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神庙和圣地的区别:何谓帕特农神庙
雅典神庙和圣地的区别:何谓帕特农神庙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座建造物,是那样举世瞩目、备受颂扬、久经检视、权威高耸,却又包含着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核心。被研究、被赞叹过许多世纪之后,在许多方面,帕特农神庙仍然是个谜。帕特农神庙已经成了西方艺术的图腾本书让帕特农的神话-宗教面向得以重见天日:这一置身雅典仪式生活中心的建筑,滋养着雅典人充满了强烈宗教情怀的心灵;其繁多而精美绝伦的装饰图像,讲述着这座城市生机盎然却潜藏幽暗的神话时代。读者们将意外地发现,在古代雅典人真实的世界观中,献祭、礼仪、记忆和民主彼此紧密交织在一起。《帕特农之谜》[美] 琼·布雷顿·康奈利 著,梁永安 译
我们是一个爱讲故事的物种,这些故事形塑了自远古至今的真相。康奈利的杰出研究让我们看到,一个神话披露的秘密堪比坚石与废墟,她让我们重新省思我们对古典时代的认识,这极有助于理解我们的时代。
——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导演、编剧、制片人)
这部开创性之作将永远改变我们对西方文明较重要的一座建筑的认识。敲开帕特农神庙的密码,作者让古典世界在今日之天光下暴露无遗,也让二十一世纪的遗绪更丰富多元。
——汤姆•雷斯(普利策奖得奖小说《黑伯爵》作者 )
本书让帕特农的神话-宗教面向得以重见天日:这一置身雅典仪式生活中心的建筑,滋养着雅典人充满了强烈宗教情怀的心灵;其繁多而精美绝伦的装饰图像,讲述着这座城市生机盎然却潜藏幽暗的神话时代。读者们将意外地发现,在古代雅典人真实的世界观中,献祭、礼仪、记忆和民主彼此紧密交织在一起。
《帕特农之谜》
[美] 琼·布雷顿·康奈利 著,梁永安 译
帕特农神庙已经成了西方艺术的图腾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座建造物,是那样举世瞩目、备受颂扬、久经检视、权威高耸,却又包含着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核心。被研究、被赞叹过许多世纪之后,在许多方面,帕特农神庙仍然是个谜。
落成于近两千五百年前(公元前四四七至前四三二年),帕特农神庙在过去三十年来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审视与研究。对神庙进行保护和技术分析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卫城修复工作队负责,带来了大量新信息,让我们更明白这巨构是如何规划、施工和建筑的。一些惊人的发现(例如在西门廊天花板花边上找到的鲜艳颜料痕迹)透露出神庙当初色泽缤纷。与此同时,从希腊文学、铭文、艺术史和考古学浮现的新证据也扩大了我们对帕特农神庙建筑所属的那个世界的了解。古雅典人的神话、信仰系统、礼仪、社会实践、认知结构乃至情感,如今都受到了一丝不苟的分析。但近年的新发现很多都无法契合于我们过去两百五十年来对帕特农神庙的理解。何以故?
从启蒙运动开始,我们对帕特农神庙及其象征体系的了解便是建构自研究者与诠释者的自我形象(self-image)。更何况,帕特农神庙已经成了西方艺术的图腾,乃至西方民主的象征。基于这些标签,我们把我们对何谓“文明”的标准一股脑儿投射到帕特农神庙。在望向这座建筑时,西方文化无可避免会看见自己。事实上,它只看到那些会恭维其自我形象的成分,或那些与民主制度有关的成分。这种相提并论受到帕特农风格一再被公共建筑模仿而强化。此风气开始于新古典主义运动而全盛于“复兴希腊运动”:自十九世纪早期开始,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学便喜欢披上一个古典建筑的外观,以此传达一套价值观,暗示自己与雅典民主的全盛时期一脉相承。例子比比皆是,以下只略举三四:费城的美国第二银行(一八一一至一八二四年)、大英博物馆(一八二三至一八五二年)、华尔街的美国关税大楼(一八四二年)、费城吉拉德学院的创校者堂一八四七年)、华盛顿的财政部大楼(一八三六至一八六九年)、俄亥俄州州议会(一八五七年)、费城艺术博物馆(一九二八年)。讽刺的是,这些毫不含糊的世俗场所并不知道它们是在模仿一种宗教性建筑样式。因为只关注政治和美学面向,我们轻易就安于接受帕特农神庙的既有图腾地位,忽略掉它较根本的角色乃是一处圣所。
经历两千年大体无损之后,帕特农神庙于一六八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爆炸。在其前的一个星期,瑞典公爵柯尼希斯马克带着一万部队兵临离雅典只有十四公里的依洛西斯厄琉西斯。在那里,他们与威尼斯将军莫罗西尼会师,合围雅典。这场围城战只是更大的莫里亚战争的一部分,该战争又称第六次奥斯曼-威尼斯战争,从一六八四年持续战至一六九九年。随着逼近雅典,奥斯曼守军在卫城建筑防御工事。当时,土耳其人已经把卫城西尖端的胜利女神雅典娜神庙拆毁,改建为炮台,又在帕特农神庙内堆放大堆弹药。有超过六天时间,从附近的缪斯庙丘向帕特农神庙进行炮轰,发射了大约七百发炮弹。较后,柯尼希斯马克的人马直接命中目标,帕特农神庙发生猛烈爆炸,导致墙壁、近十二根立柱(分布于南北两侧)和许多装饰性雕刻四散纷飞。当天共有三百人死于卫城。战争继续如火如荼地又打了二十四小时才以土耳其部队被俘告终。
这场战争永远改变了卫城的形貌,让它成为了另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废墟”。到了十八世纪早期,一座小型的正方形清真寺建在一度是由帕特农神庙内殿构成的瓦砾堆中。由砖头和回收再利用的石块兴建,这座圆顶清真寺坐落在帕特农神庙的残败柱廊之内,直到希腊独立战争期间才遭到破坏,后来又在一八四三年被移除。
让雅典人成为雅典人的远古
我们发现得愈多,似乎帕特农神庙就显得愈谜样,而其后的文化对它的过简解释也显得愈不充分。虽然古雅典庞杂的仪式与宗教世界已大量浮现于今人之眼,但关于这座位于那么多陌生、隐晦的宗教活动之易核心处的建筑物,有一个问题仍然有待回答:“何谓帕特农神庙?”
在所有存留至今的古典时代实体古物中,能较大幅度和较细致入微披露出雅典人意识的即是帕特农神庙的横饰带。这件登峰造极的大理石浮雕作品,又被称为“寓于石材的祷告”,是雅典人留给我们的较大和较复杂的精美叙事图板,也是通向他们心灵的关键途径。雕刻在横饰带上近四百个人物代表着些什么人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自十五世纪以还,帕特农横饰带便被认定是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人的生活写照,而自十七世纪以还,其内容便被诠释为泛雅典节(或全雅典人)的年度游行活动。但这种解读有违希腊神庙的标准装饰成规,因为按照常规,横饰带的主题都是取材自神话而不是现实事件。如此一来,那一圈石头雕刻便成了帕特农神庙之谜的谜中谜。
我主张,帕特农横饰带描绘的不是真人实事,即不是历史上曾有过的某一次泛雅典节游行,而是神话中的远古——一个让雅典人成为雅典人的远古。横饰带上两个主要人物(传说中的国王和王后)出于德尔斐神谕的要求,被迫做出一个无比痛苦的决定,以此拯救雅典使其不致沦为废墟。这决定的内容可称为一次终极的献祭。以一个开国国王及其家人的故事为蓝本,帕特农横饰带呈现的神话透露出雅典文化远比后来的学问家和古典学家愿意承认的黑暗和原始。横饰带述说的悲惨故事提供了一个关键视角,让我们可以窥见雅典人的意识,也直接挑战了我们对这一意识的认同。
因此,帕特农神庙可带领我们远离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对古希腊哲学家和雄辩家的刻板理解,尽管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事实上,雅典人比我们今天愿意接受的怪异得多。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神灵无处不在充满焦虑的世界,由一种自我中心意识主宰,尽好对神明的应尽之责。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问卜、还愿和取悦神明,设法与能决定人类命运的神明保持一种平衡、互惠、和谐的关系。这不奇怪,因为雅典人持续受到战争、暴力和死亡的威胁。
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何谓帕特农神庙?”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何谓雅典人?”后
我们致力于凭借一种新范式摆脱过去两百年来的偏见,更深入、更有信地认知古代雅典人对帕特农神庙的体验。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何谓帕特农神庙?”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何谓雅典人?”后者的答案同样一直被那些抢着继承古代衣钵的后世人模糊和简化。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帕特农神庙是形塑和维系雅典人身份认同的关键。
帕特农神庙首先是一栋宗教建筑,一座神庙中的神庙。它是西方艺术中的杰作,这似乎阻止了人们对它提出一些通常会对其他神庙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些神庙建造的地区和建造的时代,我们知道的都比对伯里克利的雅典要少得多。在本书,我会检视帕特农神庙与卫城乃至希腊世界其他地方宗教性建筑的关系。我会聚焦在定义身份的建国神话和族谱神话符号和图案。我会着眼于地方英雄和神祇,着眼于他们的墓家与神庙的关系,着眼于桥接这两者的仪式。这些宏伟建筑物让公民可以直接勾连他们的祖先,提醒他们,他们的共同体赖以奠基的价值观。在一个没有媒体、没有神圣文本的社会,宏伟建筑对打造群体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雅典人而言,帕特农神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关系网络,在这之中,献祭、礼仪、记忆和民主(不错,是“民主”)彼此紧密交织在一起。
我们会先从卫城的自然环境谈起,看看它的宇宙观和神话传说如何有力地形塑了雅典人的意识。我们会考察在地神话如何源出于在地风景,考察帕特农神庙如何密不可分地与雅典的自然环境、记忆结构和信仰系统交织在一起。然后我们会进而考察卫城如何从一个迈锡尼时代的要塞转化为一处雅典娜圣址,此时焦点会放在帕特农神庙之前的神祠和神庙,放在它们的装饰性浮雕所叙述的宇宙神话。然后我们会谈到波斯人在公元前四八〇年对卫城的蹂躏,以及伯里克利在大约三十年后所推动的全面改建计划。这时,我们会以贴近并聚焦的方式审视帕特农神庙的雕刻,特别是它的横饰带,提供了理解该建筑核心意义的关键。
在其后各章,我们将会检视这种解读对我们理解雅典人的意涵,指出它如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他们的礼仪、节日和竞技。居于这一切之核心的是他们在泛雅典节上为纪念已故男女英雄而举行的祭典,而那也是一个他们庆祝自己身份认同的庆典。——可以说,那是一个他们较强烈、较自觉和较迷醉地意识到自己是个雅典人的时刻。较后,我们会考察雅典人较早期的自觉模仿者,间接透过雅典人同时代人的眼睛来观看他们。我说的是希腊化时代的别迦摩诸王:虽然就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样,他们对雅典的崇拜也同时带来了对雅典的扭曲,但他们至少没有跟雅典人在时间上相距两千年。在探讨别迦摩的英雄叙事和开国神话(见于“致胜者护城雅典娜”神庙)如何受帕特农神庙影响时,我们会努力贴近古人的经验,特别是贴近那些形塑地方记忆的地理景观,贴近那些支配地方思想感情的海、陆、空叙事。威克姆(Christopher Wickham)说过:“地理就像仪式,会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话特别适用于雅典人,因为他们是一个海与陆并重的民族,一个贸易与农业并重的民族,简言之是把波塞冬和雅典娜集于一身的民族。
让我们从开始处开始,即从那座宏伟、神秘且对雅典人身份有着终极定义性的建筑的诞生背景开始。当年,一如今日,坐落地是评价任何不动产的关键,所以让我们首先来探索卫城及其周遭的环境。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 获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大奖
※ 翻译名家梁永安先生精心译作
烛隐发微……作者勇敢而睿智地重构帕特农神庙的意义……从它所浮现的画面让我们意识到,这座永恒的纪念碑对我们当下麻烦多多的世界可以有什么启示。
——纳吉(哈佛大学教授,希腊研究中心主任)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经典之作,在作者的层层分析之下,呈现了神庙和宗教与历史脉络,同时也深刻的指出这一栋建筑在后代文化中的地位。本书穿越古今多重时空,从惊人的文献与考古发现建立新的理论,同时也浓缩了古希腊文明丰富的内涵。文笔引人入胜,译文优雅笃实,值得大力推荐。
——许家琳(东海大学教授)
看完本书,我们对这座象征民主神殿的印象要彻底改观。康奈利成功地展现她的古典学功力,结合考古、人类学及艺术史等学科特色,以图像、文本与礼仪证据,翻转了我们的偏见,我们总是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古希腊时期的帕特农神庙,事实是,十九世纪以来各种模仿帕特农而建的著名建筑物或人们对这一建筑的想象与图腾化,都仅关注在政治与美学面向,而忽略较原本的宗教与神话色彩。
——蒋竹山(东华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多年以来,西方文明珍视的价值——理性、民主与人性,被认为生根于希腊雅典,在帕特农神庙开花结果。帕特农被尊为西方较伟大、较具典范性的建筑,是古希腊文明重要遗产,也是今日寻访希腊时的朝圣景点。然而,人们对帕特农的认识深受启蒙运动以来逐步建立的偏见所影响,是现代西方为了强化自身文化与政治理想的愿景所建构出来的一种误读。
本书挑战了已成教条的传统理解,对这座宏伟、神秘且对雅典人身份有着终极定义性的建筑做出了别样诠释。作者康奈利将神庙置于古代史整体脉络之中,利用文学、艺术史和考古学界较新浮现的文本和视觉证据,解开了困扰学者多年的横饰带浮雕之谜,试图恢复这座古典文化纪念碑的完整形象与意义,带领读者经由古人之眼,重新发现影响人类深且巨的一段历史。
作者简介:
琼•布雷顿•康奈利(Joan Breton Connelly),纽约大学古典学与艺术史教授,考古学家。曾在希腊、科威特和塞浦路斯进行考古挖掘工作,自 1990年代起主持塞浦路斯叶洛尼索斯岛(Yeronisos Island)的考古挖掘研究和田野学院。曾任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兼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96年获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hip,俗称“天才奖”,被视为美国跨领域较高奖项之一)。2007 年获美国考古学会优秀指导教授奖,2002—2004 年纽约大学 Lillian Vernon 讲席教授奖、塞浦路斯派雅市荣誉市民。著有《一位女祭司的画像:古希腊的女性与仪式》《希腊化时期塞浦路斯的酬神还愿雕像》《叶洛尼索斯 : 克丽欧佩托之岛二十年》等。
译者简介:
梁永安,台湾大学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目前为专业翻译者,译有《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老年之书》《文化与抵抗》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圣岩:神话与场所的力量
第二章 帕特农神庙之前:诸神、怪物、宇宙
第三章 伯里克利时代的盛世:帕特农时刻及其消逝
第四章 终极牺牲:国父、国母、国女
第五章 帕特农横饰带:打开神庙秘密的钥匙
第六章 为什么是帕特农:塑造神圣空间的战争、死亡与记忆
第七章 泛雅典节:认同归属的表演与少女之死
第八章 细细刷洗过的遗产:较真诚的恭维与身份借用的局限
结语
参考书目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