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防灾减灾周讲解:防灾减灾宣传周

防灾减灾周讲解:防灾减灾宣传周另一方面是减灾非工程建设,主要有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2019年12月30日由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签署联合共建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首个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性防治研究院成立并正式挂牌,未来将把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我们虽然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措施,减少损失。一方面是减灾工程,包括:1、防洪(潮)抗旱工程;2、防震抗震工程;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科学防范将引发灾害的链条作用,深入调研自然灾害牵引出次生灾害。许多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会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链,不得不防止其它衍生灾害。例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属

“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经济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分布最广、时间最长的自然灾害是干旱。”正如高中院校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所提到的灾害并不仅仅是个书面知识点。伴随全球气候不断变化,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存与生活环境带来众多危害与损失,必然唤起每个人的高度重视。

防灾减灾周讲解:防灾减灾宣传周(1)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通过定期开展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生存本领。

防灾减灾周讲解:防灾减灾宣传周(2)

为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回顾中国自然灾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追根溯源。首先,从自然灾害的种类来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纷繁多变,比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现象。根据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现为三部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经过从1988年起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精炼总结,曾对中国20世纪的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主要是洪涝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灾害。

其次,从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来看,我国的确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区域非常广泛,也更容易发生自然灾害,且频率高、损失重。总之,我国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其它灾害每年几乎都有发生,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防灾减灾工作已不可或缺。

科学防范将引发灾害的链条作用,深入调研自然灾害牵引出次生灾害。许多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会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链,不得不防止其它衍生灾害。例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属于衍生灾害。

再比如,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此,这类灾害的“后效应”是控制传染病,成为抗灾的重要部分。只有全面掌握总况,才能做好防灾减灾思虑周全,制定综合减灾对策。

理性预估灾害发生后的可能损失,建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自然灾害系统的类型和主要评价因子;自然灾变活动强度评估与自然灾变等级划分;受灾体类型和损毁等级划分;受灾体价值核算;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自然灾害灾度等级的划分。

防灾减灾周讲解:防灾减灾宣传周(3)

我们虽然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措施,减少损失。一方面是减灾工程,包括:1、防洪(潮)抗旱工程;2、防震抗震工程;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另一方面是减灾非工程建设,主要有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2019年12月30日由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签署联合共建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首个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性防治研究院成立并正式挂牌,未来将把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

我国持续守护美好家园,广泛排查宣导,制定减灾政策。今年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围绕活动的实效性,要做好几方面工作,突出主题,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广泛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推进排查治理,从源头上消除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做好灾害应对准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工作格局。

防灾减灾周讲解:防灾减灾宣传周(4)

自然灾害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带来影响,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与生存技能,才能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做到最正确的方式,时刻保持防灾减灾的警惕性。

监制:张宁 统筹:李政葳 策划:孔繁鑫 制作/撰文:王一涵

(资料来源:应急管理部、国新办官网等)

来源: 光明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