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乡村振兴新规划,奋力谱写乡村振兴
乐陵乡村振兴新规划,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青海日报》(2021年12月23日 第6版:综合新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3050平方公里的河湟大地,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乡村振兴精彩画卷渐次铺展。 (李小英) 弘育、容生、益邦等重点养殖项目加速推进,全省最大生猪养殖基地初具规模;藏香猪、绿壳蛋鸡等特色养殖规模逐步扩大;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引胜沟万栋拱棚基地持续巩固,深冬蔬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优势品牌能力全面凸显……2021年,乐都区下达各类农业农村项目54项,总资金2.2亿元,促进农牧业生产提档升级。申报“二品一标”农产品6个,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比例达92%,建成连片示范区22个。投入资金1743万元,大力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总收益达250万元。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 农业”模式,加快优势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对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口袋鼓”“脑袋活”提振干事创业精
特色产业如火如荼,乡村美景处处可见,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农民生活富足美满……今年以来,乐都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心用情用力挖掘乡村潜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小乡村变身安居乐业美丽幸福家园
走进碾伯镇下寨村,硬化路平坦宽敞,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百年梨树处处可见……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引得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今年以来,乐都区以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百乡千村”工程,加快修复乡村生态体系建设进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年内,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500座,整治撂荒地1.5万亩,农田残膜回收率达90%,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不断扩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路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同步强化,“环境美”“生活美”同享共得。
特色产业描绘出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弘育、容生、益邦等重点养殖项目加速推进,全省最大生猪养殖基地初具规模;藏香猪、绿壳蛋鸡等特色养殖规模逐步扩大;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引胜沟万栋拱棚基地持续巩固,深冬蔬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优势品牌能力全面凸显……2021年,乐都区下达各类农业农村项目54项,总资金2.2亿元,促进农牧业生产提档升级。申报“二品一标”农产品6个,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比例达92%,建成连片示范区22个。投入资金1743万元,大力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总收益达250万元。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 农业”模式,加快优势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对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口袋鼓”“脑袋活”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通过开展短期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就业援助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寻找就业出路、增加内生动力。年内,完成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次),短期技能培训932人(次),上岗率达63%,东西部劳务协作实现就业142人(次)。投资2.67亿元运行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收益9467.25万元,助力141个脱贫村4527名公益岗位人员持续增收。争取衔接资金2.13亿元,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投入500万元设立“防贫保”资金池,通过“群体参保、基金管理、社会经办、阳光操作”的防贫工作模式,筑牢防贫“保护墙”。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双向积极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现有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1551家,带动农户3.7万户、11.9万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比重达41.2%。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3050平方公里的河湟大地,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乡村振兴精彩画卷渐次铺展。 (李小英)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