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铁要一直吃吗?关于补铁的疑问
补铁要一直吃吗?关于补铁的疑问铁是促进红细胞形成的主要原料,其主要功能是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的呼吸过程。成年人每天需要20~25 mg的铁用于红细胞的形成。(图 | 小蜡笔)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总量可达4~5 g。人体内的铁可分为功能性铁和贮存铁两大类。功能性铁:占铁总量的70%,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酶类。贮存铁:体内的“铁仓库”,主要以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脏、脾脏和骨髓中。
文 | 小蜡笔
编辑 | 小灰灰
维生素矿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对维持生存、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铁,要你有何用?
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总量可达4~5 g。人体内的铁可分为功能性铁和贮存铁两大类。
功能性铁:占铁总量的70%,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酶类。
贮存铁:体内的“铁仓库”,主要以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脏、脾脏和骨髓中。
(图 | 小蜡笔)
铁是促进红细胞形成的主要原料,其主要功能是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的呼吸过程。成年人每天需要20~25 mg的铁用于红细胞的形成。
(图 | 小蜡笔、小灰灰)
缺铁性贫血
一种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当铁的摄入量不足或再吸收障碍,或因长期慢性出血等原因使体内的贮存铁减少,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血液的携氧功能下降,引起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会出现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面色、眼睑和指甲苍白等症状。
免疫力
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铁缺乏症患儿感染易感性增加。
运动
铁也是合成肌红蛋白的主要元素,铁缺乏会降低身体耐力及运动能力。
发育
儿童铁缺乏时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健康水平降低。
神经系统
铁对婴幼儿神经髓鞘的形成、海马体的发育和记忆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起关键作用。
虽然缺铁经治疗可被纠正,但早期缺铁所致的一些大脑认知和发育缺陷仍可能持续至儿童期甚至青少年,具有不可逆性!
脑卒中
缺铁性贫血是其他方面均健康的儿童发生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当然一切都是过犹不及,机体没有主动排铁的功能,如果铁过量又会损害器官,引起系统毒性,如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肾、肝和血液系统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铁,谁更需要你?
通常来说,对于普通健康人群,均衡膳食是完全可以提供充足的铁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生理时期以及对于有特殊饮食习惯的人,就增加了缺铁的风险,可能会需要摄入更多的铁来满足自身基本需求。
(图 | 小蜡笔)
青春期女性
经历初潮后的女性,每个月总要“失点血”。随着血液的流失,铁元素也悄悄被“大姨妈”带走了。同时,身体为了弥补损失的血量,也会更多的合成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这又需要补充额外的铁。
孕妇
在怀孕期间,孕妇除了自身血容量会出现生理性的增加外,还要通过胎盘运向宝宝,且这种转运是单向的,不能逆向运输。所以,孕妇妊娠期对铁的需求量会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孕期的后半段。
婴幼儿
妈妈在孕期补铁充足了,足月出生的宝宝在出生后的头4~6个月就不易缺铁。在宝宝满4~6个月后,因出生时从母体带来的铁已耗尽(每个宝宝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为4~6个月)。美国儿科协会(AAP)建议此时宝宝对铁要有一些补充,添加含铁的辅食,如铁米粉、动物肝脏、红肉等。
如果宝宝是早产儿,由于体内储备铁本身不足,就会非常容易发生缺铁,此时要注意及时补铁,适当服用补铁剂。
素食者
植物性来源的铁,生物性利用率较低。尤其对于全素食者来说,容易产生缺铁的情况。
医生,我缺铁吗?
目前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独立且准确地检测出是否缺铁。想要准确评估需要去医院做正规的检查,医院有一套专门验缺铁的指标,一般是用来检查缺铁性贫血,一些常见的检测指标:
(图 | 小蜡笔、小灰灰)
总的来说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铁代谢提示指标为血清铁、铁蛋白偏低 总铁结合力升高 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若有缺铁的情况,一定要遵医嘱,不要盲目选购补铁剂。要丰富食物种类,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哦~
参考文献
[1]美国儿科协会杂志中文版http://www.pediatricsjournal.org.cn/0802/69-74.htm.
[2]邵洁. 早期缺铁与大脑发育[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2):116-118.
[3]杨丽琛. 适度补铁 做个健康“铁人”[J]. 健康与营养 2015(4):54-55.
[4] Lozoff B Jimenez E Smith JB.Double burden of iron deficiency in infancy and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ognitive text scores to age 19 year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6 160(11):11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