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林清玄,放松不放纵林清玄
优秀的人林清玄,放松不放纵林清玄林清玄用充满智慧的文字,给出了答案。一个人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平凡不平淡,放松不放纵》,是林清玄去世两个月后出版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珍贵礼物。 在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山遥路远,每个人都是渺小而平凡的个体;天空海阔,每个人都可以追逐不平淡的人生。” 如何才能拥有不平淡的人生?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这是林清玄在2019年1月22日发的一条微博。第二天他就因心梗驾鹤西去了。他在临终之际,还不忘用文字去温暖与激励世人。
林清玄的文字总有一种无比强烈的治愈感。不管是“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的嘱托,还是“没有在漫漫长夜中啼哭的人,难以在黎明拥有最灿烂微笑”的激励,以及“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的洒脱。
他的文字中有从容的生活姿态,亦有精进的生命内劲;有自由放松的生活节奏,亦有自律的意识思维。
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平凡不平淡,放松不放纵》,是林清玄去世两个月后出版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珍贵礼物。
在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山遥路远,每个人都是渺小而平凡的个体;天空海阔,每个人都可以追逐不平淡的人生。”
如何才能拥有不平淡的人生?
一个人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林清玄用充满智慧的文字,给出了答案。
林清玄在参加央视《开讲啦》时,讲了自己在8岁时的理想。
一天,父亲问林清玄:“十二,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林清玄说:“我长大了要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
父亲问:“作家是干什么的?”
林清玄回答:“作家就是坐下来,字写一写寄出去,人家钱就会寄来。”
在父亲眼中,这一理想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他们家居住的地方,三百年来没有出过一个作家。一个小孩子说要当作家,无异于异想天开。
于是,父亲生气地给了他一巴掌:“傻孩子,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会轮到你。”
然而,父亲的这一巴掌并没有打碎林清玄的理想。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并成为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作品十几年来风靡华人世界。
成就林清玄理想成真的是自律。
从小学起,林清玄就每天写五百字的文章,初中时每天写千字的文章。在十岁时,他就开始大量阅读书籍,为作家梦打下了根基。
林清玄十四岁时离开家乡在外求学,为了省钱,他租住在农人废弃的仓库里。
每天清晨五点,他与农夫房东一起醒来。当他打开稿纸准备写作的时候,农夫正准备下田耕作。
看着农夫的身影,他总是痴痴地想:“农夫终日下田,努力耕作,一年能有三熟,我只要把稿纸当成田地,努力耕作,有一天一定会丰收的!”
后来,林清玄因为作品高产又高质被媒体誉为“天生的作家”。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作家”,不过是他日复一日自律的成果。
俗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林清玄与武侠小说家古龙是很要好的朋友。
1985年9月,在古龙过世前一周,林清玄去看望古龙。发现古龙已经形容枯槁,四十八岁的人,苍老得像七十岁的老头。
古龙被重病所困,当时全身已经没有一个器官是健康的。
林清玄与古龙一起回忆年轻时的光阴。年轻时,每次相聚,他俩都被所谓的豪情所驱,每次会面一定是不醉不归。
提到喝酒,古龙说:“我很后悔以前过那么放纵的生活,尤其在酒色上面,荒唐得太久了。”古龙劝林清玄以后要少喝酒。
林清玄说:“我早就戒了。”
古龙露出了诧异的神色,他没想到,曾经与他一样豪饮的林清玄,酒说戒就戒了。
毫无节制地喝酒,使古龙付出了惨重代价。不只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有婚姻的失败。妻子孩子远离,在他临终时,亲人都没在身旁,他在含恨中离去。
喝酒过量还使古龙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昏沉的状态,正值创作巅峰,他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作品,令人惋惜。
古龙去世后,林清玄感叹:“一个过着正常生活的人,都是一日一日地在燃烧,在老化,在走往衰竭与死亡的道路,何况是放逸的人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匹马,那么自律就是缰绳。如果信马由缰,走出既定的轨道,付出的将是惨痛的代价。
1989年年初,林清玄回乡下过年,在机场下了飞机后,叫了一辆计程车。计程车司机正是几天前歌星王默君发生车祸的目击者。
在一个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司机指着路边说:“这就是王默君被撞死的地方,她的脸整个被撞毁了,削去了一半,哎,多么美丽清纯的女孩子呀!”
王默君去世时只有二十五岁。得知王默君去世的消息时,林清玄曾感到心酸难过,甚至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那么美丽、清纯、可爱的女孩子,在刹那间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后来计程车开上了高速公路,司机指着路边说:“这里就是昨天歹徒枪杀两位年轻警察的现场。”司机向林清玄描述了两位警察被枪杀时的惨状。
回到家里,林清玄才知道被枪杀的两名警察中,有一位是他的街坊。那位警察才结婚一个月。
俗话说:人生无常。
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对人生无常的写照;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亦是对人生无常的诠释。
美国作家布思·塔金顿说过:“我可以接受生活加诸我的任何境况,失明除外。只有这件事我无法忍受。”
但当塔金顿年过六旬的时候,他的视力开始下降,医生给出的诊断是:一只眼睛接近失明,另一只的视力也在恶化,他最害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正当人们以为塔金顿会为此悲伤不已的时候,他却说:“我意识到我能够承受失明的痛苦,正如人能够承受任何状况。即使失去五感,我也能够靠内心的力量活下去。人们是用心灵在看,是用心灵而活,只是自己可能尚未察觉。”
接受了人生无常的现实,也就明白了生活带来的任何遭遇,都不会超出自己的承受力。
正如林清玄所说:“看清无常之理,才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失败所击溃。”
人生,是一趟单程车,有去无回。但时间却礼尚往来,带走了许多,也馈赠了许多。
直面生活,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只要心是晴的,人生就没有雨天。
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的手中。”
很多时候,我们想紧紧抓住一些东西,不肯放手,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其实,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林清玄的一位朋友生意衰败。虽然基本的生活所需在短期内不会有问题,但是出手不能像从前一样阔绰大方了。名车、名牌、豪宅,现在他负担不起了。
林清玄安慰朋友:“不用担心,尽心支撑就是了,你有厂房又有住宅,手腕上的表卖了可以吃几个月,开的车子卖了可以吃一年,满橱子的衣服一生也穿不完,究竟怕什么呢?”
其实,朋友担心的是不能像从前那么享受了。因此,林清玄说:“劝人放下是很难的。”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因为连续落选于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诺奖陪跑者”。
读者们都为村上春树感到惋惜,村上春树本人却并不在意。他曾表达自己对诺奖的态度:“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说,就兴趣而言我是没有的。对于我最重要的是读者。而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由于201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延后至2019年颁布,瑞典文学界人士设立了一个新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新文学奖。
村上春树在四名候选人之列。他却主动退出了竞选,他在官网坦言:“希望自己不再受媒体和大众过多的关注,只想专心写作。”
对于村上春树而言,他更在意写作本身,而不是随之而来的光环。
低调、淡泊名利的村上春树,反而获得了很高的人气。“诺奖陪跑者”这个称号,并没有影响读者对他的喜爱。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懂得放下是一种大智慧。
林清玄到一位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书桌上摆着十几册精装日记本。他赞美朋友:“没想到你写了十几年日记呀!”
而朋友却告诉他,这么多的日记本,写的日记没有一本超过七天的。
林清玄问:“怎么会呢?”
朋友告诉林清玄,在少年时,他发现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于是他也想写日记。可第一年,只写了七天就放弃了。原因是,他觉得生活单调、空洞、乏味,没有什么好写的。
第一年没有写成日记,他非常懊悔,发誓第二年再买一本日记本来写。可是第二年只写了五天,他又放弃了。最近这几年,一到过年的时候,他就买一本精装日记本,聊表纪念。
从朋友家出来,林清玄感慨不已:朋友感到日子乏味,是来自生活的不能专注、不肯承担,失去了对今天甚至是对当下此刻的把握。
因此,林清玄说:“不能专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将来的。”
有一天,林清玄在市场上遇到一位卖甘蔗的老人,老人正与旁边的人说笑。老人突然严肃地说:“人生的变化是莫测的,各位看我在这里削甘蔗,说说笑笑,说不定今天晚上我回家躺下来睡觉,明天就起不来了。”
人群中有人冒出一句话:“既然不知道明天能不能起来,今天又何必来卖甘蔗呢?”
老人说:“少年家,你有没有听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明知明天不能再活在这个世间,今天也要好好地削甘蔗。如果没有明天,难道我们就要躺着等死吗?”
老人的话,让林清玄肃然起敬。
林清玄反对那些关于前世、来世的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他注重今天的意义,注重现世的价值。
这就是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以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俗生活,努力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悟,明心见性。
林清玄说过:“如果我们的每一天是一幅画,应该尽心地着墨,尽情地上彩,尽力得美丽动人,在落款钤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遗憾。”
也就是说,我们能走好眼前这一步,已是对明日最好的褒奖。
林清玄在参加央视《开讲啦》时,曾送给年轻人一句话:
你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而是你的心的向往决定了你的未来。”
林清玄从小就希望有一天去环游世界。而大人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家连买车票到隔壁村庄的钱都没有。
有一天,林清玄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他一打开,看到的是埃及地图。埃及有尼罗河,有金字塔,有狮身人面,他发誓长大后一定去埃及旅游。
这时父亲出现在他身边,问他在干什么,他告诉父亲,他在看埃及地图。父亲给了他一巴掌,还踢了他一脚,说:“我用我的生命给你保证,你这一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那么远的地方。”
当时林清玄流着眼泪在想:“我的生命要不要被保证?”他对自己说:“我的生命不可以被保证,即使是我的父亲也不行。”
林清玄在二十几岁时就去了埃及。他坐在金字塔前面给父亲写信:“亲爱的爸爸,记得小时候,你曾经打我一巴掌,踢我一脚,保证过这辈子绝对不可能来到这么远的地方。现在我就坐在埃及的金字塔下面给你写信。”
在给父亲写信时,林清玄望着天空的夕阳,还有夕阳下的骆驼,他的眼泪流个不停。那是梦想成真后激动不已的泪水。
“无论命运之门多么狭窄,也无论承受怎样的惩罚。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这是英国诗人亨里在病榻上写下的诗句。
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强大的精神不可征服。
耳聋的贝多芬曾叼着木棍感知音乐的律动,让音乐之河掬起了几朵优美的浪花;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的霍金曾粉碎了医生的寿命预言,让他的智慧延伸到无穷的宇宙深处。
无论是贝多芬还是霍金,都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成就了自身的伟大。
人生不能被他人保证,乐观、奋斗和坚持,才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