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宴大席美食制作过程:年味中的传承指尖上舞动的千年技艺
农村婚宴大席美食制作过程:年味中的传承指尖上舞动的千年技艺“周边几个村还有几家编的,但是5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干的,我是从小给俺爹帮忙,自然就学会了编席,现在虽然能编,但是干起活来还是不如老爷子利索,还需要继续学习锻炼”肖胜周害羞地说。不到10平方的地屋子高的地方不到两米,在里面的多数时间都要猫着腰,屋顶开有两个天窗用来采光。地屋子因其低矮接地气而得名,地面直接为土地,并常年保持湿润,编席的时候将席篾子直接铺到地上,地上的湿气可以让篾子报纸柔韧,有利于编制。肖胜周与妻子配合,将高粱秆从过道房顶取了下来。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百年历史的泊里大集迎来腊月里的第一个集,赶集的人比往常更多了一些,来自诸城的王伟带着父亲一同来到大集,他是专程来取订制的红席的。“老人住在农村,家里支着炕,一直铺着红席,前几年都是在靠近五莲县的理务关大集买席,现在理务关大集上已经没有卖红席的了,好不容易打听到泊里大集上有,前些日子来订的,今天来取,整个大集上今天就我这一领红席。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睡火炕铺炕席是北方地区自古就有的习惯,胶东半岛农村也有赶年集买一领红席铺在炕上喜庆过大年的风俗,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红席便是出产这种高粱秸编织而成的红炕席的主要地区。泊里红席以其光滑、舒适、耐用特地深受人们青睐,红席红白相间、精美细密的图案纹理更是在实用的基础上饱含了传统图式之美。泊里红席的制作传承历经两千多年,至今虽然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但是执着的泊里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传承的重要,年轻的“生力军”也开始加入到了编席行列。
夫妻两个人忙活一周,才能编一领红席。
边缘锋利的篾子在手中飞舞,有时也会割破手。
肖胜周与妻子配合,将高粱秆从过道房顶取了下来。
46岁肖胜周猫进了地屋子
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百年历史的泊里大集迎来腊月里的第一个集,赶集的人比往常更多了一些,来自诸城的王伟带着父亲一同来到大集,他是专程来取订制的红席的。“老人住在农村,家里支着炕,一直铺着红席,前几年都是在靠近五莲县的理务关大集买席,现在理务关大集上已经没有卖红席的了,好不容易打听到泊里大集上有,前些日子来订的,今天来取,整个大集上今天就我这一领红席。”王伟介绍说,抱着红席的王伟在大集格外引人注目,不是有人上前询问观看。“450一平方,这一领应该是2000元,人家给便宜了100,1900元拿下的。”王伟和周边的人介绍着。据了解,十几年以前胶东地区的农村大集上,到了赶年集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泊里红席出售,近几年随着机器编制的竹席、塑料席等席子的冲击,泊里红席因产量小,价格高市场逐渐萎缩,想买红席也就只能来泊里了。
距离大集不远的张家庄村有四家编红席的,肖胜周是从事编席人中最年轻的了,今年46岁的他平时在公司上班,一有空就钻进编席的地屋子,一编就是好几个小时。肖胜周的父亲肖长全今年71岁,从事编席40多年,如今儿子将手艺传承过来,老人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不到10平方的地屋子高的地方不到两米,在里面的多数时间都要猫着腰,屋顶开有两个天窗用来采光。地屋子因其低矮接地气而得名,地面直接为土地,并常年保持湿润,编席的时候将席篾子直接铺到地上,地上的湿气可以让篾子报纸柔韧,有利于编制。
“周边几个村还有几家编的,但是5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干的,我是从小给俺爹帮忙,自然就学会了编席,现在虽然能编,但是干起活来还是不如老爷子利索,还需要继续学习锻炼”肖胜周害羞地说。
种植的高粱有两种,一种白皮的,一种红皮的。
吃过午饭,肖胜周带上高粱秆去地屋子编席。
编席的地屋子比较低矮,门口也非常小,每次需要弓着身子。
20多道工序编就一领红席
红席历史悠久,泊里、大场一带的老人还流传着当地红席的古老传说: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孙膑遭庞涓陷害,曾漂泊寓居于泊里一带,身无长物,生活穷困,见当地百姓广泛种植高粱,秸秆弃之无用,便将其劈成篾子,编成席子铺在地上做炕当被。秫秸原为白色,因孙膑被施膑刑后膝伤未愈,编席时血流入席的纹理,遂染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
红席在当地也称秫秸席,原材料使用高粱篾子,这种高粱可以说是编席专用的高粱,在别的地方几乎已经没有了种植,主要因为这种高粱秸秆细,皮厚,韧性强,但是高粱产量低。肖胜周家每年都会种一亩多的高粱,一半种红皮的,一半种白皮的。用红白两种颜色的高粱篾子交叉编织形成不同的花样文案,因席子色泽红润,铺在炕上也喜庆,故称红席。据镇政府工作人员周衍墨介绍,泊里是红席发源地,有“红席故乡”之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闲时几乎家家编红席,年产红席达50万领。
红色的高粱秆拥有自然的红润色泽。
肖胜周用刀将高粱秆破解开,形成篾子。
破解开的高粱秆,形成篾子,一般能破成五根篾子。
红席制作工序繁多,加上高粱种植、收获、秸秆去根、剔稍、捆坯子、浸泡、破刮篾子、起头、编隔子、挑席子、收边等工序多达20多道,编织一领红席手熟的人也要至少5天,如果四个人同时编的话,还能快一些。午饭后肖胜周带上两捆高粱秸秆来到地屋子,开始了一道道的工序,他用刀将秸杆劈成两半,在用水浸泡8个小时,浸泡过后的还需要再进行破解,一般一根秸秆可以破成五根坯子,坯子再用锋利的镰刀后刮芯成篾,白色的篾子还需要放入罐中用硫磺熏白。处理好的红白篾子一横一竖,经过编席人的手,篾子在上下飞舞跳动中交叉编制,一点一点编制成席。经过刮刀处理后的高粱篾子非常锋利,将手划伤也是经常的事。
“以前红席的主要规格是一米六乘两米半、一米七乘两米三,再就是结婚的时候用的对席”肖胜周说,对于红席当前的价格,很多人觉着价格比较贵,但是肖胜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领席需要芒种的时候种植高粱,秋天的时候收获,还有经过二十多道纯手工工序,一般在第五子里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样几乎一周下来才能编制一领红席,了解了这些细节,你还觉着红席贵吗?如果你还觉得贵,那就再给算一笔账,以前的时候泊里年产红席50万领,但是现在整个泊里还在坚守红席受手艺的人家已经不足十家,俗话说物依稀为贵,老手艺人的坚守,红席不但有实用价值,甚至收藏欣赏等附加价值也在体现出来。
高粱秆破解开后,需要刮掉内边附着的植物组织,这一步叫刮篾子。
刮篾子用的刀是一把锋利的镰刀头。
白色的篾子需要放到罐里用硫磺熏一下,这样可以变得更白。
舒适耐用,结婚23年铺了三领席
肖胜周家里具有当地典型的民居特色,平房、大锅、火炕,整洁的炕上一领红席让人看着格外舒服。“1999年结婚,到现在23年我们这盘炕上一共用过三领席,这第三领现在还好好的,过年的时候我们准备铺上一领新的,喜庆喜庆”肖胜周的媳妇杨健霞介绍。
泊里红席手艺人对待传统的态度在他们的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编织严密、纹理清晰端正平整。具有光滑、柔软、精美、结实耐用的特点。 “我们的红席,夏天铺在身子底下不热还去汗,冬天铺上透气舒服,所以才这么受欢迎,我们现在的红席都不需要拿到集上去卖了,来自附近各地的订单都忙不过来,一个月一般也就编三领席,光靠红席年收入六万多元”肖胜周说。
肖胜周目前主要还在公司上班,平时有空就编席,虽然现在的手艺还赶不上他的父亲,但是他相信熟能生巧,将来肯定也是一把编席的好手。
红色篾子在地屋子天窗透过的阳光下格外红润。
篾子在肖胜周手里飞舞。
地屋子低矮、空间小,地面常年湿润,可以保证编席时篾子保持湿润柔韧。
泊里红席全靠手工制作,有时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再站起来的时候浑身都疼。
随着席子越编越大,最多可以四个人同时编。
用手将红色的篾子拢起来,将白色的篾子穿插进去。
忙活了半天,肖胜周从地屋子里钻出来。
肖胜周家的炕上铺的这领席是他父亲编的。
肖胜周家的这领红席已经铺了六七年了,他和爱人结婚23年,这是用过的第三领席。
从诸城特地赶来取红席的周升松拿到了心仪的红席爱不释手。
王伟和父亲等一行四人特地来取订制的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