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筑梦北京冬奥勇担历史使命,用北京冬奥精神照亮奋斗的青春

筑梦北京冬奥勇担历史使命,用北京冬奥精神照亮奋斗的青春“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阐述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李海涛(一排右一)与参加表彰大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同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韩聪合影。(受访者供图)继续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蓬勃向上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数据,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约18000名,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94%。大会上指出,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70余天的冬奥志愿服务期间内,李海涛曾连续45天每日汇总跟进场馆320名志愿者服务、防疫、用餐等各项基本情况,还曾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巡岗并运送保障物资。站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他难掩激动,“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必将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用奋斗的青春唱响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对参与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冬奥故事远未结束。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用20个字概括了北京冬奥精神,一字一句引发广大“冬奥一代”的热议,用北京冬奥精神照亮未来的奋斗之路成为共识。

“青年服务国家,青春绽放冬奥,作为一名志愿者,能够参与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国际盛会,亲历其中,倍感荣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志愿者李海涛说。

继续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蓬勃向上

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数据,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约18000名,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94%。大会上指出,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70余天的冬奥志愿服务期间内,李海涛曾连续45天每日汇总跟进场馆320名志愿者服务、防疫、用餐等各项基本情况,还曾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巡岗并运送保障物资。站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他难掩激动,“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必将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用奋斗的青春唱响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筑梦北京冬奥勇担历史使命,用北京冬奥精神照亮奋斗的青春(1)

李海涛(一排右一)与参加表彰大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同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韩聪合影。(受访者供图)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阐述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对北京团市委机关工作部部长郭昊而言,追求卓越,意味着幕后的“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

作为开闭幕式服务保障指挥部人员集散协调组观众协调组组长,郭昊这位有着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经验的“老兵”感慨,他和工作人员们放弃春节、元旦及周末全部休息时间,只为圆满完成6.8万名观众的组织协调任务,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筑梦北京冬奥勇担历史使命,用北京冬奥精神照亮奋斗的青春(2)

2月3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天,郭昊在倒计时展板前留念。(受访者供图)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高文彬虽然差一个月就是正儿八经的“00后”,但已经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

担任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志愿者之前,他曾参加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等大型活动。冬奥会开幕式当天,高文彬作为引导员引导中国代表团进场,与其他志愿者一同在国家体育场挥舞双手,呐喊加油。他说道,“未来我也会继续将北京冬奥精神延续下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追求卓越必将一直延续

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中国用七年的时间,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冬奥成绩单。

训练场上,旧工厂里,实验室内,助力冬奥的解题思路越来越开阔。“作为体育战线的科研工作者,体会特别深刻,高水平运动成绩的竞争不仅是毫秒、毫米的竞争,也是体育科技的竞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副院长沈燕飞感慨。

“在表彰大会的直播中,重温中国队在冬奥会上一次次夺金的激情画面使我梦回冬奥。”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上运动学院教师林孟说道,“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坚持做到这个‘最’字才能不断地突破和创造奇迹。”

艰苦卓绝的努力还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延伸到北京的大街小巷。“能够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中,于我而言,是一种梦想可及的感觉”,北京市石景山团区委青年干部罗一飞面向30余家区内外志愿者来源单位开展组织化招募工作,跟进63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的运转,保障673名志愿者顺利完成火炬接力。

北京市昌平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赵文颖还记得,为冬奥服务的不止有个人,还有“家庭档”“团队档”“70岁高龄夫妻档”,区里近6000名城市志愿者累计开展长达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为冬奥贡献力量。

“后冬奥”,光热持续

如今,“后冬奥”篇章已开启,冬奥精神的“微火”持续燃烧。

在大会上提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

“这份殊荣是最完美的句号,但并不是终点。”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志愿者陈海妮告诉记者,她已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功读研究生,“希望一直以冬奥精神为向导,带着这份志愿服务的力量继续前行,实现个人的青春律动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高文彬也将在今年夏天毕业后踏上为期一年支教之旅,把冬奥精神带到祖国西北地区的支教学校。

林孟坦言,冬奥的结束也是冰雪事业的新征程,“作为一名冬奥人、一名冰雪教师,我会通过参与冬奥总结经验,提高专业能力,带着更高的热情继续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北京八达岭文旅集团畅安索道公司员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运行经理秦志伟在表彰大会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做好后续场馆保障工作。用他的话说,“赛事结束后,我送走了我的‘战友’们,但我还得一直战斗,继续干好‘后冬奥’的活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0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