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就在战斗即将打响之时,曹操亲自带兵攻占了汉中,对益州门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刘备只好草签协议,规定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蜀。很显然,这是两国妥协的产物。虽然成功占领了三郡,但孙权并不准备罢手,对于荆州,他志在必得。而孙权行动能力很强,他命吴国的“鹰派将领”吕蒙袭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郡。刘备得知此消息后,急忙领军5万赶到公安,命关羽率部进抵益阳。吴蜀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一开始,孙刘两家的关系还算和睦,孙权甚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但随着刘备对益州的攻占,孙权对于刘备势力的发展开始警惕了起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计划让刘备横跨荆益两州;而鲁肃在给孙权制定的计划中,却是要全据长江。和刘备结盟,借南郡,不过是孙权的权宜之计。刘备对益州的占领,自然宣告着孙权“全据长江”计划的破产。与此同时,在古代水战中,占据上游是有优势的。若刘备有心,完全可以从益州顺流而下,经过荆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十万,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照说与强大的魏国作战,理应全力以赴。但在开战之前,诸葛亮却悄悄地留下了一万人的精兵,驻扎于边境,只为抵御一强敌。而这个强敌不是别人,正是蜀汉的“盟友”——东吴。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1)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在三国中是一个大大的“杯具”,它国土最小,兵力最弱,人口最为稀少。而蜀汉之所以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其实很大程度都是拜东吴所赐。

赤壁之战前,孙刘两家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斡旋下,建立了伙伴关系。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破20万曹军。随后孙刘两家分别攻入了荆州,自此之后荆州被三方所瓜分,曹操退守襄阳,领有南阳郡,孙权占据了南郡和江夏郡,刘备占领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当时孙权的南郡夹在了曹刘两家之间,刘备集团得以在东吴的庇护下发展势力。老奸巨猾的孙权自然不愿做刘备的冤大头,于是提议将南郡的大半借给刘备,孙刘两家共同抵御曹操。而这,也是所谓刘备借荆州的由来。与其说是借荆州,不如说是借南郡。

一开始,孙刘两家的关系还算和睦,孙权甚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但随着刘备对益州的攻占,孙权对于刘备势力的发展开始警惕了起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计划让刘备横跨荆益两州;而鲁肃在给孙权制定的计划中,却是要全据长江。和刘备结盟,借南郡,不过是孙权的权宜之计。刘备对益州的占领,自然宣告着孙权“全据长江”计划的破产。与此同时,在古代水战中,占据上游是有优势的。若刘备有心,完全可以从益州顺流而下,经过荆州,直接打到首都建业城下。

如今夺取益州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孙权开始以武力为后盾,要求刘备交出整个荆州。对于孙权的要求,刘备集团自然感到十分荒谬。孙权只借了南郡,凭什么把荆南四郡当成利息,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2)

而孙权行动能力很强,他命吴国的“鹰派将领”吕蒙袭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郡。刘备得知此消息后,急忙领军5万赶到公安,命关羽率部进抵益阳。吴蜀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战斗即将打响之时,曹操亲自带兵攻占了汉中,对益州门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刘备只好草签协议,规定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蜀。很显然,这是两国妥协的产物。虽然成功占领了三郡,但孙权并不准备罢手,对于荆州,他志在必得。

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发展到了极盛时期。首先,刘备在汉中首次击败曹操;其次,关羽发动大规模北伐,围困曹仁于樊城,并借助秋霖洪水,大破于禁,一度威震华夏。

刘备集团的不断胜利,和孙权对曹魏的不断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刘备集团攻城略地之时,孙权却屡败于合肥,丢人至极。既然北上不成,于是孙权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盟友。

一方面,孙权假意向关羽保证,自己将为他的北伐提供粮草和兵力支援;另一方面,孙权偷偷向洛阳派去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对此,司马懿认为“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于是劝说曹操接受孙权的投降,并承认其对江南的统治,进而瓦解孙刘联盟。曹操据此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就这样,孙刘联盟在刘备、关羽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解除了,现在反而成了魏吴联盟。但凡联盟,都是弱弱联合以克强敌。孙权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和强者联合对付弱者。到时候只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孙刘两家最后都为曹魏所灭。很显然,孙权虽然精明,但缺乏远见。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3)

就在关羽围攻樊城,即可破城之时。孙权却派吕蒙白衣渡江,神不知、鬼不觉地杀到了南郡之下。对于东吴的偷袭,关羽并非没有防备。在南郡中,关羽留下糜芳、傅士仁和足以守卫城池的精兵。照说糜芳是国舅,和刘备出生入死十多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离不弃。但由于与关羽的私怨,糜芳却打开了城门,不战而降,导致关羽的后路被断。

随后,吕蒙沿江西进,以偷袭方式迅速占领江陵、公安,并且夺取宜都、夷陵,据守峡口,堵住了刘备的东援之路。关羽由此进退失据,在西逃途中被吴军擒杀。

樊城之战后,荆州七郡有六个郡属于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实现。曹操随即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承认了他对江南和荆州的统治。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孙权又被封为大魏吴王,表面上对曹丕称臣。很显然,孙权预料到刘备肯定会出兵为关羽报仇,他低头做小,不过是为了避免两面作战。

不出孙权所料的是,刘备果然拒绝了赵云、黄权等人的一再劝说,提五万精兵伐吴。很显然,蜀汉必须防备魏国的偷袭,不得不在国内留下精兵防守,因此不能调全军伐吴。同时诸葛亮必须坐镇成都,因此刘备身边少了一位能防止他战败的谋士。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4)

刘备大举西进,孙权一面派陆逊带领6万大军据守于峡口,一面派人向曹丕求援。在孙权的斡旋之下,曹丕决定对吴蜀之战采取旁观的态度。而这也使孙权能够专心迎战蜀军,在战略上避免了两面守敌的局面。

黄武元年六月,陆逊火烧连营,将蜀军杀得大败,五万大军回到白帝城者几乎寥寥无几。刘备赖以起家,纵横天下十多年的精兵就此丧尽。更可怕的是,刘备还损失了大量基层将领,导致了蜀汉人才的断层。

由此可见,蜀汉的衰落完全是由于孙权的背刺。没有孙权的背盟偷袭,刘备又如何会落到托孤白帝城的田地?

夷陵之战后,蜀汉实力大减,对东吴不再有威胁。于是吴国开始对魏国摆出一副倨傲的姿态,拒绝与曹魏盟誓并派出质子。

刘备据守永安白帝城时,吴将徐盛、潘璋等人竞相上表请战,以为必能擒获刘备。然而陆逊却认为,蜀汉已经衰落,如今的大敌已经变成了曹魏。于是孙权派遣郑泉赶赴永安白帝城,开始同刘备讲和,而刘备先后派太中大夫宗玮、费祎奔赴建业,吴蜀关系开始初步有所缓和,进入了不战不和的状态。

黄武二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刚刚恢复的吴蜀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孙权会不会以此变卦,做出不利于两国和睦共处的决策?更是成为蜀统治集团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

孙权虽然先时曾派立信都尉冯熙使蜀,来为刘备吊丧,但至此仍未断绝同魏的往来。 冯熙自蜀归国后,又受孙权之命使魏。 孙权可称得上脚踏两只船,究竟倒向哪一方,还需要慎重抉择。

面对国仇家恨,诸葛亮最终还是决定咽下这口恶气。相比于与东吴的仇恨,保持政权的存续更为重要。若继续与魏吴两面为敌,别说是报仇了,就连江山社稷也保不住了。于是诸葛亮派邓芝前往东吴,与孙权共修盟好。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5)

到了东吴,邓芝对孙权陈说利害。他表示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邓芝的话,让孙权大喜过望。很显然,蜀汉已经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占领。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干嘛还要要和蜀汉为敌呢?就这样,吴国和蜀国再次结为了同盟。但从实质上来说,吴蜀之间与其说是同盟,还不如说是一个“互不侵犯条约”。

在酒宴上,孙权对邓芝说:“咱们两国结盟后,可以攻灭曹魏,到时候平分天下,各自为帝,岂不美哉?”然而邓芝却丝毫不卖孙权的面子,而是赤裸裸地说:

“天无二日 士无二王 如并魏之后 大王未识天命 君各茂其德 臣各尽其忠 将提枹鼓 则战争方始耳。”

简单翻译来就是,天下就没有两个皇帝,如果魏国灭亡,大王仍然不识抬举,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到时候咱们还是要打一仗的。

在结盟仪式上,邓芝却宣扬吴蜀两国在未来必有一战。很显然在一开始,吴国和蜀国之间就缺乏互信。对于侵夺荆州、气死刘备的仇,诸葛亮可是从来没有忘记的。和吴国结盟,不过是捏着鼻子与仇敌握手而已。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6)

吴蜀“结盟”后,两国开始“联合”伐魏。黄武七年春,诸葛亮出兵汉中,首次北伐,刘禅下诏称“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 。 八月,吴大都督陆逊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 诸葛亮闻讯后,又在当年冬出兵进围陈仓,与魏大将军曹真相敌,是为第二次北伐。

但凡两国结盟作战,往往都是兵合一处,集中优势兵力。但吴蜀两国的“联合作战”,却从来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东边打一榔头,西边就打一锤子,两军相距十万八千里。表面看是相互呼应,实际毫无配合可言。

两国不仅在共同作战上阳奉阴违,私底下两国在北伐的同时,都对自己的好邻居留了一手。诸葛亮北伐时,提兵10万。他将幕府放置于汉中。

与此同时,他让原本驻守永安的李严移屯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镇守永安。永安,是吴蜀交界的重镇,可谓蜀地的东大门;而陈到,本是刘备的亲信将领,其武勇不下于赵云。诸葛亮之所以不带陈到这样的猛将参加北伐,就是因为东吴对蜀汉的威胁,仅次于曹魏。

诸葛亮提兵北伐,谁知道两面三刀的孙权会不会又对盟友捅一刀呢?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7)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将最精锐的白毦兵交给了陈到。在与兄长、吴国大臣诸葛瑾的通信中,诸葛亮赤裸裸地说: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也就是说,陈到手下皆是精兵,而且有李严在后方的江州坐镇,可谓是兵多将广。诸葛亮之所以向兄长如此交底,就是警告东吴别想故伎重演,别趁自己北伐、抄盟友的后路。

到了黄龙元年四月,孙权即皇帝位。由此,吴蜀两国的关系再度恶化。蜀汉认为自己继承了汉朝正统,故而能够称帝。你孙权何德何能,和我们平起平坐?然而诸葛亮却积极务实,他首先肯定了群臣们的看法,“权有僭逆之心久矣”。也就是说,孙权早就想僭越称帝了。

但诸葛亮随即话锋一转:

“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今者加显绝,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 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 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

简单翻译来就是,我们之所以对他的篡逆视而不见,是因为曹魏太强,我们要寻求他的援助。而且就算讨伐东吴,东吴也不是什么善茬,他们人才很多,君臣和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败的。而这,反而会让真正的仇敌坐收渔利。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8)

在劝服群臣后,诸葛亮派卫尉陈震前往武昌,庆贺孙权践位。不仅如此,两国还达成了“瓜分天下”的协议:

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司州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同时由吴建武中郎将胡综起草,两国正式签订友好互助盟约。

以吴蜀当时的实力,平分天下自然是扯淡的。然而根据协议,两国还是装模作样了一番。首先,吴国大臣步骘、朱然原领冀州、兖州牧,按盟约规定冀、兖二州属蜀,因而解除州牧职务;蜀李恢原领交州刺史,按盟约规定交州属吴,因而解除刺史职务;

黄武二年,蜀朝廷,改封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这是因为按照约定,鲁国和梁国日后都应属于吴国。

两国这种“瓜分天下”式的盟约,注定两国根本不可能实现有力的配合,两国确立了各自的作战方向,最终还是各打各的。

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二月兴兵10万,出斜谷,据武功,与魏大将军司马懿对阵渭南。 五月,孙权命陆逊、诸葛瑾屯兵江夏、沔口,孙韶、张承进兵广陵、淮阳,自领大军围攻合肥新城。 这是吴蜀签约后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的联合行动。

这次联合行动在西线由于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病逝军中;在东线由于吴军疾疫流行,被迫主动退却,终究没有建树。

在这次北伐中,54岁的诸葛亮不幸病逝。蜀汉正在进行国丧,孙权立即露出了唯利是图的嘴脸。孙权认为魏国可能会趁诸葛亮逝世之机,将蜀国灭掉。因此吴国在巴丘增兵一万,又趁势灭蜀之意。然而面对驻扎在永安的一万精兵,孙权也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刘禅另派右中郎将宗预使吴,就处理两国关系面临的问题同孙权会晤。宗预一到武昌,孙权倒是来个恶人先告状:“你们为什么要加强白帝城的守备呢?”

诸葛亮真正北伐几次:诸葛亮带10万人北伐(9)

宗预见孙权如此厚脸皮,没好气地说:“你在巴丘增兵,我们就不能在永安增兵吗?”对于宗预的反驳,孙权尴尬地笑了笑,最终还是重申两国盟好,吴蜀两军各自撤军。

由此可见,虽然吴蜀两国结为盟好,但孙权实际一直留存着部队,随时准备背刺蜀国。其“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诸葛亮在永安留下的精兵,完美地遏制了孙权的野心。

蜀大司马蒋琬执政之后,吸取了诸葛亮北伐的教训,准备在汉中修建战船,沿着汉水袭击魏国的上庸。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东吴群臣的警觉,他们认为蜀国修船,不是针对魏国,而是针对吴国。然而这一次,孙权却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吴蜀之间的盟约还相当可靠,蜀国不可能进攻吴国。对此,孙权甚至赌誓:“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由此可见,吴国有图蜀之意,但是蜀国确实没有伐吴之心。

永安六年十月,魏军大举攻蜀,眼看就要打到成都。孙休派大将军丁奉督军进入寿春,将军留平前往南郡,与上大将军施绩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出兵沔中,表面上均以援蜀为目的。但实际上,吴国真正的目的是趁火打劫,和魏国一起瓜分蜀国的国土。然而这一次,诸葛亮放在永安、备而不发的一万精兵,终于起到了作用。

巴郡太守罗宪据守在白帝城,硬是让东吴数万大军难进寸步。之后,吴主又让陆抗率3万人支援,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但始终无法攻破白帝城。很显然,诸葛亮时代留下的防御体系,一直都是行之有效的。即使蜀汉被曹魏灭了,也不能便宜东吴。

吴蜀同盟持续了数十年,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妥协的、不得已的产物。两国各怀鬼胎,都想从对方那里占便宜,因此不敢将所有力量投入到伐魏的军事活动之中。有了关羽的教训,诸葛亮再也不敢信任孙权,他在永安留下了上万兵马,即使蜀汉灭亡了也不准撤回。

孙权、诸葛亮在外交事务中的务实求利和灵活机智,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迷信盟友或“朋友”,必须立足于自身,否则到时候被盟友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