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截流25年,三峡大坝截流25年
三峡大坝截流25年,三峡大坝截流25年当时,由于我国还处在建国初期,没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经验,于是就找上了我们的老大哥前苏联。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三门峡大坝在1961年4月成功建成。然而正式投入使用后还不到一年,库区泥沙淤积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3亿吨,其中有93%的泥沙都淤积在了库区内,在渭河门口形成了拦门沙,导致渭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明显下降,一度成为了悬河。这里我们不妨从三门峡水库的建立谈起。1953年,为了平衡黄河枯水期与汛期的水资源问题,我国决定在黄河上游修建一座超大容量的水库。经过实地考察后,将坝址选在了三门峡。目前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已经成为了威胁水库寿命的“头号杀手”,给国际上多座水库带来了血的教训。比如美国,自从1948年以来,就开始大兴水利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坝,共计上万座。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不少大坝很快就失去了预期功能,最终不得不拆坝炸坝处理。而我国建于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
据朱沱站、武隆、宜昌站等水文站监测的数据报告显示:自1997年,三峡大坝正式截流以来,截止2021年底,三峡库区累积入库沙量已经达到了20.98亿吨。这也不免让人担心,三门峡水库曾经就因泥沙淤积严重,差点不能正常运转,那三峡会成为下一个三门峡吗?
河流泥沙的淤积与处理,一直都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水流在流向下游的过程中,会不断冲刷河床和河岸产生大量的泥沙。
特别是在汛期,河水泥沙含量甚至能达到85%以上。而当这些携带泥沙的水流进入库区后,就会因大坝截流而导致流速变缓。水流冲击力不够,挟沙能力也会下降,大部分泥沙就会沉积在水库的底部,并随着年限增加而增加。
久而久之,不仅会侵占水库的防洪库容,以至水库出水量下降,回水末端的淤积还会使航运发生困难,最终出现航道淤堵的现象。
泥沙淤积的危害目前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已经成为了威胁水库寿命的“头号杀手”,给国际上多座水库带来了血的教训。
比如美国,自从1948年以来,就开始大兴水利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坝,共计上万座。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不少大坝很快就失去了预期功能,最终不得不拆坝炸坝处理。
而我国建于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也曾一度因泥沙问题,差点不能正常运转。那长江同样作为世界性长河,三峡水库会不会重蹈三门峡水库的覆辙呢?
三门峡隐患原因这里我们不妨从三门峡水库的建立谈起。1953年,为了平衡黄河枯水期与汛期的水资源问题,我国决定在黄河上游修建一座超大容量的水库。经过实地考察后,将坝址选在了三门峡。
当时,由于我国还处在建国初期,没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经验,于是就找上了我们的老大哥前苏联。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三门峡大坝在1961年4月成功建成。然而正式投入使用后还不到一年,库区泥沙淤积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3亿吨,其中有93%的泥沙都淤积在了库区内,在渭河门口形成了拦门沙,导致渭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明显下降,一度成为了悬河。
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设计者是前苏联人。不但对我国的地形不熟悉,对黄河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匆忙设计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只考虑了下游的水患问题,并没有将泥沙淤积的问题考虑周全,才导致了之后的隐患。
三峡会变成下个三门峡吗但三峡水库的建立就不一样了,三峡工程的设计是建立在宜昌水文站,长达50多年的实测资料基础上的。而且有三门峡水库的经验在前,我国在治理泥沙方面也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据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成员潘庆燊介绍,采取蓄清排浑的水库调度方式,就能保证三峡水库能长期使用。所谓蓄清排浑,就是利用汛期水量大的特点蓄满清水,之后在下泄洪水时,由于水量较大,下泄速度也会加快,就有足够的冲刷能力,将泥沙全部带下去。
三峡大坝设有22个低高程的泄水孔,在145米水位时,能达到50000立方米每秒的巨大流量。而且,库区内泥沙颗粒很细,在这么大的流量下,很容易就会被带走。据了解,长江95%以上的泥沙都在汛期排掉了,剩下的沙,对工程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
除此之外,2013年后,我国还在三峡大坝的上游先后建立了向家坝、溪洛渡等水库群。在它们的帮助下,三峡入库沙量大幅减小,小于了初步设计阶段的论证值。如此一来,就更加不可能步三门峡水库的后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