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人生而有欲,“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也”,人都是嫌贫爱富的,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一,发展商业是顺应人性的。“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用农业来保值,用商业来增值。“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没钱就打工,有本钱了要做生意。司马迁是倡导商业的。因为:
士农工商,农是本业,商是末业。重农轻商,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大特征。
然而司马迁却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说完又说,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啥意思呢?就是说,在家搞刺绣,还不如开个门市卖东西。这就是工不如商。
“末业,贫者之资也”,经商,是穷人发财致富的门路。
“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用农业来保值,用商业来增值。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没钱就打工,有本钱了要做生意。
司马迁是倡导商业的。因为:
第一,发展商业是顺应人性的。
人生而有欲,“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也”,人都是嫌贫爱富的,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欲如洪流,宜疏不宜堵。“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与民争利,就是逆势而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第二,发展商业是循道而行。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有其规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人的行动规则。
在庙堂深谋远虑的,素隐行怪的,当兵的,社会上的混混,娼妓,公子哥,赌徒,猎人,医生,农民,工人,商人……没有不求富贵的。干法不同,但目的都一样:归于富贵。
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会发现,只要因势利导,不用管理,人们就会自发去做事情。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日夜无休时,就是金钱永不眠。犹如水往低处流,“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不是遵道而行吗?
第三,人民富有,社会更好治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穷山恶水出刁民,礼生于有废于无。穷得叮当响,就可能铤而走险,违法乱纪。人的物质财富富有了,就会追求精神财富。“人富而仁义附焉”,“君子富,好行其德”。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另外,从姜太公,管仲,计然,范蠡等例子可以看出,发展商业,是政治治理的必要手段,有奇效。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综上而言,司马迁是务实的,因为他客观地看待人的需求,并倡导顺心人性。司马迁也是智慧的,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商业的重要性:农不如工,工不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