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服相关的漫画:这部在十年前引起轰动的汉服漫画
与汉服相关的漫画:这部在十年前引起轰动的汉服漫画这样的对比,也许会引起一些近两年“入坑”同袍的不适感。我要明确的一点是,我所对比的是一个整体态势,并非针对某一类人、社团或个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与社会环境对应的,必然是汉服圈内环境。(尽管我不太想用“圈”来表示,但始终难以找到更好的词汇,毕竟汉服目前仍然是亚文化状态。)曾经多数同袍会聚集同一社区,很多人由“汉”入“服”,更注重思想性,汉服几乎成了一种信仰符号,找回民族自信是当时许多同袍迫切的需求。当同袍们谈论起“剃发易服”的一场场暴行,那种愤怒由心中勃发,并希望让身边人知道这段历史。也是在当时,大大小小的汉服社团是同袍们聚集的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是宣传汉服的主力手段。时至当下,同袍数量急剧增长,但社交平台分散,不少同袍也本着“贵圈乱”,宁可野生的求生欲,对所谓的“汉服群体”敬而远之。但是当前网络社交形式,使得同袍很难再去系统了解这件服装背后的思想意义,民族性不再是汉服所强调的主题,服装性
↑2010年汉服同袍在活动中多为日常形象,本图旨在展示其中三位男性同袍的装束打扮。
↓2020年,“汉服男神”们在汉服活动上的装束仪容。
再次,是周围环境变化。社会环境层面,汉服曾经常常被路人误解为韩服、和服,除了在汉服聚会时候,同袍很难遇到其他穿汉服的人,漫画中汉服社团的学生们遇到来自明朝的许心鉴都激动万分。而如今,你能在任何景点、街巷、商街,甚至是家门口偶遇穿着汉服的同袍。尽管仍然会有人侧目,但极少再有人凑上来讨论这是不是和服了。人们看见后会淡定地想:“咦,有人穿汉服。”虽然社会上对汉服的态度仍然褒贬不一,但汉服本身已经被认可,成了中国的符号之一。
与社会环境对应的,必然是汉服圈内环境。(尽管我不太想用“圈”来表示,但始终难以找到更好的词汇,毕竟汉服目前仍然是亚文化状态。)曾经多数同袍会聚集同一社区,很多人由“汉”入“服”,更注重思想性,汉服几乎成了一种信仰符号,找回民族自信是当时许多同袍迫切的需求。当同袍们谈论起“剃发易服”的一场场暴行,那种愤怒由心中勃发,并希望让身边人知道这段历史。也是在当时,大大小小的汉服社团是同袍们聚集的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是宣传汉服的主力手段。
时至当下,同袍数量急剧增长,但社交平台分散,不少同袍也本着“贵圈乱”,宁可野生的求生欲,对所谓的“汉服群体”敬而远之。但是当前网络社交形式,使得同袍很难再去系统了解这件服装背后的思想意义,民族性不再是汉服所强调的主题,服装性逐渐占上风。尽管认同“汉服是汉民族服装”,多数同袍更愿意花时间在购买、开箱、穿搭、约拍上,汉服已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道甜点。我相信仍然有同袍将汉服视为一种民族复兴的符号,但从整个群体看,强调思想性的同袍逐渐式微,“剃发易服”成为了汉服历史中一带而过的一笔。
这样的对比,也许会引起一些近两年“入坑”同袍的不适感。我要明确的一点是,我所对比的是一个整体态势,并非针对某一类人、社团或个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君思故乡明》这部漫画如今发布十年,对老同袍来说,他们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侧影,对新同袍来说,他们是汉服复兴运动的先锋形象,是汉服复兴的历史长河,该漫画更是精品的汉服运动知识读本。
曾经,是一群傻傻的年轻人,想要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傻傻地穿起“不合时宜”的服装,愿意在街上被人指指点点,与出言不逊的路人争得面红耳赤。
更远的曾经,是一群人,为了自己民族的气节,死守衣冠,宁可留发赴死也不愿易服苟活。当我们回想起汉服是如何一步步重回社会视野的艰辛,才会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局面。
漫画中表现的是十年前汉民族服装与社会认知不平衡的矛盾,十年后的今天,汉服仍然有它的矛盾与尴尬,例如社会资本与汉服同袍在汉服话语权上的存在种种博弈,汉服同袍的认知侧重逐渐从“汉”转向“服”,汉服面临与古风圈、cos圈、二次元等同的随时会“退坑清衣”的现状……如何让汉服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产生扭曲,则是当下同袍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了。
文排 黑猫
审校 月影 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