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无厘头电影口碑意外好:能把一部高危影片拍得如此通俗和欢乐
这部无厘头电影口碑意外好:能把一部高危影片拍得如此通俗和欢乐这除了导演的功劳,编剧安东尼·麦卡滕的虚构化改编也为故事制造了冲突,拉近与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安东尼·麦卡滕很擅长此类以真实人物为主角的戏剧性创作,此前的《万物理论》、《至暗时刻》、《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大受好评,他几乎垄断了近几年传奇式人物剧情片的市场。从得分上来看,《教宗的承继》的确与被捧为神作的《爱尔兰人》和《婚姻故事》有一定差距,但它却是三部影片中最为有趣的一部,看似严肃的它其实相当轻巧,没有苦大仇深,反而有不少突如其来的小幽默。此外,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作品都深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表现出对社会的主动反思,喜欢用镜头向世界展示底层和边缘地带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处理《教宗的承继》时,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神秘的“教宗”进行了“祛魅”化,让看似高不可攀的角色逐渐“常人化”,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最终实现了人物和观众之间的高度共情。影片上映后,口碑稳步攀升,烂番茄新鲜度和观
作为今年网飞的“三驾马车”之一,《教宗的承继》(The Two Popes)相比《爱尔兰人》和《婚姻故事》应该是编剧和拍摄难度最大的一部。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涉及敏感的宗教题材,而且故事就围绕两位人物的对话展开,熟知历史的人,更是对影片的结局的了如指掌,使得故事的发展毫无悬念。如何把影片拍得既好看又安全,的确是个难题。
幸好,经验丰富的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接手了这个“高危”、高难度项目。执导过《上帝之城》《不朽的园丁》《盲流感》等影片的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是奥斯卡和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宠儿”,他还是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
他能够很好的平衡电影的商业属性和艺术价值,不仅能以炫酷的电影技法艳惊观众,同时还能够洞察事物,并将其高雅地表现出来。
此外,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作品都深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表现出对社会的主动反思,喜欢用镜头向世界展示底层和边缘地带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处理《教宗的承继》时,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神秘的“教宗”进行了“祛魅”化,让看似高不可攀的角色逐渐“常人化”,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最终实现了人物和观众之间的高度共情。
影片上映后,口碑稳步攀升,烂番茄新鲜度和观众打分均维持在89%;
IMDB给出了7.7分,MTC也保持在中等偏上的75分。
从得分上来看,《教宗的承继》的确与被捧为神作的《爱尔兰人》和《婚姻故事》有一定差距,但它却是三部影片中最为有趣的一部,看似严肃的它其实相当轻巧,没有苦大仇深,反而有不少突如其来的小幽默。
这除了导演的功劳,编剧安东尼·麦卡滕的虚构化改编也为故事制造了冲突,拉近与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安东尼·麦卡滕很擅长此类以真实人物为主角的戏剧性创作,此前的《万物理论》、《至暗时刻》、《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大受好评,他几乎垄断了近几年传奇式人物剧情片的市场。
对于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安东尼·麦卡腾认为:“它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为了引发人们的思考。在一个保守派和进步派都根深蒂固,且彼此间分歧越来越大的世界里,我们想拍摄一部关于寻找中间立场的电影”。
影片中有几句点题的台词:“要建桥,不要筑墙”。
“这是改变,不是妥协”。
“Keep Moving,Keep Moving”。
建桥、改变、行动,这些涉及天主教未来走向的“关键词”来自两次权力交接。2005年,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去世,在他的领导下,教会整体上是保守的作风。反对同性、堕胎,以及反对为女性和已婚男性进行神职授任。
影片的开场,就是一次权力交接的冲突高潮。两位主角,来自德国的主教约瑟夫·阿来士·拉辛格(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与来自阿根廷的枢机主教贝尔格里奥(乔纳森·普雷斯 饰)成为了竞选的焦点。
影片从一开始就将两人放在了对立的两端,无论是个人性格还是生活态度,包括宗教理念都大相径庭。媒体认为,通过当选者就能判断出教会对于未来是力求改革,还是继续保守。
最终,约瑟夫·阿来士·拉辛格成为新一任教宗——本笃十六世。无疑,保守派的作风将延续,教会还没有做好改革的准备。但时代却逆向推动了变革的发生,为一切埋下了伏笔。7年后,教会陷入了多起丑闻,本笃十六世的权威受到质疑,他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与此同时,枢机主教贝尔格里奥对改革失去了耐心,向教宗递交了自己的退休申请,想过上简单的牧师生活。迟迟没有收到回复的贝尔格里奥决定主动前往罗马,而其实教宗本笃十六世早已打算邀请他前往教皇夏宫商议要事。
令贝尔格里奥感到震惊的是,本笃十六世不但拒绝了他的退休申请,而且还力图让他接替自己的位置,当上新的教宗。
本笃十六世作为近600年,首位不是因为逝世而去职的教宗,打破天主教廷多年来自愿请辞的传统。虽然本笃十六世表面说没有受到外界压力,由于年事已高才退位,但其背后是否有其他原因一直都是世人好奇的地方。
面对教会丑闻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对自己信仰的怀疑,本笃十六世召见对他最严厉的批判者贝尔格里奥来到罗马。影响天主教的第二次权力交接拉开帷幕,两人在梵蒂冈的围墙内展开了一场传统与开放、罪恶与宽恕之间的碰撞。
《教宗的承继》是好莱坞叙事模式中,标准的“双雄模式”,两位顶级卡司也奉献了精湛的表演,真可谓是每一条面部皱纹里都有戏。在祛魅的过程中,宏大叙事与私密交谈相映成趣,敏感问题点到即止,私人对话则完成了人物弧光。
两人谈及同性婚姻时,贝尔格里奥打了一个比喻:上帝如此造你,也爱这样的你。如果有人是同性恋,可他信仰上帝且心地良善,那我们又该怎么论断他呢?随后,他用一个笑话间接解答了这个问题。
随后,两人还谈及了贫富差距和阶层问题。贝尔格里奥认为应该始终关注穷人,教宗应该代表他们说话,向世人传递他们早已被淹没的想法,替他们开口。此外,影片也涉及了更为敏感的神父性侵问题。影片在此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感和电影化加工。
宏大叙事与个人焦虑在这里完成了巧妙的共振。在谈及这一敏感话题时,两人所处的空间不断发生改变,从教宗别墅的后花园,来到西斯廷教堂内,最后再到神圣的“泪室”(Room of Tears)。
一开始与贝尔格里奥“针尖对麦芒”的本笃十六世终于在这里卸下了重担,对以往处理神父性侵问题的不妥之处进行了告解,在贝尔格里奥面前求主的宽恕。
这一幕其实就象征了权力交接的完成。本笃十六世完成了自我的“改变”,获得了新生,同时把重担交到了贝尔格里奥肩上。抛开那些复杂的宏大命题的讨论,《教宗的承继》其实可以看做两位老人对自我前半生经历的“结案陈词”。
两人从猜疑、重新相识到建立信任,最后成为朋友的过程,同时也是相互“告解”,把对方当做好友、当做“神”,希望通过对方,完成对自己的审判、以及获得宽恕。
本笃十六世的人物弧光转折几乎依赖与贝尔格里奥的对白和行为互动,而贝尔格里奥的过往和他心魔的来源则采取了回忆性叙事的手法,并用黑白片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如何放弃了爱情,投靠了信仰;随后又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同伴而投靠了军方。在这些回忆性叙事中,观众逐渐了解了贝尔格里奥信仰的起源,动摇信仰的根源,以及现在他无法战胜的心魔。
所以,《教宗的承继》也可以看做是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相互治愈的温暖故事。从对手到朋友,从“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到“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教宗的承继》虽然没有办法让你参透那些“世纪难题”,但它用通俗的方式吸引你去关注这些问题,并且摒除了偏见和成见,用中立的姿态,独立思考的方式,重新去审视这些存在已久的难题。
就像影片中不断提及的,要建桥,不要筑墙,然后Keep Moving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看似俏皮和戏剧性的小场景不但提高了观赏性,同时也巧妙的隐喻了主题和人物内心的变化。比如,本笃十六世总是喜欢一个人享用晚餐,到后来两人随意的点了披萨、喝起了饮料。
比如,片尾暖意浓浓的再次相聚。大球迷贝尔格里奥和本笃十六世一起观看了世界杯——那场阿根廷和德国的“世纪大战”。
在电视机前,他们放下了教宗的身份,成为了两个痴迷体育运动的球迷,因为足球而“返老还童”的大男孩。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对准了熄灭的蜡烛,烟缓缓向上飘荡,这呼应了之前教宗本笃十六世说的,“我熄灭蜡烛后,烟是往下沉的,我再也听不见主的声音了”。
而当交接完成过后,一切尘埃落定,万物迎来新生,上帝终于回应了他最忠实的仆人,开始“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