提高广大官员和军民的积极性,曾提高他们的俸禄待遇。但这些承诺基本上都没有兑现,比如规定武官每月米增至一石,而实际上由于粮谷供应问题,实际上发到手里的仍然只是原来的五斗。永乐皇帝的后半生五次北征,加上营建陵寝、宫殿,国家的财政已经十分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使得江南民众疲敝,也给北京的文武官员和军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制约。仁宗迁都南京除了他本人对南京有感情外,主要还有两个关键原因:仁宗去世时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属南京。”这就交代得很明白了,就是当时北京的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原吉也认为“今民力竭于东南,戎武疲于漕运。”永乐时期为了营建北京城,花费的人力、物力不可量计。北方各省的老底几乎全部掏空,更多的经济来源主要还在东南各省。尽管以全国之力最终得以迁都北京,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机制。官道、驿站以及漕运、海运等设施很不健全。

永乐十九年四月,大明朝刚刚迁都北京才几个月,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认为自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建议将国都重新迁回南京。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1)

迁都北京是明成祖耗费无数心血才得以完成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永乐皇帝对于迁都南京的建议给予强权压制,所以直到明成祖驾崩之前,迁都南京的议案没有人再敢提及。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在北征大营榆木川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年号洪熙。朱高炽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为政平和待人仁厚,他当太子时曾多次在南京监国。所以他对于故都南京有很深厚的感情。

俗话说“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成祖刚刚去世,仁宗服丧期间便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迁都南京,这与常理不合。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而指责仁宗不孝,因为当时的舆论基本都站在仁宗一方,不仅仅是朝中的文武大臣,就是在京的军民也对迁都南京持赞成态度。

仁宗迁都南京除了他本人对南京有感情外,主要还有两个关键原因: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2)

其一、北京供给体制不完善

仁宗去世时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属南京。”这就交代得很明白了,就是当时北京的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原吉也认为“今民力竭于东南,戎武疲于漕运。”

永乐时期为了营建北京城,花费的人力、物力不可量计。北方各省的老底几乎全部掏空,更多的经济来源主要还在东南各省。尽管以全国之力最终得以迁都北京,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机制。官道、驿站以及漕运、海运等设施很不健全。

永乐皇帝的后半生五次北征,加上营建陵寝、宫殿,国家的财政已经十分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使得江南民众疲敝,也给北京的文武官员和军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制约。

永乐迁都时,为了提高广大官员和军民的积极性,曾提高他们的俸禄待遇。但这些承诺基本上都没有兑现,比如规定武官每月米增至一石,而实际上由于粮谷供应问题,实际上发到手里的仍然只是原来的五斗。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3)

起初,扈从的文武官兵大多数还是单身汉,尽管只有五斗米,但也还能满足所需。但随着在北京的长期化,很多人已经建立了家庭需要养活家人,五斗米就难以维持日常之需了。

从永乐晚年开始,在京的兵士们由于配给问题情绪很低,甚至几次哗变。仁宗继位时,就曾指示兵部、户部,即使增加民众的负担,兵士的供给也要足额发放。但此举遭到了大臣们一致的反对,其原因就是京师的粮谷供应不足,朝廷难以承担。

京师的官员、军民因为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期盼皇上早日迁都南京。就在成祖驾崩的几日之后,北京的大街小巷已经流言四起,朝廷还没有发布迁都的诏书,百姓们就都欢欣鼓舞欢庆迁都了。

可以说,成祖驾崩后迁都南京的呼声很高。平江伯陈瑄见此形势,担心京师兵备松弛,上了一道奏章说:“南北二京,实乃国家根本,不可不为深远巩固之谋。今明诏不颁,军民鼓舞,咸起回銮之望。乞留圣意,任将益兵,以严守备,为国家万年之计。”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4)

其二、漕运不堪重负民力维艰

迁都北京后,京师的供应基本上都是通过漕运来输送的。可是当时运河山东河段积淤多年始终没有疏通,运输能力十分有限。仁宗继位时,户部预算每年至少需要500万石才能满足京师的供应,而且这只是常需,并不包括宫殿建设与陵寝建设以及用兵蒙古的军需。

可实际上,从东南运往京师的粮食仅仅只有300万石。需要强调的是,在漕运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运粮军士还被抽调一部分出来参与北京的营建。这就发生了连锁发现,以至于长江以南的粮长、里长等不得不自备船只,将税粮运到北京、通州等地官仓,这无形就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5)

古代交通不便,粮食运输的成本是很高的,以清代中期漕运最为发达的时候来看,一石米从江南运到北京,其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显然,仁宗继位时,在物流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成本则要更高。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所以仁宗乃至北京的军民都翘首期盼迁都南京,因为一旦迁都南京,粮食供应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洪熙元年三月二十八日,仁宗公开表达了自己还都南京的决心:“命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在’二字,复建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同时,仁宗又派太子朱瞻基到南京谒陵,并修理南京皇宫。

正当还都南京的工作稳步推行时,仁宗却在当年的五月十二日猝然驾崩。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对还都南京并不积极,大臣们看到皇帝是这个态度,也就顺应圣意不再坚持己见了。

仁宗时期的南京:仁宗为何要还都南京(6)

如果仁宗在位更长一点,那么还都南京这件事是板上钉钉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还都南京也并非是明智之举。因为南京这个地方确实不是一个风水宝地,凡王朝建都于此者,不是偏安一隅就是寿命不长。而且一旦迁都南京,也就打破了永乐皇帝提出的“天子守国门”的原则,大明的命运或许也将发生改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