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东营景点,清明节的秋千与悄悄饭
端午东营景点,清明节的秋千与悄悄饭作者简介:张玉红,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从没用过笔名,只有网名:秋水伊人。喜欢这个网名是源于“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书不多,偶尔涂鸦,只为自娱。 这几年,每逢过节,总能听到这样的慨叹,过节真没意思,就是过节放的那几天假,提醒着人们,该过节了。是节日的味道淡了吗?不是。庄重而又神圣的祭祖,为荡秋千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的大木头和彩绳,神秘而又令人期待的悄悄饭,无不在告诉我们,节日过的是一种有灵魂、有文化、有美好愿望的仪式。而没有了仪式感的节日,就像缺失了灵魂的流浪者,找不到真正的家了。 清明节里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吃悄悄饭。悄悄饭,顾名思义:静静地做,悄悄地吃。清明节前,好几家的女孩子聚在了一家里,这家的母亲必定是极有耐心而又极和善的主妇。好几家的主妇提前一天,将小米大米糯米红枣栗子桂圆等粮食,送到做饭的主家里。女孩子们白天找来高粱杆,剥掉外边一层硬硬的皮,露出白白软
梦里多少次,曾出现清明时节的秋千。阳光暖暖地照在身穿花衣的小女孩子们身上,头发上还不忘扎上一根红绸子。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等在院子内,仰头望着高大健壮的父亲在栓紧秋千绳子。绳子紧了又紧,拽了又拽,还不忘坐在秋千板上试一试。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过:蹴罢秋千,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据说清明节荡秋千源自异族,为了锻炼兵士的轻功,树丫上拴绳子,借助绳子的飘荡来达到飞速行进的目的。但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传说,传说汉武帝为庆祝寿辰,令宫女在宫苑中玩耍绳戏,口呼千秋,以后每年春暖花开都要在宫苑中戏耍绳戏,口中高呼 “千秋”,声音连绵清脆,莺莺燕燕,就成了“秋千”,于是沿用至今。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是因为汉朝就是汉民族的源头,更接近我们现在的生活。
小区内的游乐设施场地上,一架小小的秋千上坐着一个不到四五岁的孩子,踏板是软的,扶手是冰冷的铁链子,这样的秋千还能“趋”到天上去吗?
现在回老家,大人们已经不在院子里埋下大大的树桩了,再也见不到秋千架了,更不见站在架下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了,她们还知道清明节有荡秋千这一传统习俗吗?
清明节里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吃悄悄饭。悄悄饭,顾名思义:静静地做,悄悄地吃。清明节前,好几家的女孩子聚在了一家里,这家的母亲必定是极有耐心而又极和善的主妇。好几家的主妇提前一天,将小米大米糯米红枣栗子桂圆等粮食,送到做饭的主家里。女孩子们白天找来高粱杆,剥掉外边一层硬硬的皮,露出白白软软的穰芯。硬的皮用来编成各种小东西,有算盘、锄头、官帽、秤等,等主家母亲验收合格后洗净备用。女孩子们 “趋”了一日的秋千,晚上就聚在了这家里,累极又困极,但又很想亲眼看看母亲怎样做悄悄饭,主要是很想看看母亲把做好的小玩意到底放进哪个碗底?夜晚的屋内静悄悄的,炕上躺了横七竖八的女孩子,有的熬不住了,就把下巴抵在枕头上,眼睛半睁半闭地沉沉睡去了。三更时分,母亲悄悄地起床了,淘米添水点火,不一会,一大锅黏糊糊散发着浓香的粥熬好了。碗底放进了女孩子们白天做好的小玩意。红枣红亮,桂圆饱满,大米小米完全地交融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挨挨挤挤地抢着落到大瓷碗里。母亲轻轻地唤醒熟睡的孩子们,每一个孩子选一碗粥,而这碗粥的的下面就藏着这个孩子的命运。选到官帽的孩子会高兴上好几天,她的家人也会对这个孩子格外的器重。如果选到了锄头,就会噘起嘴巴,会格外不好意思回家说给大人听。现在想来,寒食节自古就有忌火习俗,要三日之内不得生火,只吃冷食。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要三日之内只吃冷食,孩子们的身体如何受得了。于是母亲们就想到了半夜生火熬粥,四更时分,悄悄唤醒孩子们,静静地吃完一碗热腾腾的八宝饭,等天明后熄火刷锅洗碗,不露丁点痕迹。这是多么聪明的母亲啊,在强大的世俗世界里寻了这样一个两全的办法。
我家里没做过悄悄饭,原因是家里屋子少,姊妹少,父亲的威严面孔让女孩子们望而生畏。朋友家里有姊妹八人,个个长得水灵,母亲又和善又勤快,格外地招人亲近。也不知道朋友小时候吃过的悄悄饭里有哪一种玩意,善良和美丽也让周围的朋友们格外愿意亲近她。
清明节的快乐,不在于吃那一个昨晚上煮好的鸡蛋,也不在于那一碗热乎乎的八宝饭。盼望寒食节的秋千,看父亲一根一根的木头架起来,绳子上系上五颜六色的布条,秋千架下那一群仰慕的的脸蛋,虔诚而又庄重的仪式让普普通通的节日有了神圣的意味。悄悄饭里的温暖,是母亲们送给孩子们最温馨的爱啊!吃悄悄饭的战战兢兢,寄托着母亲们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这几年,每逢过节,总能听到这样的慨叹,过节真没意思,就是过节放的那几天假,提醒着人们,该过节了。是节日的味道淡了吗?不是。庄重而又神圣的祭祖,为荡秋千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的大木头和彩绳,神秘而又令人期待的悄悄饭,无不在告诉我们,节日过的是一种有灵魂、有文化、有美好愿望的仪式。而没有了仪式感的节日,就像缺失了灵魂的流浪者,找不到真正的家了。
作者简介:张玉红,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从没用过笔名,只有网名:秋水伊人。喜欢这个网名是源于“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书不多,偶尔涂鸦,只为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