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特征:要想翻译好文言文
文言文倒装句特征:要想翻译好文言文(《鸿门宴》)(3)沛公渭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2)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论语》二章)
省略和倒装
省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2)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 )行矣。(《论语》二章)
(3)沛公渭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黑质"前省“蛇”,"触草木”前省“蛇”,“尽死”前省“草木”,“使子路反见之”前省“子”,“至”前省“子路”,“行”前省“隐者”,这都是承前省。“度我至军中”前省“公”,是蒙后省。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孟子”和“齐宣王”,是对话中省略人称。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左忠公毅公逸事》)
“史朝夕”后省略了谓语动词“伺”“候”之类,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3.省略宾语
(1)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赤壁之战》)
(2)孟尝君予( )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冯谖客孟尝君》)
(3)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指南录)后序》
“追”后省略了“之”,代孙权;“予”后省略了“之”,代冯谖;“进退不由”后省略“己”,指文天祥自己。文言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1)秦王不怿,为( )一击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3)权以( )示群下。(《赤壁之战》
“为”后省略了“之”,代赵王;“与”后省略了“之”,代项羽等;“以”后省略了“之”,代曹操的书信。介词“为”“与”“以”后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1)今以钟磬置( )水中。(《石钟山记》)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赤壁之战》)
(3)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素区寄传》)
倒装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顺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这样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文言中并不多见。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
贮疏》)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第二种情况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1)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演相如列传》)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第三种情况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唯利是图。(成语)
3.定语后置
(1)今成舉、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基碑记》)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具体而微”“能不易其志”“铿然有声”是修饰“雁荡”“缙绅”和“石”的。定语后置,多在后面加“者”字。
4.状语和补语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如: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介词结构“以………”,多放在谓语前作状语,但也有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的,如:
(1)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2)饰以篆文山龟鸟鲁之形。(《张衡传》
这种用法并不多,多数的情况是介词结构“以…”置于动词前,动词后加“之”,所以这两句也可说成“以帷幕裹之”和“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四题。
十一月,庚午①,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频,……有司循旧制请用银装车②,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依外命妇③以钢装车,诏公主执妇礼皆如臣庶之法,戒以毋得轻夫族,毋得预时事。又申以手诏曰:“苟违吾戒,必有太平、安乐之祸④,”颢弟周凯,尝得危疾,上遣使視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注谢罪。上責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遣归郑氏。由是终上之世,贵戚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庚午〕干支纪日,这年十月丁巳朔(初一),则庚午是十四日。②〔银装车〕用白银装饰的车子,公主所乘。下文“铜装车”,是用白铜装饰的车子,外命妇所乘。皇上命万寿公主乘铜装车,是降低规格以示俭约的举动,③〔外命妇〕受过皇帝封号的王公大臣家中的妇女,④〔太平、安乐之祸〕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唐玄宗即位后,她阴谋加害玄宗,被杀。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她干预朝政,与其母一起毒死中亲,后李隆基(玄宗)起兵时被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循 诏 庶 预 衣冠之族
2.从文中找出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和宾语前置的句子。
3.翻译全文
4.“戒以毋得轻夫族”如换一种说法,该怎么说?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三题
(李)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貸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朝政杖杀之(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导騎如故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选自童弟鹤选注《韩愈文选》)
1.标点上文
2.翻译( )的一段话,补出省略成分。
3.解释加点的词语:
谄事 迁 愎 文法
京畿 贷麦苗 优人
故事 陵栎 逋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