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头鬼之孙漫画全解说(漫画赏析古屋兔丸的PALEPOLI)
滑头鬼之孙漫画全解说(漫画赏析古屋兔丸的PALEPOLI)这个系列都是在说幽灵看见我在画漫画,然后不满意我的画,就用各种方法捣乱,比如往纸上拍手印、把纸揉碎了、在上面涂鸦、把板子摔烂了等等。而这个系列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最后一格是一个手印,或者整张纸就是揉烂的模样,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就是幽灵已经捣蛋过后的结果,但漫画本身却在描述幽灵捣乱的过程,这个感觉就像是正在看漫画的“我”就是漫画里的“我”一样。这种镜像反射就把我们抽离出漫画空间了,因此混淆了现实与漫画的界限,十分有趣~首先就是“幽灵捉弄我”系列,标题为the fiend of rejections,直译为“拒绝的恶魔”,但好像这个说法不太有神韵,我就不翻译了。《PALEPOLI》全都由四格漫画构成,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上到下排列的四格漫画,而是上下各两个格子的四格漫画。我搜到的一篇古屋兔丸先生的访谈里了解到当时古屋先生画《PALEPOLI》的时候还不太熟悉漫画语言,于是用他在美术学校学到的语言来
原文地址:古屋兔丸的《PALEPOLI》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以及以什么方式接触到古屋兔丸先生的作品的,不过我很清楚我很喜欢这个人的作品带给我的感觉,一种孩童般的自由感,一种和漫画玩耍的开心。以前在高中的选修课上我还给学生看过他的作品《PALEPOLI》,选择一部分我认为非常有趣的段落给学生看,学生们都能从我的解说中领会到古屋先生的幽默。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体会这家伙的有趣之处而写的。
古屋先生的资料度娘都能搜到,我就不贴了,主要分享一下他的一部作品《PALEPOLI》里那些关于漫画本身的实验,也就是元漫画技巧部分。当初看的是《PALEPOLI》的英文版,我也咯吱咯吱笑着看完了,尽管我不能全部领会到里面的梗,但是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接下来只选取一部分来作解说,其实这部作品里还是有一些杀戮血腥、色情暴力的内容的,小朋友还是不要看比较好~
《PALEPOLI》全都由四格漫画构成,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上到下排列的四格漫画,而是上下各两个格子的四格漫画。我搜到的一篇古屋兔丸先生的访谈里了解到当时古屋先生画《PALEPOLI》的时候还不太熟悉漫画语言,于是用他在美术学校学到的语言来画了,我也从中看到了浓浓的美术味,也有很多名画的梗,但我不太熟悉就没能理解一些地方的妙处了。《PALEPOLI》的结构虽然松散,不过还是能看到有系列连续的迹象,某些人物、桥段等都有变体和延续,看起来令人惊喜和意料不到。
接下来就选一些来解说吧~~
我下载的是英文版,为了给大家看得更轻松一点,稍微翻译一下,可能不是很原汁原味,总之能理解其趣味就行了。
首先就是“幽灵捉弄我”系列,标题为the fiend of rejections,直译为“拒绝的恶魔”,但好像这个说法不太有神韵,我就不翻译了。
这个系列都是在说幽灵看见我在画漫画,然后不满意我的画,就用各种方法捣乱,比如往纸上拍手印、把纸揉碎了、在上面涂鸦、把板子摔烂了等等。而这个系列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最后一格是一个手印,或者整张纸就是揉烂的模样,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就是幽灵已经捣蛋过后的结果,但漫画本身却在描述幽灵捣乱的过程,这个感觉就像是正在看漫画的“我”就是漫画里的“我”一样。这种镜像反射就把我们抽离出漫画空间了,因此混淆了现实与漫画的界限,十分有趣~
第二个系列是“四格”漫画系列,名副其实的四个格子画出来了……
把原本平面的格子画成立体的,其实漫画如果追根溯源,从手冢治虫开创的结合电影语言和平面开始,漫画的格子就被默认是“虚拟摄影机”了,格子的视角、构图等都在模仿摄影机拍摄出来的角度和图像。漫画本质上就是一种幻觉,用静态的画(一种符号系统)造成动态和变化的幻觉,其实跟电影一样,是利用人们的幻觉来起作用的。当古屋先生直接把这种幻觉戳破的时候,就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效果。另外,为了保持叙事的正常进行,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了一个协议,即不同画格中的拥有相同长相、服饰等相同特征的人物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画格里的人物具有统一感,他们不会在不同画格间进行交流,造成“不同空间的我在交流”这种戳破幻觉的事。而上面的这种“四格”漫画却大大方方地让人物干那种不可能的事,前一个格子“我”开枪打出去的子弹,穿过“墙壁”(画格的边框)打到了“第二格的我”,之后的连环效应就是第四格的呈现,“第二格的对方”滴下来的硫酸也穿透了墙壁滴到了“第四格的我”。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既然每个格子里的我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那么应该是不受前一个格子的我的行为影响的,但是第二个格子的我受伤了,这个事实却延续到了第三个格子的我,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还是有内在的统一性的。可是既然我们有内在统一性,我们就不可能会受到前一个格子表现出的空间影响。所以,这种奇妙的逻辑混乱、时空错乱,以及因为幻觉被戳破、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协议被打破带来的荒谬就造成了有趣的观感。
第三个是“透视的工薪族”系列。两个工薪族在车里的对话。
这两页在书里应该是一左一右的对称,两者构成相反的反应,看画格的顺序要看里面的数字。这种分格方法是很奇怪的,在这个系列里古屋先生则玩弄了两个法则。按照通常的透视法则,左边的秃头(……)跟右边的秃头应该是等高的,作者在第二个格子画出了透视基准线。可是,按照实际画出来的人物本身的大小,左边的秃头是高于右边的秃头(不遵守透视法则,而是按照在平面上量出来的平面长度而言,就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长度)。这一点,第二格的左边的秃头就说“嗯?突然觉得我高了”就在暗示,第二格里的秃头比第一格的秃头在测量意义上的高度变高了。但我们知道,按照透视法则,其实这四个人物的身高是相等的。(透视法则本身就是一种幻觉,是一种人为的规则,为了在平面上造出远大近小的幻觉,造就虚拟的空间感)接着呢,听到“咔哒”一声,因为在地平线以下了,结果就是,右边的秃子变得比左边的秃子高了(其实按照透视法则,他们还是等高的)。第二幅用的还是这一诡计。这一系列就是在玩弄人为的透视法则和平面的实际线条所占比例的物理法则,破坏透视法则也就是在破坏漫画造成的幻觉本身。
最后介绍一个,古屋先生恶搞各类漫画类型的系列,因为我不太懂那些漫画的内容,就没有翻译了。下面是恶搞《风与木之诗》的。其实每次都是在讲少年在不同的垃圾回收日呈现的面貌,日本有严格的垃圾回收系统,不同类型的垃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收,于是路过的工薪族大叔就根据丢垃圾的人的画风来判断今天丢的是什么垃圾…………大叔看到丢的垃圾呈现出了《风与木之诗》里男主角们的面貌,判断今天是“多愁善感垃圾日”……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少女漫画突破少年漫画的横平竖直的分格风格,形成图画渗透、分层展示等平面设计的要素。其他系列还有,这里就不列举了…………
这些是在《PALEPOLI》里我看到的具有比较明显的“元漫画”要素的内容,其实其他系列比如通过猫眼目睹了一场车祸然后引发的阴谋,还有通过各种摄像头视角看到的一场入室抢劫杀人案的过程,TAKASHI小屁孩的故事等都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系列,大家有机会也自己去里面发掘属于自己的趣味吧~
然后记录一下有关“元漫画”的一些内容。
在网上搜到的古屋先生的一篇采访里明显提到的关于《PALEPOLI》的这一要素的内容是:
Q:请问正如《PALEPOLI》里那样,讽刺也是《π(パイ)》的一个重要元素吗?
A:对于《π(パイ)》这部作品来说,并非仅是讽刺。很多元素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混杂在一起,讽刺也许是其中的一部分。画《PALEPOLI》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不知道漫画的语言,所以我用我自己的纯艺术方式的语言表达。举个例子,在后现代构筑风格里你可以把很多元素混合在一起。类似地,我把很多以前读过的漫画里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我曾问道:“漫画是什么?”我曾构思过元漫画(描述漫画作者角度的漫画),所以我想过在《PALEPOLI》里单纯地模仿。结果是,我在做的就是在先导者开创的漫画基础上继续构筑。我很喜欢那些前人的风格,所以我很尊敬他们。但是,我也有淘气的一方面想法,那就是我想要用玩笑般的方式表达。嘲仿(诙谐)是一种大家都理解的喜剧方式。所以我画这样的剧情的时候是最受欢迎的。
(来自百度贴吧的一篇采访:tieba.baidu/p/3720993451)
古屋先生还有很多其他作品,他尝试的题材之多、风格各异真是令我羡慕,而我也一直都喜欢他身上的这种自由感,能自由自在地尝试自己想尝试的题材和内容,不过,我觉得这部《PALEPOLI》仍然是他作品里很特别的一部,就连老师他自己都很喜欢呀~
我一直都很喜欢含有“元漫画”要素的漫画内容,比如驾笼真太郎、空知英秋的《银魂》、《漫画狂战记》等这些在漫画里戳破漫画幻觉的手法,以前搜索过关于元小说的一些内容,也一并整理在这儿吧。
(下面是摘自百度百科的一些内容,并没有全部摘取,只摘取了我感兴趣的内容)
元小说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文本性
为获取“真实可信”的效果,传统小说有意隐瞒叙述者和叙述行为的存在,造成“故事自己在进行”的幻觉。元小说则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分,公然导入叙述者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展现叙述内容的“故事性”、“文本性”。交代叙事框架,谈论故事陈述的编码规则,把创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及动机公诸于众……作者通过这样一份详细的“叙事说明书”,向读者坦承文本创作过程中的操作痕迹,以及人为性的东西。这种自我拆台的目的在于揭开小说“虚构”的本质,即话语的本质。元小说在文学形式上的这种革命性行为,无疑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以此类推,元漫画就是关于漫画的漫画,关注的是漫画家怎样完成漫画的,通过提到作者甚至让作者出现在漫画中来解构漫画本身。我印象很深的是《银魂》有几回是讲人气排名的事,角色因为人气排名不满,把作者“空知英秋”干掉了,结果漫画画面就开始扭曲、画风大变,这本身就是一种元漫画手法,因为画漫画的人是不可能被自己笔下的角色杀掉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破坏物理法则以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协议的手法。空知英秋经常这么干,我想这是我喜欢空知的一个理由吧~
漫画本身是一个符号系统,一种构建而成的幻觉,画面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兼具物理属性(线条和点等物理实体)和符号属性(构成幻觉的符号、文化内涵等虚的东西)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人为的。当深刻体会这一点时,漫画就具有了巨大的趣味性和自由,这也是漫画令人沉醉不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