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的是哪里:了却君王天下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的是哪里:了却君王天下事皇甫规另一个组合是凉州三明。这个很拉风的名字指代的是出生于凉州的三位字中都有明的名将,分别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这三人长于用兵,且都战功赫赫,在北方很有威名。其中皇甫规是世代将门,他的侄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皇甫嵩;张奂在西北纵横驰骋时董卓只是他手下的一名副将,另外,张奂的儿子张芝和张昶都是著名书法家;段颎就更吓人了,此人提议对羌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并且身体力行,他在建宁二年对东羌的作战中,经历大小战役一百八十场,斩下首级三万八千颗,己方只损失了四百余人,这使得他在西州成了阎罗王一般的存在,贾诩被叛军抓到时就是靠冒充段颎的外孙保住了命。李膺说来也巧,两对李杜,一对被外戚杀害,一对被宦官害死,也算是东汉政治的一幅缩影。顺便提一下,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于建宁元年九月辛亥日,所以又称辛亥政变,不过现在提起辛亥也没人会想起这个了。
东汉对许多人而言是个熟悉又陌生的时代,虽然两汉常常并列,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但东汉两百年除开最后群雄割据时期,实际上知晓度远不及西汉和三国。现在提起东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想起光武帝和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一堆短命小皇帝、宦官外戚争权、跋扈将军梁冀、十常侍等等,而另外一些曾经名动一时的人物就渐渐不再被提起了。
首先从“李杜”说起。现在提起李杜大家想起的都是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或者是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晚唐大诗人。实际上东汉也有两对李杜,也叫大李杜和小李杜。
大李杜是李固、杜乔,二人以不畏权贵,为官刚正不阿著称,于是并称李杜。后来两人因不肯屈从梁冀而一同被杀害。
小李杜是李膺、杜密,两人也是以不畏权贵著称,于是被称为小李杜。和写诗的李杜正好相反,东汉这两对李杜是小李杜名气高过大李杜。李膺、杜密生活的年代,已经形成了士人清流褒贬人物的风气,而李杜二人则是当世最顶尖的名士。尤其是李膺,被他接待甚至被称为登龙门,瞬间身价倍增,于是想拜访李膺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还包括少年孔融。李膺、杜密二人后来一同死于第二次党锢之祸。
李膺
说来也巧,两对李杜,一对被外戚杀害,一对被宦官害死,也算是东汉政治的一幅缩影。
顺便提一下,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于建宁元年九月辛亥日,所以又称辛亥政变,不过现在提起辛亥也没人会想起这个了。
另一个组合是凉州三明。这个很拉风的名字指代的是出生于凉州的三位字中都有明的名将,分别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这三人长于用兵,且都战功赫赫,在北方很有威名。其中皇甫规是世代将门,他的侄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皇甫嵩;张奂在西北纵横驰骋时董卓只是他手下的一名副将,另外,张奂的儿子张芝和张昶都是著名书法家;段颎就更吓人了,此人提议对羌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并且身体力行,他在建宁二年对东羌的作战中,经历大小战役一百八十场,斩下首级三万八千颗,己方只损失了四百余人,这使得他在西州成了阎罗王一般的存在,贾诩被叛军抓到时就是靠冒充段颎的外孙保住了命。
皇甫规
这三人在党锢之祸中表现迥异,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皇甫规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前早已无心仕途,多次上书请求归隐,但都被朝廷拒绝,他在听闻党人被捕后,上书朝廷自称党人,并为党人说情,在士人中很受称赞,同时也没有受到牵连。
张奂在辛亥政变中得到宦官们的矫诏,误以为党人一方的领袖陈蕃窦武造反,于是率军攻打并导致二人被杀,得知自己被利用的张奂事后悔恨不已,坚辞封赏并处处与宦官作对从而受到迫害,不久后辞官回家,十余年闭门不出直到去世(他是三人中活得最长的)。
段颎在宦官得势后选择依附,与之沆瀣一气,不过也因而官运亨通,甚至当上了太尉。不过最后因靠山中常侍王甫倒台而下狱,受到酷吏拷打,因不堪其辱而自杀。
纵观大小李杜和凉州三明,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能人在时局下的选择和命运,他们的经历和结局都令人唏嘘感慨。
张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