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曲学家凌景埏与故乡平望:著名曲学家凌景埏与故乡平望
著名曲学家凌景埏与故乡平望:著名曲学家凌景埏与故乡平望清末民初,凌家好婆柳兰瑛(柳亚子的大姑母)带嗣子凌新檀随堂伯公凌莘庐迁来平望镇定居。凌莘庐的夫人黄氏是平望人,娘家住西塘街,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早年兼营米商,开设黄大丰米栈,人称黄府。柳兰瑛与凌新檀初到平望镇时,与凌莘庐家同住一宅,自与凌莘庐夫人黄氏(殷恭毅嗣祖母)结交后,便迁居在殷家怀新堂大厅楼房及墙门间平房内。宝泽堂旧址平望古镇关于凌景埏故居的具体地址,殷恭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过。2000年,吴江市人事局编印的《人才》报上,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殷恭毅先生的《情系东溪河》,远在北京的原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先生看到报纸后,给殷恭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寓居平望时,曾在已故凌景埏兄处和你见过不止一次”“我家在河西街中木桥北,和你家及凌家仅隔典当、染坊、费馥岩家,不是贴邻,也是近邻。”殷恭毅先生于2004年又写了一篇《缅怀表叔婶凌新檀和徐复权》,文中对凌景埏一家所居住的怀新堂和凌宝泽堂有更为详
著名曲学家凌景埏(1904—1959),又名敬言,号玄黄,又号老聃,斋号“撷芬室”,江苏吴江人。1924年入东吴大学,1929年入燕京大学研究院中文部,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等校工作,并担任燕京大学国文系研究生导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苏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为苏州市、苏南区人大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并从事戏曲和通俗文学的研究以及古典文献的辑佚、整理,其戏曲和通俗文学的论文大部分收入《撷芬室文存》。还写了《词隐先生年谱及其著述》《南戏与北剧之变化》《宋魏汉律乐与大晟府》《说套曲之成立》《弹词目录》等,其中有不少材料引自珍贵的罕见抄本。古曲文献的整理有《海浮山堂词稿》《全清散曲》等。
凌景埏《撷芬室小诗》
凌景埏先生先世居吴江莘塔镇,在他小时候,他们一家迁居平望,上世纪二十年代,倪征日奥家、殷恭毅家和凌景埏家都住在平望河西街。凌景埏的父亲喜欢兰花,柳亚子的《五十七年》中曾写过,称之为“兰痴”。据说,凌景埏的小名叫聃官,是因为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而生的,和老子一样。原华东师大教授、祖籍吴江的金立初先生在《凌敬言教授传》中写道:“昌燧善兰艺,广搜四方瑰异名种,多至数十百品。江浙间具香草癖者,必归寺浜凌氏。”
凌景埏
平望古镇
关于凌景埏故居的具体地址,殷恭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过。2000年,吴江市人事局编印的《人才》报上,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殷恭毅先生的《情系东溪河》,远在北京的原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先生看到报纸后,给殷恭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寓居平望时,曾在已故凌景埏兄处和你见过不止一次”“我家在河西街中木桥北,和你家及凌家仅隔典当、染坊、费馥岩家,不是贴邻,也是近邻。”
殷恭毅先生于2004年又写了一篇《缅怀表叔婶凌新檀和徐复权》,文中对凌景埏一家所居住的怀新堂和凌宝泽堂有更为详细的描述。文中的表叔凌新檀,即凌景埏的父亲凌昌燧。
宝泽堂旧址
清末民初,凌家好婆柳兰瑛(柳亚子的大姑母)带嗣子凌新檀随堂伯公凌莘庐迁来平望镇定居。凌莘庐的夫人黄氏是平望人,娘家住西塘街,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早年兼营米商,开设黄大丰米栈,人称黄府。柳兰瑛与凌新檀初到平望镇时,与凌莘庐家同住一宅,自与凌莘庐夫人黄氏(殷恭毅嗣祖母)结交后,便迁居在殷家怀新堂大厅楼房及墙门间平房内。
据殷恭毅先生回忆,怀新堂楼上楼下均四开间,楼上北首一间作柳兰瑛的卧室;中间楼梯口一间作生活间,会客、就餐、家务操作都在此间;南首内外两间作凌景埏及父母的卧室。北间窗前是殷家备弄的屋顶,凌府利用此空间安装了木板、木栏构成露台,可在露台上晒衣物,又可纳凉,屋檐上搁上木板存放盆花,布置极妙。楼下大厅也是四开间,北首一间有墙,与厅堂隔开,房前有一小天井,也与旁边天井以墙隔开,设一月洞门供进出。大厅正中的一间作过道,直通退堂,从退堂上楼梯。退堂后墙正中有仪门,通向后屋中厅、后厅等堂屋。大厅正中的一间也作会客与生活间。这一间与大厅南北两间用板壁隔开,北间供新檀表叔种花、饲养鸟和金鱼消遣。南首有一间作景埏兄的书室。堂屋天井中已放满了花盆架和金鱼缸。墙门间系平房,正中墙门间的大门常闭,遇婚丧大事才开启。凌家用该室堆放杂物,南首平房一间作厨房,后有一条小天井供养鸽。北首平房三间,女佣卧室占两间,贮藏柴草一间。北有备弄供出入。
殷恭毅
凌景埏家租住怀新堂十余年,民国10年(1921年)才迁出,移居老寺浜凌宝泽堂。因为凌景埏将结婚,需要大房子。
凌宝泽堂是平望凌静安之次子凌震东的宅第,在寺浜转向东流的一段尽头,通西塘街的东西走向寺浜弄的西端,西邻是王府。宝泽堂的大墙门朝北。备弄东边是宝泽堂宅第,跨进宝泽堂大门及门楼下的仪门,有一铺石板的大天井。天井之西部是两进坐西朝东的正屋,前厅是宽广平房宝泽堂大厅,厅后有较宽的退堂,退堂北边有条长备弄,出入宅第走此弄。穿过退堂向西,有中等大的天井连接生活起居用的堂屋。该堂屋坐西朝东,系楼房上下均有较宽的三开间,此屋南北都有厢房,该堂屋正中间作凌家起居会客用。堂后有退堂和楼梯。此屋楼下北首一间作柳兰瑛卧室,外连北厢房,朝南作凌家好婆柳兰瑛的起居室。柳亚子先生访问他大姑母柳兰瑛时,常住于北厢房。该室北墙有一嵌墙十锦橱(置古玩图书用),实系暗门,它通作密室用的一方小庭院,小院内夏季很凉爽。此堂屋南首一间作卧室。南厢房也是起居间,并作通道,它的东南角有门,外通,东边一间坐南朝北的偏房,三开间,其中一间系凌氏宝泽堂的祖先祠堂,其余的两间,作凌景埏的书房和会客室。祠北偏屋的西边有有一条较长的走廊,直通南边一较大的厨房和一天井。厨房西南面临荷花池,有河桥级供浣洗于荷花池,厨房的天井中养鸽。长廊过道西墙外有一庭院,分两部分,北部有坐西朝东的小平房三间,前有一方供栽培花木蔬菜的园地。南部建有一座四面楼,楼周围叠有假山,栽有竹木花卉。此小园极为雅致。此园和四面楼临荷花池,楼下有河桥泊舟汲水。殷恭毅先生回忆说:凌新檀表叔生活其间,读书作画,栽培花木,饲鸟养金鱼,怡情养性,赛如神仙。
早期的荷花池
凌景埏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919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课余曾听曲学大师吴梅先生讲座。1924年升入东吴大学,主修教育学,兼修中国文学,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会长。
曾经的东吴大学
1922年,凌景埏与倪征日奥、吴文均等发起了平望旅外学生会,后又约请周同祺、吴尧基、吴文娟、过天梅、庞名标等人参加,参加者均为在外读大学的平望籍学生。旅外学生会利用暑期休息举办平望暑期义务学校,从1922年起到1925年,连续办了四期。学生会活动大多在凌景埏家租住的北厅举行。学校开办时,学生们到处招贴广告,还冒着酷暑,到下塘等处棚户家庭劝学。暑期学校借用殊胜寺女子小学,每天上半天课,结业时发结业证书,并举办结业典礼,对成绩优异者,颁发奖状奖牌。1925年,暑期学校请柳亚子先生在结业典礼上演讲,地点在殊胜寺小学门外佛台遗址的广场上。殷恭毅先生曾写过一篇《平望旅外学生会暑期办学记实》,文中记载:1925年该校结业仪式在傍晚举行,会场设在校门外有佛台遗址的广场上(后建民众教育馆),邀请家长们参加,并请柳亚子先生莅会演讲,宣传三民主义。亚子先生口吃,台下有些听众不耐烦,窃窃讪笑,惹得亚子先生发怒,拍桌大声说孙中山总理逝世了,你们还能笑吗(大意如此),这印象久存在我脑中。另外,家姐鉴吾因成绩优异获得银牌一面(梭形,本地鲁万成银铺制作)印象亦深。平望旅外学生会的活动,多在凌景埏家租住的寺浜弄旁凌宝泽堂的北厅举行。宝泽堂大院内还有小园与四面厅,后临荷花池,有水河桥三处,园内莳花饲鸽,十分令人喜爱。我与凌景埏先生有亲戚关系,自幼至长常来常往,景埏兄热心办暑校等事,耳濡目染,这与我后来参与办平望尚志暑校大有关系。
凌景埏、谢伯阳编校部分著作
凌景埏、谢伯阳编校部分著作
2000年,倪征日奥与殷恭毅趁参加苏州大学百年校庆的机会,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平望。半个多世纪的重逢,两位老人非常激动。两人在平望老街上边走边聊,在南河西街找到了他们当年的居住地,14号和20号,现在已是平望中医院所在地了。下午,又一起去西塘街和莺脰湖。俞前在《悠悠岁月悠悠情》中有一段生动的描写:西塘街,是平望的老街,过去这里有凌家老宅,是倪老当年创办平望旅外学生会的地方。而莺脰湖,是平望的著名景点,曾吸引过不少文人墨客。倪老和殷老,站在刚刚拆尽、准备建楼的凌宅遗址上前,感叹着时事的变化。
平望西塘街
莺脰湖
当年这里是凌景埏家宝泽堂的所在地。宝泽堂大院内还有小园与四面厅,后临荷花池,有水河桥三处,园内莳花饲鹅,景色宜人。
凌景埏的童年是在平望度过的,他的《莺脰湖晚眺》写道:“平波台畔草芊芊,胜迹荒凉一怅然。好是夕阳红照里,一湖烟水钓鱼船。”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回平望时所写。凌景埏独自徘徊于莺脰湖畔,只见芳草萋萋、景色荒凉,不禁感慨万千。《忆莺脰湖》一诗是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九曲红桥十里波,侬家旧住水云窝。不知昨夜莺湖水,又涨春潮几许多?”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读之,令人动容。
莺脰湖老照片
本文作者:张建林
责任编辑:王秋蕾、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张建林、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