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的身份:诸葛亮草船真的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的身份:诸葛亮草船真的 这一则材料说的是,孙权的船一侧中箭太多,眼看就要沉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权脑筋急转弯,想出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应对方法:马上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这样,慢慢就“箭均船平”了起来。孙权终于得以平安返航。可以看见的是,孙权的第一动机可不是“借箭”而是保命!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诸葛亮塑像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
说起中国的四大经典名著,估计大家都看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三国演义》深受无数热血男子和军事爱好者的喜爱,传说多尔贡率军时要求人手一部《三国演义》。而说到这本书的主角之一“诸葛亮”,宛如一个神话人物,就像智慧的化身。在他诸多事迹中,都能体现出他智慧近妖,神乎其神的比如“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小编想告诉大家,你知道“草船借箭”可能不是真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草船借箭的演义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说的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的是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妒忌诸葛亮智谋高于自己,恐日后对东吴不利。周瑜就想把诸葛亮给除掉,于是设套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造10万支军箭,没想到诸葛亮立即答应了,并且还说只需三天便可以达成目标,并立了军令状。周瑜以为自己的诡计得逞,故意拖延材料供应,不给材料那拿什么去造箭呢?到时候可按未完成任务的罪名将诸葛亮除掉。虽然周瑜没有提供材料,但诸葛亮依然不慌不忙,他只请鲁肃暗中为其准备20只船,每船均是30人。船上以青布帷幔,两侧束草人千只。第3日清晨,大雾漫江。诸葛亮请鲁肃来到船上,下令20只船冒着浓雾向曹操的驻地驶去。到了曹营附近,诸葛亮令船队一字排开,并擂鼓呐喊。曹操闻报令,千万弓弩手万箭齐发,一击退敌军,到了浓雾消散,诸葛亮才下令返回。此时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插满10万支箭。诸葛亮以过人的智谋使周瑜的阴谋破产。
诸葛亮塑像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一则材料说的是,孙权的船一侧中箭太多,眼看就要沉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权脑筋急转弯,想出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应对方法:马上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这样,慢慢就“箭均船平”了起来。孙权终于得以平安返航。可以看见的是,孙权的第一动机可不是“借箭”而是保命!
孙权塑像
在宋元时期的话本《三国志平话》里,记载的则是,“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从上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讲话人对周瑜情有独钟,不但把孙权的英勇事迹移到了公瑾身上,而且很好地加工、演绎了一番,变成了大众熟知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故地
但只要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应该知道,罗贯中是个地地道道的“诸葛”小粉丝,什么好事都喜欢往这个主角身上移。于是,《三国志平话》中周瑜的故事,变成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故事,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读《三国演义》,看到的自然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谈笑间”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