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宋词作品欣赏,诗歌是最易获得的奢侈品
国学宋词作品欣赏,诗歌是最易获得的奢侈品我同样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诗歌如果拿食品来做比喻的话,诗歌其实相当于是酒,它是更浓缩的、更纯粹的、更激烈的,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更迅速更快捷的。你只需要少量的酒,你就可以很迷醉,同时它会对你的身心造成一个巨大的冲击,诗歌跟其它题材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它的那个高度的浓缩性,极度的纯粹,还有那个热情,那种冲击力,你喝下酒之后,身体里那种燃烧的感觉,那就是诗歌带给你的。而相反呢,比如说像小说、戏剧、散文,可能这些发生的效果会慢一点,就好像你吃别的东西一样,它带来的感觉是跟酒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诗歌跟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通常说文学是精神食粮,其实诗歌也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食粮,它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作用有两条。第一是能够让我们感到愉悦。你读了一个好诗会非常的愉快,它会给你带来一种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的获得是比较简易的,不需要太多繁琐的程序,你只需要拿起一本诗集,看到一首好诗,然后你就能得
晨光是一碗水 / 我轻轻捧起 / 用以浇灌生命中的蓝夜
从《驶向开阔的世界》到《微弱但不可摧毁的事物:胡少卿诗选》,我们从一个诗人的阅读史中不仅看到诗歌长河里那些闪光的名字,也随着他的作品,看见生命于尘世间对于一切美好的追求和在尘世间求索的道路,以及诗人那一份永不放弃的坚守。胡少卿老师希望诗歌与诗人都保持“清洁柔软”之性,因为他坚信这是“微弱但不可摧毁的事物”。而“一旦成为诗人,我们就和亘古所有的诗人同时经营同一片花园”,在学者、诗人胡少卿老师眼里,“古典诗歌是后花园,而新诗是我们的起居室”。本期文化讲堂,邀请胡少卿老师带我们走进诗歌花园。
胡少卿,著名诗人、学者,著有《微弱但不可摧毁的事物:胡少卿诗选》(2020年7月,上海三联出版社)
为什么还有人读诗?
我们通常说文学是精神食粮,其实诗歌也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食粮,它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作用有两条。
第一是能够让我们感到愉悦。你读了一个好诗会非常的愉快,它会给你带来一种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的获得是比较简易的,不需要太多繁琐的程序,你只需要拿起一本诗集,看到一首好诗,然后你就能得到这种享受。当然得到这个享受的前提是你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的基础,这种愉悦并不是每一个人随便都能得到的。
第二是它能够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上的营养。我们都知道吃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它如果好的话,它应该对你有营养,而不是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而诗歌也是这样,它在精神上会对你带来一个好的营养,它能够帮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丰富、变得细腻、变得完整、变得层次很多,同时它能够让人很柔软地去对待这个世界,对待他人。
诗歌跟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我同样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诗歌如果拿食品来做比喻的话,诗歌其实相当于是酒,它是更浓缩的、更纯粹的、更激烈的,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更迅速更快捷的。你只需要少量的酒,你就可以很迷醉,同时它会对你的身心造成一个巨大的冲击,诗歌跟其它题材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它的那个高度的浓缩性,极度的纯粹,还有那个热情,那种冲击力,你喝下酒之后,身体里那种燃烧的感觉,那就是诗歌带给你的。而相反呢,比如说像小说、戏剧、散文,可能这些发生的效果会慢一点,就好像你吃别的东西一样,它带来的感觉是跟酒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跟中国古典诗词相比,新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这个话题,我有一个比喻就是“古典诗歌是后花园,而新诗是我们的起居室。”我觉得这个比喻可以特别好地来阐明这两种文学形式在我们当下生活的关系。古典诗歌是后花园,就意味着古典诗歌是一个安宁的、宁静的地方,我们可以进入到后花园里边去修身养性,去获得一种精神的休息。但是因为它是古人写的,它对应的是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它的核心就是一种宁静,一种跟自然的交融,这是古典诗歌的特点。我们虽然能够在当中得到休息,但是我们跟古典的世界终究是隔了一层的,因为我们并不是在那个世界里生活的人,我们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古典诗歌的位置。那么新诗是起居室,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新诗是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它直接关心的是当代人的那种内心的烦恼、焦虑,内心的那种无法安放的纷乱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很多难以言说的那种想法和情感可以在新诗当中找到对应物。
古典诗歌是我们修养心灵的一个地方,而新诗是我们去找到自己的表达的出口的一个地方。
中国新诗的百年发展当中有哪些值得珍视的传统?
我想提的第一个珍贵的传统就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的早期,由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新月派所进行的尝试,新月派的尝试就是比较在乎诗歌的形式,尤其是它的代表人物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就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闻一多 (1899-1946 )
第二个就是对于新诗的内容、现代内容的在乎。这个尝试是出现于20世纪的中后期,以所谓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作为代表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这些诗集的出版,就是他带入了一个非常现代的诗歌手法,包括在1927年前后出版的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也是这个传统的一部分。
李金发 (1900-1976)
第三个就是20世纪的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以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废名这些人为代表。这些诗处理的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就是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怎么把中国的古典诗歌传统融入到新诗中的这个话题,而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典型的、完美的作品。
从左到右依次为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废名
第四个我要提及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这一派的诗歌的理论代表人物是袁可嘉,写作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穆旦。这一派的人物,他们给新诗带来的启示就是新诗怎么去处理那种复杂的、综合的经验,诗歌不仅仅是纯艺术,同时它也可以写政治,也可以关怀现实,新诗也不仅仅是抒情,它可以是戏剧的,也可以是反讽的,也可以是叙事的。
袁可嘉(左) 穆旦(右)
这四个方面开启了新诗历史当中非常悠久的一些传统的基点,我们在后来的诗歌当中都可以看到这些话题的延续。
新诗真的是晦涩的、很高冷的?
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一些诗写得乱七八糟,诗人自己没搞明白,那个诗本身是很粗糙的、很低劣的,这种导致的难懂,你可以不用管它。
那么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就是好诗它很晦涩怎么办?那这个时候你只能是对自己提出要求了,你得去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准。你如果站在第一级台阶,你可能看不到站在第十级台阶才能看到的风景。当我们觉得有诗难懂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个站在第一级台阶的人,这个时候你需要通过一些长期的修养磨练、阅读训练,让自己慢慢地走到更高的台阶,也许你在更高的台阶就不会觉得那首诗有多么难懂了,相反你会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
好诗有标准吗?
我觉得好诗的标准至少有四个。
第一个就是它必须是新的。诗歌本身应该是一种发明、创造,它要带来一种以前没有过的东西,也许是感受,也许是表达,也许是某个情境,它应该是新的东西。诗歌绝对不能是陈词滥调,如果你不停地重复以前的东西,那这首诗肯定不是好诗。
第二条就是诗歌应该是精炼的。它的衔接不能是松散的,应该是非常的严密;它应该是像一件工艺品一样,整个没有一处是不合适的;它应该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它应该是精致的、精巧的;应该是经过了充分地锻造的一个东西,里面绝对不能有那种松松垮垮的东西,又不能有那种觉得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觉得语调是很松散的,不是诗的语调,而是散文的语调,当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其实诗就出现了失败。
第三个方面就是诗歌应该有音乐性,因为它毕竟叫歌。当然我这里所说的音乐性,并不是指那种表面上一定要押韵,或者一定要符合什么格律,我说的音乐性很可能也是指一种内在的音乐性,就应该很有节奏感,读起来很有感觉。总体上来讲它应该有这种音乐的感觉,就是让人在对这个字词句的诵读当中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第四条是诗歌的表面可能看起来它的入口可能是狭小的,但是它所触及到的内容、它的底部应该是非常的宽广的。这个是对第一条新的一个补充,新不是追求搞怪,不是为了新而新,新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这样的新它才是有价值的。
中国当代新诗的成就如何?
中国当代新诗的写作成就还是相当高的,总体上已经超过了现代文学史新诗的成就。
中国当代新诗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些经典的诗人、经典的作品,只是他们还很需要诗歌评论家,包括一些专业学者的阐释和再解读。我们并不缺少好的东西,但是我们缺少一个把好东西输送给大家的桥梁。
我们还面临筛选的问题,因为今天的新诗的数量是极其的巨大的,我们可能每个人掌握了一个电脑,我们会使用回车键,我们就会很容易写出形式来。在这个巨大的数量的新诗当中,我们怎么样才能甄选出真正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工作,我们需要去挑选。
新诗出版物是小众、很难卖的?
诗集不一定是不好卖,但是总体上来讲,诗集的受众的确是比较小的。这个在一个消费社会里面,在一个大众文化非常的兴盛的社会里面,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我们不可能去奢望一个很高雅的文学,它拥有特别广大的一个读者群,我们必须要对这个现象心平气和,本身这个爱好就是小范围的。但是因为中国的读者群非常的大,所以诗集销售的数量也不一定会很低,重点还是我们要做好策划,做好它质量的把控。
入选“星空诗丛”的诗人有哪些特点?
首先第一位就是冯至,冯至这位诗人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被鲁迅称为最杰出的现代抒情诗人,这是鲁迅对冯至这个诗人最著名的评价。他在40年代的时候写作了一本诗集,叫《十四行集》,这个被认为是冯至的第二阶段的特别重要的成就,在这些诗歌当中,冯至把一种沉思的宁静的品质带入了中国新诗。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冯至的诗》
另外还有两位诗人,一个是徐志摩,一个是戴望舒,这两个诗人大家对他们的一些早期的代表性的作品都非常熟悉,比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但是其实这些诗人自身有更丰富的写作成就。
比如说徐志摩,我们通常可能对他的爱情诗印象很深,但是如果我们读徐志摩的书,你会发现徐志摩其实是一个非常关注现实的一个诗人,非常关切民生的一个诗人,徐志摩在他整个的诗歌当中都表现出了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就特别像胡适对他的评价“一弯活泼泼的生命水”,就是这种感觉,这是徐志摩的感觉。
《别拧我,疼 徐志摩的诗》
第二个戴望舒,大家也很容易把他等同于“雨巷诗人”,但是戴望舒也远远比“雨巷诗人”这个面貌要更为复杂。戴望舒的诗歌,它的特点是非常的精炼,很妥善地处理了古典意象怎么跟现代相融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戴望舒的作品当中感受到一种又简洁又完整的,同时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一种自律的感觉。
《空白之页 戴望舒的诗》
第四位诗人就是废名。他的诗歌当体现了禅宗文化的那种巨大的虚无和无限的生机相结合的一个特点,废名的诗歌需要从整体上去看,他思考的内容非常的宏大,有长久的生命力,就是可能过100年、过500年,我们仍然要面对废名的诗歌当中所思考的那种话题。
《杀像之意 废名的诗》
还有一位诗人就是昌耀。他的诗歌的特点是非常的有“骨力”,你可以看出一个成年男子的那种刚硬的风度,一种骨感,一种力度。就是带有西部风味的、西部色彩的一个成年男性的那种刚硬的、刚强的一面的写作。
《冷太阳》· 昌耀的诗
最后一个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是湖北人,我觉得他的写作跟他的湖北同乡屈原有很大的一个延续性。闻一多的写作跟屈原所开创的屈骚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它非常的华丽、非常的华美,二方面它里面有很强烈的忧国忧民的色彩,有非常强的忧愤之气,这是闻一多对于他的前辈屈原的继承。
《静夜的心跳 闻一多的诗》
新诗的未来值得期待吗?
我对新诗的整个的发展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而且我们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其实是比较有利于实施新诗的传播的。我们也知道在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当中,有很多很成功的读诗的公众号和自媒体,我觉得这都是一些很好的现象,它很有利于新诗走向大众,成为深入人心的东西。我预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好的新诗的普及性的读物,会在经典诗歌和普通读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我对此持一个很乐观的态度,因为随着我们社会的物质文明的进展,肯定大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会日益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