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航天精神筑梦星辰大海:筑梦九天航天点亮梦想
弘扬航天精神筑梦星辰大海:筑梦九天航天点亮梦想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2016年,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航天日就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4圈,顺利完成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地球。这次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同时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开启。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为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了圆满句号。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标志着“航天”这个词被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采纳。从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2021年,中国航天一次又一次九天逐梦,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历史性壮举。一部中国航天史,就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史。伟大事业始于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已有千年。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敦煌石窟的飞天壁画、“欲上青天揽明月”,“冲破秋空一点青”的千古绝句,无不寄托着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想。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并付诸实践的人,出现在几百年前的明朝。14世纪末期,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却是世界上第一人。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万户)”,以纪念这位“世界航天第一人”。
万户
当代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56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当时还没有“航天”一词。直到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做‘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钱老说,“航天”这个名词,最初是从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的启示,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后来,钱学森又将航天、航空、航宇的范围进一步界定为:大气层以内、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太阳系以外。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标志着“航天”这个词被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采纳。从此,“航天”这个名字便承载着几十万航天人的心血与荣耀,走过峥嵘,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并进入预定轨道,当悠扬的《东方红》曲调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广播传遍全球每一个角落时,我国成为了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4圈,顺利完成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地球。这次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同时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开启。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为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了圆满句号。
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2016年,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航天日就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
2022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 《九天漫书》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嫦娥、玉兔、鹊桥、问天、祝融、羲和……这些名字是属于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他们怀着最初的梦想,从无到有,把满天神话变成了现实。矢志不移,接力奋斗,航天员漫步太空的身影将更加的自信从容,中国航天也将拥抱更广阔的浩瀚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必将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